查看原文
其他

MAP 展览| 谁说背后没有故事?

浦东美术馆 浦东美术馆MAP 2022-04-22




近期,浦东美术馆积极配合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暂时闭馆,暂时无法来馆里观展的观众们别担心,小编将带你线上打卡精彩展品,宅在家也能沉浸式观展!




踏入浦东美术馆3C展厅,一幅泛着黯旧黄光的中国传统山水画长卷映入眼帘,仿佛给整个展厅添上了一抹古色古香。



作品《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正面

©浦东美术馆


此次展览“徐冰的语言”重磅作品之一《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从正面看是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可以看到崇山峻岭,屋舍旅人。



作品《背后的故事:桃源仙居图》背面 

©浦东美术馆


但当观众走近并绕至作品背后时,会发现这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而是利用光影构成的画面。画中的“山”、“树”等元素都是用干枯的植物、旧报纸、塑料袋等等一系列废弃物完成,艺术家利用光与影在材料与玻璃之间的距离与投射,重现了古代经典山水画卷。



《潇湘八景》系列作品正面 

©浦东美术馆


展厅内,来自于同一系列的作品《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潇湘八景之江天暮雪》、《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采用同样的创作手法,废弃材料摇身一变走入画中,成就东方山水的诗意之美,这正呼应了它们的名称“背后的故事”,其特别之处就藏在它的背后。


《潇湘八景》系列作品 ©浦东美术馆




谁说背后没有故事?本期推送,跟着小编一起移步展品背后,探一探背后的故事!





 源于对经典再诠释


徐冰创作《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始于2004年,他受到德国东亚美术馆做个人回顾展的邀请。二战期间,东亚美术馆内近九成的藏品被苏联红军挪离,只留下一些丢失艺术品的照片。徐冰想利用现有空间里环绕四周的大玻璃展柜,做一件结合当地历史与自身文化背景的新作品。当他途径西班牙转机时,在机场办公区看到毛玻璃背后映出的盆栽植物剪影,就像中国画的晕染,他想到了大玻璃柜和那些遗失的绘画,创作灵感由此诞生。




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郑板桥 《画竹》




《背后的故事-1》,东亚美术馆 

图片来源网络



他从馆藏档案里选了三件丢失古画的照片作为素材,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典故启发他用装置艺术还原作品,创造性地再诠释了戴进的《松柏贺寿》画卷、日本画家Kano Eitoku的山川风景画以及佚名画家的六扇屏风绘画这三幅经典古画。





 材料转化与光之绘画


在材料的选择上,徐冰实现了对垃圾的救赎及其对环境问题的反思。他用塑料袋、干枯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玻璃后面加以造型,再结合科学技术手段,用4根灯管组合成方形边框并置于同一水平面,物体结构与光照射巧妙结合呈现出“光的绘画”。



展览“徐冰的语言”《背后的故事》

系列作品布展影像记录





我发现,光比任何物质材料的直接呈现都要丰富、细致。这就在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最丰富的“绘画”,正是这种光的绘画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徐冰




在空气中调配光,而光是散落于空间中的,是通过一块切短空间的毛玻璃所截挡或者是被记录的,这块毛玻璃的作用好比空气中光的切片。徐冰借助灯箱的“光”与物的“影”完美演绎了极具纵深感的中国二维古画,达到观展者透过正面的玻璃观看时像是在看一幅幅笔触飘逸、意境空灵的泼墨山水画,可实际上既没有山水也没有绘画。





 致敬中国山水画精神


由光构成的画面,同样也引发观众对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特殊关系的思考,树枝、棕、麻等材料所象征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中国绘画中的勾勒、皴法和渲染。



 《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选  

©徐冰工作室

(滑动查看更多)





《背后的故事》模仿的不是绝对的细节,而是用这些材料平行地表达中国画这笔的气韵。

——徐冰




古典西画是写实的,但不能用现成物来转换;国画是意象的,却可以用这些现成物来转换。因为中国的绘画是一种符号的结果,一个树枝可以代表一棵树或这一类树,一块石头可以代表一座山,而不是某某地方的某一座山。这也是为什么这一系列的作品以复制东方山水画为主,却不能复制西方油画的原因,除了意象与写实的区别,也存在着东西方文化认知态度的差异。





《背后的故事》互动区


了解完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内涵意义之后,是否跃跃欲试想亲自实践一番如何在科技的加持下,用本不起眼的废弃物创作一幅属于自己“背后的故事”?




展厅内特别布置了互动体验区,并提供相关创作材料和用具,观众们可以在现场将新学到的艺术理念活学活用起来,更是对小朋友们探索力与创造力的鼓励与培养!


小编很期待在开馆之后,看到大家来到现场创作的艺术大作哦~




正在展出↓


购票预约详情请戳 ↓

【单次通票】


【指定日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