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振衣千仞岗,灌足万里流 I 戒台寺古银杏 I 朱自清与戒台寺 I 银杏(50)

回首慢几拍 望京花事
2024-09-04

镇守戒台寺山门的千年辽代国槐,约1100年,见证了戒台寺的千年兴衰。

      从潭柘寺到戒台寺大约十公里二十分钟的车程,上月的第二个周六上午游完潭柘寺,中午没顾上吃豆腐宴,匆忙赶往戒台寺,路上吃了几个蛋糕,戒台寺下午四点半关门。(快到潭柘寺的路上有卖豆腐的,排队十几分钟买了豆腐丝和豆腐,很好吃。后来知道这个卖豆腐的小哥不是门头沟人,豆腐店在房山河北镇,天天来潭柘寺送豆腐,两地相隔不远。)

大钟亭周边的国槐树龄分别为510年、310年、210年。

      第一次来戒台寺,戒台寺没有潭柘寺大,寺内幽静,一步一见百年古树千年古树,到了闭园还没看完众多的古树。因疫情,寺内关闭了一些院子,殿内不让进,这要是都开着的话,得转上一天。

戒台寺最高处的山道少有游人,没敢走一圈。

寺内居然有球场,好奢侈的寺庙。

寺内好多地方在维修。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位于北京西山的马鞍山腰,距京城25公里。西靠极乐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眺北京城。寺院坐西朝东,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积4.4公顷,建筑面积8392平方米。 

      戒台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年至600 年),原名慧聚寺,至今己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辽代咸雍年间(公元1065年至1074年),有法均和尚在此建坛,金、明、清各代都有高僧来此传戒,并重新修建寺院。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至1450年)改名万寿禅寺。因为过去经常在此开坛传戒,故称戒坛寺。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斗子金匾。殿内正中供奉漆金弥勒佛坐像。与其相背为汉白玉护法韦驮立像。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天王殿前的龙松和凤松。500-600年树龄。

大雄宝殿,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

大雄宝殿前的凤尾松,500-600年树龄。

千佛阁是戒台寺的藏经楼,是戒台寺的中心建筑。建于辽代咸雍年间,大五脊重檐庑殿式建筑,分上下两层,各有十个大佛龛,每个大佛龛里有28个小佛龛,每个小佛龛里有三尊佛,共计1680尊佛,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阁。1965年经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落架保护。后因“文革”未修成。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重新复建项目,现正在加紧建设中。

      戒坛寺与浙江杭州的昭庆寺、福建泉州的开元寺并称为“中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其规模又居三大戒坛之首,故享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

明王殿,是戒台殿的山门。

戒台大殿,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鎏金宝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分布。中间一个高约5米,四周四个较小。殿顶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圆下方。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

戒台大殿院外的元宝枫,树叶五彩斑斓。树龄215年。

      戒台寺的主要建筑坐西朝东,分南北两条轴线。南轴线上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享。北轴线有明王殿、罗汉堂、戒台殿和大悲殿。此外有方丈院、南宫院、牡丹院、上院和下院等许多各具色的院落。

      现寺内还保存有辽代至民国期间的佛塔、石碑、经幢、须弥山等宝贵文物;寺外有古香道、摩崖石刻等,是中国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戒台寺以神州第一坛和奇松而闻名。古人称:“古树倚睛峰,鳞老作虬龙,神州第一坛,律人海意禅。“ 现在著名的松树有卧龙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活动松等十大名松,此外,还有二三百年树龄的丁香、四季锦带、牡丹、太平花等古木名花点缀其间。

      “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清诗人赵怀玉)。后花园北边是一条名松大道,自东向西依次生长着抱塔松、九龙松、卧龙松、自在松和活动松。

      抱塔古松,树龄1015年,五米多长的粗大躯干仿佛巨龙一样扭转这“爬过”山门的矮墙,直向石阶下的辽代僧人法均和尚的墓塔扑抱过去,两条枝杈架在僧塔的两侧,真好像一条巨龙伸出前爪在“护卫”着古塔。

      九龙松,气势磅礴,古松主干的分枝处,九条硕大的枝干如九条银龙腾空而起,向苍空扑展而去,左后隐身在密如浓云的松叶里。树龄1015年。但它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

      卧龙松,颇有卧龙的气魄,那鳞片斑驳、硕大粗壮的“龙躯”仿佛正懒洋洋的爬过雕石栏杆,舒适地枕卧在一块刻有“卧龙松”三字的石碑上,犹如一条老态龙钟的神龙在倚石歇息。卧龙松下石碑上的三个楷体大字为清代恭亲王奕䜣所书。


      自在松,与卧龙松对称而生,植根于大雄宝殿后石阶南侧的一棵古松,枝叶婆娑,郁郁葱葱,一片片松枝如巨大的羽扇一般为攀登石阶的游人遮阴。自在松枝叶舒展有致,仪态大方,颇有“逍遥自在”的风度也因此而得名。树龄500-600年。

