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处之灵光寺大悲寺香界寺古银杏 I 银杏(48)
想想上一次游八大处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冬末。本月初为写作业坐地铁公交去了八大处。2-7处在一条线路上,1处不开放,从6处下山到4处,没有路标,错过了5处。8处在另一条线路上,据说暂时不开放,没去。好在八大处公号上说只有2、4处有古银杏,都找到了。6处的古银杏是网上查到的,那个院子不开放,我蹲着从门缝里拍了局部。来回四个多小时的路程,公园里转四个小时,完成了作业任务,找到了七株古银杏,欣赏了一路的黄连木秋景,性价比还行。
灵光寺(二处),创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公元一九OO年,灵光古刹被“八国联军”炮火彻底摧毁。后经长达二十三年鼎力重建才得以再生。重兴后的灵光寺坐北朝南,纵向布局。南部为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北部分别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
在苍松翠柏的拱卫之中,一座雄伟壮丽的宝塔巍然屹立。这就是公元一九六四年由中国佛协主持建成的佛牙舍利塔。塔底是用汉白玉石铺砌的塔基、围栏和灯龛。中部镶嵌着青白石雕花门窗,上部是八角红砖塔身和十三层碧瓦密檐。顶部是施金一百二十两的鎏金宝瓶。匾中是“佛牙舍利塔”五个贴金大字,书法敦厚凝重,这是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墨宝。
此塔内作七层阁室。底层是碑室。二层为佛牙舍利堂,堂顶装朱底贴金蟠龙藻井。雕花彩绘画屏前设金刚宝座,座上以纯金七宝金塔供奉释加牟尼佛灵牙舍利一颗。供案之上摆设着僧俗两界高层人士赠献的珍贵礼品。再上五层是珍藏各种经书和法器的阁室。
金鱼池东岸有一座古塔残基。这就是始建于辽咸雍七年的画像千佛塔遗迹。原塔八棱十三层,通体洁白,十分壮观。但却在一九OO年八月同灵光寺一起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次年,承恩寺住持圣安和尚率僧重修灵光寺。一天,忽在塔基瓦砾中发现一石函,打开函盖又见到一个沉香木匣,匣盖上有铭文:“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圣安当众开启木匣,果然发现佛牙一颗。于是将佛牙舍利供奉于灵光寺禅堂。古塔虽坏,残基犹存,足堪凭吊。
看到不少的信徒围着新塔和旧塔转圈,年轻年长者都有。
新塔前的一级古银杏,2017年红牌,树龄310年,雌株。古树旁长期的烟火不知道对古树有没有危害。
玉佛殿前的一级古银杏,树龄310年,雄株。这株古银杏的基部与国槐的基部合为一体。不知道国槐的树龄是多少年。
三山庵(三处),创建于金天德三年,距今九百余年。山门面朝东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构筑工美的四合院落。
山门殿为三开间,左右各开角门一扇;正殿五楹并配有耳房两间;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山门殿悬额“三山菴”;垂联“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三山庵所占虽小却内藏珠玑,确是当时独领“三山”,名动宇内的“是大世界”。这里,地势豁朗,视野开阔,临轩远眺,玉泉山塔,昆明湖水,紫禁城楼皆可尽收眼底;“春山杏林”、“虎峰觅翠”、“深秋红叶”、“层峦晴雪”等四时景致不时扑面而来。文人墨客皆为三山庵诗情画境所倾倒而留下不可胜数的诗文画卷。有明代的《观流图》、《观泉图》和《观月图》;清代的《灵光指径》、《香界重游》和《乾隆松石流泉闲坐图》。佛门中的高僧大德在此隐居注疏《法华经》和《楞严指掌疏》。
大悲寺(四处),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距今九百余年。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山门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师佛殿,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
大悲殿前有两株古老的银杏树,夏日枝繁叶茂,浓荫可蔽庭院;深秋时节黄叶纷落,碎金满地,这两株雄性的白果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高龄。
官网说700余年的古银杏,挂的两个红牌都是310年。
龙泉庵(五处),明末清初时此处并存着两座寺院。一为慧云禅林;一为龙王堂。前者建于明洪熙年间;后者建于清顺治二年,清道光年间两寺合二为一。龙泉庵坐西朝东,寺门为硬山正脊门楼,青石匾额上刻着“龙泉庵”三字。
龙泉庵北部是另一组殿堂,由东向西依次为文昌阁、大雄殿、卧游阁和祖师堂。龙泉庵西倚平坡山,南临翠微谷,院落之中松高柏巨,气爽风凉;又有龙泉之水叮咚流泻,四时不歇,其幽雅清静可堪八刹第一。
龙泉庵院内开设了 “龙泉茶社”,社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周全,是游山小憩、品茗看山的极好去处。
我坐缆车到七处,步行下山到六处游览,从六处出来,没有走台阶小道下山,走大路坡道去了观景台,然后顺大道下山。路过冰川漂砾,没有看到路标,以为从冰川漂砾旁边的桥上去是再回到六处。其实五处隐藏在此附近。以后去五处喝茶。
香界寺(六处),坐北朝南,占地近二十亩。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门户重重,构造精良。全寺建筑依山取势,层层高趋,叠叠有致,其雄伟壮丽的寺容堪为八大处诸寺之冠;其丰富珍贵的内藏也不愧为三山之首屈。
香界寺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后经历代重修,先后更名为“大圆通寺”、“圣感寺”和“香界寺”。
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 藏经楼东面有一处古朴的古建群落,这便是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宫,俗称“行宫院”。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二年夏、十三年冬、十四年春、十八年秋四度幸临香界寺和行宫院,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超绝的墨迹。
藏经楼院中有两株七叶树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据说是从西藏移植而来,弥足珍贵。
宝珠洞(七处),该寺居于平坡山绝顶稍下处。出六处北便门,沿石阶小径西攀一里多路便可到达。路边遍植黄栌、火炬、黄连木等林木,春夏青翠欲滴、深秋殷红夺目。
宝珠洞的典故很多,目前不开放,有兴趣的请查阅八大处公号。
清式牌楼。此牌楼四柱三间、歇山瓦顶,檐下斗拱纵横交错;丹青彩画富丽明快,额枋嵌汉白玉石额两方,外额题“欢喜地”,内额题“坚固林”,金光闪烁,分外醒目。匾额上都钦有硃印“乾隆御笔”。
秋高气爽时节,出宝珠洞南角门,登临平坡山顶,确可得“绝顶远眺”的意境。紫禁城楼、永定河水、翠微山脉皆可尽收眼底,万千悠思尽也随云而去。纳兰性德曾在此作词一首《望海潮•宝珠洞》,流传千古。
望海潮•宝珠洞
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驼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
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
证果寺(八处),初创于唐天宝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京城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证果寺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为三组,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部是方丈院;西部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属建筑。
我没去过证果寺,在缆车上拍了一张,就不继续详细抄写了。
证果寺里古树不少,其中有百年黄连木。这次赶上了黄连木红果黄叶的高光时刻,七处周边的黄连木最多。以下面的黄连木图片来结束本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