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精读要点!9省氢能专项政策确定了哪些任务和目标?

姚瑶 氢能汇 2022-07-27
编辑 |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今年3月两会审议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即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纲要出台前后,各省市地区接续出台相关区域政策,明确相应定位,制定实施方案,抢滩布局万亿产业。
截止8月底,已发布氢能发展相关政策方案的省份及直辖市共有近30个。其中,出台了专项氢能整体产业发展政策的共有5省,分别为北京、河北、四川、山东、内蒙古;出台了氢燃料汽车细分领域专项政策的共有4省,分别为广东、重庆、浙江、河南。其他大多数省份地区均将氢能相关发展规划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或整体能源发展、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或全省十四五规划当中。
在此汇总已出台氢能产业和氢燃料汽车专项政策的9个省份地区的相关规划内容要点。

1. 北京:《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发展阶段目标:


2023年前: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培育5-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
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产业布局:

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

京北全面布局氢能产业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区

京南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

重点任务:


1)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制氢领域、储运领域、加注领域、燃料电池领域、关联技术领域。
2)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工程:氢能产业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氢能材料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氢气供应体系建设项目。
3)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工程:绿色冬奥氢能示范、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氢能货运示范专线、氢能场站内部示范、分布式能源示范、氢能综合示范区。
4)氢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世界水平的氢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京津冀智慧氢能大数据平台、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国际交流平台、建设碳交易中心氢能产业板块交易机制、建设产业交叉融合的氢能产业联盟。

2. 河北:《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显著提升。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的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到2022年,基本形成涵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突破规模化纯水、海水电解制氢设备的集成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高压车载储氢系统,研制制/加氢站关键设备,突破核心技术。到2025年,基本掌握高效低成本的氢气制取、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显著降低应用成本。

应用领域持续扩大。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汽车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氢气实现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试点示范。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规模达到1万辆,实现规模化示范;扩大氢能在交通、储能、电力、热力、钢铁、化工、通信、天然气管道混输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重点实施领域:


重点实施低碳绿色氢能制备工程、高效便捷氢能储运工程、加氢服务网络提升工程、氢能多元化利用工程、燃料电池性能提升工程、氢能全产业链支撑工程、产学研用服务保障工程、氢能安全标准体系工程等八大工程,谋划布局128个氢能项目,构建“一区、一核、两带”产业格局,加快推动全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四川:《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1)提升技术水平

到 2025 年,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氢气制储运加技术实现阶段性突破。车载电堆寿命、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系统经济性、低 温启动等燃料电堆各项指标显著提升。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等 多个核心环节实现自主突破。 

2.扩大示范效应

到 2025 年,燃料电池汽车(含重卡、中轻型物流、客车) 应用规模达 6000 辆,氢能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多 种类型加氢站 60 座;氢能示范领域进一步拓展,实现热电联供 (含氢能发电和分布式能源)、轨道交通、无人机等领域示范应 用,建设氢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备用电源项目 5 座,氢储能电站 2 座。 

3.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到 2025 年,逐渐健全强化氢能产业链,培育国内领先企业 25 家,覆盖制氢、储运氢、加氢、氢能利用等领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业 2 家,制氢企业 7 家,储运和加氢企业 6 家,燃料电 池及整车制造企业 10 家。 

重点任务:


1)  提升创新能力。

2)  优化氢能产业链 

3)  提高产品竞争力 

4)  强化氢能合作 

5)  健全标准体系 

6)  加大示范应用 

4. 山东:《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


发展阶段目标:


2020年到2022年,为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产业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聚集100家以上的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2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5000辆,加快布局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200亿元。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及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30座(含与其他能源合建站);试点示范取得初步成效,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物流等商用车领域率先示范推广,省域内累计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左右;实现燃料电池在应急电源、通信基站、储能等领域的试点示范。 

2023年到2025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50000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20000辆,燃料电池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1000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船舶、分布式能源、储能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0000辆,累计建成加氢站100座,氢能在电网调峰调频、风光发电制氢等领域应用逐步推广。

2026年到2030年,为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氢能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氢能领域形成创新引领优势。建立氢能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发展路径:


1)氢气制取。近期以工业副产氢就近供给为主;中远期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核能制氢,逐步降低制氢成本。
2)氢气储运。近期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中远期按照低压到高压、气态到多相态(低温液态、固态、有机氢载体等)的方向逐步提升氢气的储存运输能力,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和运营。
3)加氢站建设。近期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中远期有序推进城市和城际公共加氢站网络布局建设,规模化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4)燃料电池系统。近期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高端装备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和含氟功能膜材料技术在国内龙头地位,尽快实现“卡脖子”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中远期自主研发为主,加强国际合作,持续开发高功率系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性能、寿命和国产化率,持续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5)氢能推广应用。近期优先在城市公交、厢式物流等商用车及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示范应用,探索燃料动力在港口、矿山机械等领域的应用;中远期扩展到乘用车、燃料电池船舶、叉车、电网调峰及海岛供电供热储能等领域。