      活动松,枝杈横生,长长的枝杈垂到地面,与主干的长度相差无几。树冠向东南倾斜,宛如一把张开的巨伞。因为树上的枝杈相互缠绕,无论牵动哪一根枝杈,整棵树都会随之摇动,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活动松”由此而得名。据说,乾隆皇帝对这棵古松颇感兴趣,曾写过三首诗赞叹活动松。但此松已非彼松,原来的活动松在千佛阁右前方,已于清朝末年在火灾中焚毁。后来,僧人们选定这棵形态相似、同样具有活动功能的油松接替了御封的名号,并将乾隆的诗碑迁移到了树下。

      1997年,戒台寺依法恢复宗教活动,毎逢阴历初一、十五和各中佛教日,均举办佛事活动。现在的戒台寺建有古建园林式大斋堂。戒台寺斋堂,原于卧龙松东北角,因年久破败被拆除。1956年朱德委员长来戒台寺视察,看到戒台寺内风景优美,古迹众多,特做出指示,戒台寺要加以修缮。本着,少赔不赚,为游人提供一些吃住的方便,以防夏季下雨,冬季下雪,为游客服务的原则戒台寺重建了斋堂。在抗日年间 北平城外,逃难百姓无家可归,戒台寺在当时便成为逃难百姓遮风避雨的一处居所,而斋堂在当时可谓是百家厨房。寺院舍粥,百姓互帮互助,在此度过了中国最艰难的时刻。


      这个时候来戒台寺的多半是来看900多年的古银杏的。戒台寺内有两株古银杏树,一株雌性同体的915年,另一株815年。

      915年雌雄同株的银杏,雌性枝干已经掉落了大部分黄叶,果实不是太多,山风吹动,金黄色的叶片随风舞蹈飘落。雄枝干上的叶子没有完全黄透,黄叶带着夏天的绿。

      815年的雄株,昨日的繁华多半可以寻见在松枝上形成的银杏叶花,在小叶黄杨上的黄叶毯可以触摸到,还剩一点点在树上招摇着小金扇子。

      雄株古银杏旁边的后花园,立有一块石刻,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1934年5月游潭柘寺和戒台寺后写的一篇散文《潭柘寺戒坛寺》中的一段。戒台寺官网的戒台典故多半记录的是京剧名人谭鑫培梅兰芳马连良杨小楼的轶事,以及恭亲王等人轶事。没有提到朱自清。但后花园还有朱自清先生的半身塑像,足见先生于戒台寺的重要。

“戒坛在半山上,山门是向东的。一进去就觉得平旷;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砖栏,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与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便不同。进二门,更觉得空阔疏朗,仰看正殿前的平台,仿佛汪洋千顷。这平台东西很长,是戒坛最胜处,眼界最宽,教人想起“振衣千仞冈”的诗句。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     

《咏史八首·其五》左思(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这首诗左思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史诗,千仞岗、万里流、显得气势雄迈,振衣、灌足,体现了傲骨铮然,清高脱俗,展现出诗人高洁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看网上有不少的游客是按着朱自清游戒台寺的游记来参观戒台寺的。游人到此,往往会在塑像前流连,想想大师笔下的戒台寺与自己眼前的戒台寺有何异同,边游边寻,自有妙得于心。

      现今语文课本里删除鲁迅文章删除朱自清文章的媚俗某部门某些人,大概是想不到还有众多的百姓是喜爱鲁迅喜爱朱自清的。

戒台寺朱自清先生的半身塑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经历: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1927年,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
      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  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已经20年未曾写过新诗的笔,在这一天被重新提起:“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此后朱自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与精力主持编撰《闻一多全集》,编撰完成仅仅一周,他便追随好友而去。 
      1948年6月18日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当年吴晗找了很多人参加签名活动,有些人不让进门,有些人直接拒绝参加,最后参加签字的共一百多人。 唯一没有活下来的是朱自清,因为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只有吃细粮才能下咽。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在朱自清的追悼会上,清华园降半旗以致哀,这是第一次为一位老师的去世降旗。

      一年后,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与荷花。20050731拍于中国文学馆。

      朱自清先生的长子朱迈先(1918—1951),出生于江苏扬州,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1938年经中共长江局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国民革命军,投身抗战。 

      朱迈先北平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北京31中)读书期间,他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才生,日后成为电影界名人的孙道临那时与他是同班同学。在崇德中学朱迈先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那时,在国内的一本由茅盾主编的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中,就收录了朱迈先以“幸不留”的笔名撰写的《北平一日》的文章。朱迈先的所作所为还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著名剧作家黄宗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的影响很大。早些年,杨振宁先生回国探亲时,曾向我国驻英大使陈肇源询问过朱迈先的下落。

      朱迈先还是当时北平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那时的他已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北平的许多大学生一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到“一二·九”学生运动之中。1936年,还在读高中的朱迈先就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2月,朱迈先向共产党方面联系起义,获得成功,使国民党军队蒋雄手下7000余人接受和平改编。是年底,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结业后,分配至桂林松坡中学任教。

      1950年12月“镇反”运动中,蒋雄被捕,同时也逮捕了朱迈先,后被押送至蒋雄家乡湖南新宁县。次年11月,新宁县法庭以“匪特”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立即执行。

