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比“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更劲爆…
一段录音把名不见经传的成武县意外出圈。“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出自市监局工作人员之口,相当惊悚。“每年有5000万政绩”,更是让人领教了市监局的“创收能力”。
管不着的乱管
关于事件起因,网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的:2024年7月29日,山东成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向巴克公司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认定该公司涉嫌传销,并拟对其处以2558万元的罚款。巴克公司随即提出听证申请,要求阅卷。市监局以“没有规定”为由,拒绝企业在听证会之前阅卷。企业再次沟通,得到了上述“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云云的霸气回应。
不过,这事还有个“前传”。2022年10月11日,成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就以巴克公司涉嫌传销为由,向山东省成武县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冻结巴可公司银行账户里的9455万元。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磋商”。更有意思的是,巴克公司是一家河北唐山的企业,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管辖权归属,不归成武县管。那么成武县市监局是怎么把手伸到唐山的呢?是靠一份举报信,称巴克公司搞网络传销,听说在成武县发展了几十个会员。于是乎唐山的巴克公司就被山东成武县的市监局给查了。
网络传销案件可不可以异地侦办?答案是可以的,对网络传销案件管辖权有专门的司法解释“犯罪地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为辅”。问题在于,这条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刑事案件办理,应该是公安局出面,而不是市监局。
也就是说,即便广武县市监局有权调查巴克公司,并且判断其有传销嫌疑,那么也应该交由公安部门进行刑事调查。问题是,广武县市监局连行政调查的管辖权也没有。因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明确规定,对网络传销的调查处理也应由经营者的住所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督部门管辖。总之,依法依规,成武县市监局都管不着。
可是,成武县市监局不但管了,还管得很宽。2020年以来,该局已经对北京、大连、海口、杭州等地多家企业如法炮制,累计申请冻结资金高达7.8亿元。
这些公司到底和广武县市监局如何“磋商”、罚了多少钱,无从得知。以开给巴克公司的2558万元的罚单推测,不可能是什么小数目。“每年5000万政绩”,是工作人员随口说说的?还是真金白银的“打传经济”?更耐人寻味的是,长达数年的“磋商”都谈了些什么……
细思极恐。
该管的没管
广武县市监局越权执法、趋利执法,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巴克公司也不见得是什么良善之辈。
2015年在河北唐山成立的“医疗集团”,经营范围五花八门,保健食品销售、医疗器械销售和租赁之外,还有珠宝服饰、母婴用品、陶瓷玻璃、五金家电等数十种业务。经营业务之驳杂,令人叹为观止,真是什么正经的医疗企业吗?
而且,这家公司有多项违规记录。2023 年 3 月,巴克医疗集团因虚假商业宣传、所售商品具有保健功能等无法证实的虚假内容,被唐山市场监管局处罚 55 万元。还因“疑似虚假宣传,涉嫌违反《广告法》”被正规媒体曝光。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自建自建网站搞所谓“会员制销售”层层提成的确是事实。种种迹象显示,巴克公司涉嫌传销并非空穴来风。
不该管的乱管的确离谱,该管的没管也有问题。巴克公司的违规经营行为,仅仅是“虚假宣传”吗?唐山市监局55万元的罚款到底是小惩大诫,还是罚酒三杯?细品品成武县市监局工作人员那句“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颇可玩味。
他的确没本事“扶持”一个企业,不等于别人也“没本事”。网络传销是公开的线上活动,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流动。网络痕迹是很清晰的,调查取证是较为简单的。按理说,这种藏不住“狐狸尾巴”的公开犯罪,不难查证。政府对打击传销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历年来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制定了多项法规,红头文件更是一大把,甚至《刑法》量身定做了一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可是,这种并不高明的公开犯罪,依然屡禁不止。
问题出在了哪个环节?真是管不住,还是不想管?高层肯定是想管的,但是具体执行的基层就未必了。对每年贡献上千万、上亿的“财神爷”,任谁都要掂量掂量分量的。只要有机会,谁不想成为“有本事”的人呢?
因此,“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不要只盯着下半句——不该管的乱管是错的,该管的不管也不对。打击传销有创收的“政绩”,放任传销做大做强何尝不是创收的“政绩”?
管与不管,不过是趋利执法的方向选择不同罢了。
可笑的是,我们的经济学家成天盯着“市场失灵”,渴望有形之手“有为”。他们假装“有形之手”都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恨不得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这些想象中的柳下惠。市场监管部门的权力就是这样膨胀起来的,长成了无所不管、无孔不入的“宇宙局”,凌驾于市场之上。
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
不是社会治理的良药
今天的市监局是多部门合并重组的“超级缝合怪”。
我们的市场监管体系是1978年开始设置的,还没市场,监管就先行了。随着经济发展,多条线齐头并进,迅速膨胀起来。工商行政管理、食药品监督、烟酒盐等专卖商品、知识产权、市场价格、质量监督、环保监督……,谁也说不清庞大的行政体系中有多少“监管职能”,每个部门都掌握了一亩三分地的审批权。
企业要合法合规经营,就得把“有关部门”跑个遍,合规成本高到不可承受。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叠床架屋的体系缺乏效率,比如说,衙门设在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基层的派出机构里“七八条枪”管一大片。除了审批的纸面作业,管不了啥事。名义上的管头管脚因其低效,事实上给市场主体留下了空间。
就像老故事里说的那样,青蛙不满池塘里的树枝当国王过于木讷,天神就给它们赐下了戴王冠的蛇。舆论呼吁下,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体制改革”一轮又一轮。横向合并各大衙门,纵向招兵买马、执法权下移,终于神功大成,“宇宙局”横空出世。不可否认,这套整合扩权的行政体制改革,有解决多部门扯皮、重复审批的良好初衷。
但是,目前看来,副作用更大。整合诸多监管职能的市监局权力过大过于集中,基层随意执法、任性执法层出不穷。这几年各地市监部门搞出了多少“大新闻”?想管你,面包房不洗鸡蛋可以罚,小吃店供应茶水可以罚。不想管,网络传销、预售卡诈骗就在眼前晃悠,也可以视而不见。有本事的“扶植企业”,没本事的“搞垮企业”。各地市监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毕竟,“没本事”的是多数。这几年地方财政吃紧,基层的市监局就成了创收大户。成武县市监局这样以冻结资金、增加罚款为己任的,已经成了这几年的普遍现象。结果是地方财政的“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以成武县所在的山东省为例,2019年“非税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3%,如今已经达到了36.8%以上。
更夸张的是福建,非税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42.3%。县级行政机构中,行政罚款、规费撑起了本地财政收入半边天的不是少数。监管成了财政创收工具,怎么可能有好的营商环境呢?企业经营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地方税收下降,又不得不更依赖行政罚款。市监系统的份量越来越重,衙门也越来越大。这是地方经济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监管大幅扩权,并没有制止“市场乱相”。频频爆雷、动辄跑路的违法违规经营,并没有因为市场监管兵强马壮而减少。巴克公司这样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问题企业,照样风生水起。
市场监管扩权,并没有改善营商环境,也没有让市场更加有序。反而成了干扰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市场逆淘汰的凶器。良好的初衷和结果背道而驰,失控了。
这不禁让人反思,经济能靠管头管脚管好的吗?行政权力的扩大和集中,真能提高治理的效率吗?
问题出在了市监部门,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治理思路。无限膨胀的行政权力,不是社会治理的良方,而是饮鸩止渴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