5.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


发展目标:


2021-2023年氢能产业发展试验示范阶段。绿氢制取能力达到10万吨/年,工业副产氢有效利用,培育引进5-10家氢能相关核心企业,建成加氢站60座,矿山、物流、公交等领域的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形成一定规模,达到3800辆以上,氢能在冶金、化工、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取得突破。氢制取、氢储运、氢加注、氢应用等产业链基本形成。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2024-2025年氢能产业发展加速推进。绿氢制取能力达到50万吨/年,努力实现工业副产氢应用尽用,培育引进15-20家氢能相关核心企业,建成加氢站100座,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10000辆以上,氢能在冶金、化工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高效氢气制取、燃料电池电堆、储氢原材料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重点任务:


1) 推动制氢产业多元发展

2) 开展氢能关键技术攻关

3) 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

4) 推广氢能多领域应用 

5) 促进氢能产业集群发展

6) 健全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6. 广东:《广东省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实施要点:


1)着力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自主化膜电极、电堆、系统等产品,加快开发形成全系列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依托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高新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支持茂名发展以氢源供应、氢气储运及设备等为特色的氢能产业
2)支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创新:
开展高性能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核心部件专项攻关、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氢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引进国内外院士及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
3)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
力争2022年实现首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适时推进氢燃料电池在船舶、家用分布式热电联供、应急备用电源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力争2022年实现首台氢燃料电池示范船、首套家庭用热电联供示范应用。
4)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围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专用车规模化推广应用需要,组织编制加氢站布局方案,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
5)多渠道增加氢源供应
6)着力完善产业配套

7. 重庆:《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发展目标:


到2022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越,示范应用初具规模。在技术链层面,实现电堆、系统集成与控制等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产业链层面,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核心部件到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建成国家级质量检测机构1个,引进和培育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核心零部件企业6家,整车量产车型超过5个。在示范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10座,探索推进公交车、物流车、港区集卡车等示范运营,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800辆。

到2025年: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及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地。在技术链层面,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集成与控制、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产业链层面,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全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超过80家,其中有全国影响力的整车企业2家、动力系统企业3家、核心零部件企业10家。在示范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15座,在区域公交、物流等领域实现批量投放,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力争达到1500辆。

重点任务:


1)加强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为重点。

2)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体系:依托重庆丰富副产氢气资源,加快推进氢气提纯和储运技术发展,积极探索其他清洁电力制氢路径。

3)优化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依托两江新区整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有基础,打造氢气制备、储运、氢燃料电池与整车生产、检测认证、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区。

4)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化工余热与废气资源高效制取氢气技术,高安全性低成本储氢、运氢与加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零部件、辅助设备以及燃料汽车系统集成等一批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关键技术。

5)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组建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联盟,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成果应用技术及转化平台和示范推广应用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市级创新中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联合建站集约优势,探索加氢/加油、加氢/加气、加氢/充电等合建站发展模式,鼓励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鼓励民营企业、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加氢站投资建设。

8. 浙江:《浙江省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上具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氢燃料电池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重点区域产业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果,在公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接近5000辆,规划建设加氢站接近50座。

重点任务:


1)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重点支持省内优势单位开展“高比功率低贵金属用量膜电 极组件、高耐蚀超薄金属双极板、氢引射器、氢传感器、氢气循环泵、氢气流量控制阀组、空气压缩机”等核心组件,“高电催化活性 ORR 催化剂、超薄 PTFE 增强型质子交换膜等含氟新材料、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等基础材料,“70MPa 车载储氢瓶、固态及液氢储存装置、加氢装置”等重要装备的技术攻关。着力提升氢燃料电池电堆和发动机系统集成技术、氢燃料电池整车集成与控制技术。
2)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浙江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 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 与相关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3)加快完善产业链 :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重点,鼓励地 方积极招引国内外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制氢和储氢装备等 龙头优势企业,布局一批产业链项目。
4)培育一批龙头优势企业:
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5)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并支持在具备条件的综合功能服务站、 加油(气)站、公交场站、物流园区内建设一批加氢站。
6)提升氢源供应保障能力:
支持企业利用工业副产氢、工业有机废物制备车用氢 气,着力降低用氢成本

9. 河南:《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3年,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示范应用:参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5个,示范公交和物流线路不少于60条,适时推进乘用车示范应用,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3000辆以上,加氢站建成数量50座以上。
产业培育:引入和培育超过30家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打造拥有国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2-3家,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及成本等方面得到充分验证。
保障体系:供氢体系基本建立,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示范应用需求,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协同优势逐步形成。
到2025年,示范应用城市不断扩大,示范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超过5000辆,加氢站80个以上,产业体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协同创新能力优势明显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以客车为主,环卫、物流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重点任务:
1)开展示范应用:开展省级示范应用、建设氢气供给体系、建设国家示范城市。
2)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氢气制备、氢气储运加注装备。
3)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建设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中心、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标准体系。

来源:和君咨询

推荐阅读→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