      朱迈先妻子傅丽卿坚信丈夫是无辜的。在朱迈先死后的30余年里,她多方申诉,为他平反而奔走。直到1984年各地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新形势下,新宁县法院才认真复查旧案, 承认1951年的判决书纯属错判,恢复朱迈先起义人员的名誉,澄清事实真相。

                    朱自清在清华园。图片来自网络。(在网上查到朱自清先生的塑像有十余处,朱自清出生地东海县平明镇平明小学中学院内,朱自清在温州扬州等工作地,以及朱自清故居等地的朱自清塑像)

      江泽民与朱自清两家三代的世交情。

      扬州旧城安乐巷2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普通民居,为晚清所建,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1930年春以后,朱自清一家三代在此居住了13年之久。引人注目的是由江泽民题写的“朱自清故居”匾额和两首诗。

      1988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为纪念朱自清诞辰90周年,题七律一首:“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坡〕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10年后的1998年,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之际,江泽民又题五律一首:“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这两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江泽民对朱自清散文名篇的欣赏,和对其“清芬正气”的推崇。不仅如此,在书写这些诗句时,同为扬州人的江泽民的思绪,或许也悄然飘至20世纪初期的老扬州,那由七拐八绕,枝枝蔓蔓,曲径通幽的扬州旧巷见证的江、朱两家绵延三代的交往情谊。

      朱家自1903年迁居扬州,曾先后在扬州的天宁门街、弥陀巷、皮市街、琼花观、安乐巷等地居住。而江家是在1915年前后,迁至扬州城内居住的,先住在东关街田家巷附近,后迁至江家桥、东圈门等地居住。对于两家的交往,江泽民的七叔江树峰曾有诗曰:“散文背影重人伦,三代交谊可细论。我见圣陶前辈议,犹思才气广陵人。”

      江泽民的祖父江石溪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都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交往甚密,为同庚好友。对于朱小坡,江泽民不仅熟悉,且分外亲切。江泽民与朱自清次子朱闰生(即《荷塘月色》中提到的“闰儿”),以及朱自清的妻弟武钟乾都是中学同班同学。江泽民与朱闰生两人经常一起结伴上下学、一起到对方家中完成功课。江泽民对朱闰生的祖父,自然是十分熟悉。江泽民曾经在给朱闰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少年时期常去你们家,看到令祖父小波[坡]老,再读背影一文感到分外亲切。”儿时的记忆是深刻的,尽管岁月流逝,却总是难以忘怀。

      2006年,江泽民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陈希致信,要将中学同学朱季和送给他的一幅手书《荷塘月色》转送给清华大学,信中再次深情地谈起了与朱自清一家的情谊:“我又回忆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和我的祖父江石溪是世交、朱自清和我父亲江世俊是扬州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同班同学。朱自清先生的有名散文《背影》所描绘的原型则是我们这些中学同学那时经常看到的。”他说:“回忆起这么多往事,宛如昨日。这么多巧合和机遇,不由得使我想起把这幅字转送给清华大学,以表达我们浓浓的乡情“

      与江世俊、朱自清同为省立八中校友的朱自清胞弟朱物华,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江泽民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时的老师。由于两家有通家之谊,江泽民也称朱物华为“二叔”。二叔为朱物华,是我国电子学科和水声学科奠基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文革”后第一任校长,培养的学生中有杨振宁、邓稼先等。1996年4月29日,江泽民再回上海交大时,特地躬身问候已95岁高龄的朱物华,并对他说:“朱老,代我问二婶好啊!”

      江、朱两家的情谊,不仅有朋友、同窗、师生之情,更有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无数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难走上了革命道路,甚至献出了生命。九一八事变后,江泽民的六叔江上青以笔为刀枪,动员和唤醒了一大批革命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斗志。这其中就有江上青的兄弟、子侄江世雄、江树峰和江蛰君、江泽民。朱迈先,是朱自清在早年散文《儿女》中提到的头生子阿九。七七事变后,朱迈先接受党组织派遣南下回到扬州老家,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运动和党的工作,朱家便成为中共地下党在扬州的一个聚会点。当时朱家住在安乐巷,江家住在东圈门,两家相距不过百十米。少年江泽民经常跟随六叔、七叔去朱家,耳濡目染接受了救亡图存、追求真理的革命教育。1937年11月,朱迈先参加了由江上青、陈素等人组织的“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简称“江文团”),溯长江而上2000余公里,宣传抗战,准备到武汉通过八路军办事处北上延安。在“江文团”离开扬州后,江泽民每有其叔江上青、江树峰及朱迈先行踪,常常悄悄告知当时与他同班同学的朱闰生,并转告他的祖父朱小坡,以免挂念。

      朱自清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展现出的气节和高尚人格,给江泽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又提到了朱自清的气节,他说:“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历史,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朱自清先生写出了《荷塘月色》、《背影》等清新淡雅的著名文章,他铁骨铮铮,一身正气,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0221108拍于中国美术馆花园里的朱自清塑像。

      以上资料来自人民网、戒台寺官网以及百度百科。谢谢!

      文末福利,游览戒台寺看到了还在开花的锦带花,有二三十朵。戒台寺的锦带花期是4-10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望京花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