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创投宋春雨:中国AI十年的错过与过错
文 | 于丽丽
「暗涌」:最早投寒武纪也是一种基于算力思考的判断吗?今年因为大模型的巨大算力需求,它的股价一度冲的很高。
宋春雨:2011年,我们投了旷视,后来创投正式成立后又投了第四范式、思谋科技等七十多家人工智能相关的科技创新企业。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人工智能的推动强烈依靠算力。
我们判断,在人工智能处理器上,算力未来会有数百倍的增长。所以2017年,我们投了寒武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寒武纪是全球人工智能处理器的发明者。它比英伟达更早去做人工智能的专用处理器。全球第一篇以芯片加速人工智能的运算论文,就是寒武纪团队撰写的。谷歌TPU技术架构,是基于寒武纪当年这篇论文演变来的。
此外,寒武纪团队在建立商业化公司后,也体现出很好的产品竞争力。当时因为transformer技术平台还没有普及,算力主要还是deep learning的运算,算力的需求还没有现在这么大。即使这样,我们看到像百度,阿里,讯飞,海康威视都开始采用它的芯片,我们就觉得这条路径是对的。
投完第一轮后,我们连续投资了3轮,这是我们少有的连续4轮加注的项目。
「暗涌」:ChatGPT热潮之后,很多东西就快速成共识了,这之后我们有哪些调整?
宋春雨:ChatGPT之前,业内有三四种技术路线,大家都在探索。当ChatGPT出现后,大家觉得这是大的范式转移,整个产业界都为之一振,国内很多公司也开始做大模型,到处挖人。这个时候我们反其道在德国投了一家名为nyonic的公司。
「暗涌」:为什么选择一家欧洲的大模型公司?
宋春雨:这是一家德国的大语言模型公司。首席科学家是Jakob Uszkoreit ,他是transformer论文8个人中的关键人物。当时论文里虽然写的是同等贡献者,他们也是通过扔色子来决定名字露出顺序,但第二个注释就写着Jakob Uszkoreit 是核心作者。
此外,nyonic的CTO是Open AI的创始成员 Johannes Otterbach。联合创始人之一Hans Uszkoreit是欧洲大语言之父,也是德国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另外还有合伙人兼首席创新官徐飞玉博士之前是SAP和联想的人工智能研究的负责人。
「暗涌」:明星阵容是其中最关键的考量?
宋春雨:首先,我们认为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威力相当于“核武器”,是有地域边界的,欧洲会出现欧洲的大语言模型。
其次,数据是大模型训练的壁垒。欧洲有严格的数据保护法,一旦拿了不合规的数据训了模型,必须要把不合规的数据从模型上拿出去。
此外,欧洲有非常好的基础,它是全球前三位的工业市场,软件公司有SAP,另外也聚集了全球最好的科技人才优势。
下半场的爆发点
「暗涌」:在国内,我们有投新的大模型公司吗?
宋春雨:我们投了一家做中间层infra公司OpenCSG。国内在卷大模型,出现了100多个模型。中间层的公司的作用就是通过它的工具,帮助大模型公司和最终用户快速落地,从而把大模型在产业的使用门槛降到最低。这类公司对标的其实是美国的Hugging Face。
甜蜜的陷阱
「暗涌」:回头看,为什么中国的“AI四小龙”和大厂AI lab集体错过了ChatGPT?
宋春雨:像商汤、旷视这样的企业,很多被现实逼迫去做系统集成,错失了生成式AI这一波的可能性。
「暗涌」:那大厂的错过呢?
宋春雨:中国大厂的问题,在于AI很烧钱,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很难平衡。此外,海外微软和谷歌也没有自己做,仅有资金也没用,还得有信仰和信念。
其实生成式AI,也有几条技术路线,其中一个是 Bert。但Bert很像甜蜜的陷阱。它是用很小的数据量去训练,并且很快能达到80分水平。但我们会发现,在不断加更多的数据后,还是80分。中国大厂很多也都选择了这条路线。
但OpenAI就坚定赌了自己的路线,相信加大算力,加大数据量,就能实现跃升。事实上耗费了7年后才训出来。
「暗涌」:不同技术路线的抉择也造就了很多悲情故事。
宋春雨:很多悲情故事。这波浪潮里澜舟、智源和智谱AI是坚定这条路线的。
「暗涌」:回头看2019年后,整个中国一级市场对AI的消极,你怎么看其中原因?
宋春雨:主要是产业对AI信心不足。AI是很复杂的技术,它的落地是需要数据到训练到应用部署的一条长链条,很烧钱。“AI四小龙”烧了很长时间也没烧出正循环的商业模式,产业界就开始担心。
我觉得大家要给中国科技在原始突破探索上足够的宽容度。
AI的商业模式很难找到,但它是人类的超级复杂科技工程,等同于曼哈顿计划,如果突破,就是对全人类的最大进步。
我有时候特别不理解,矿泉水公司可以有千亿市值,但一些高科技公司才几百亿,就被苛求要盈利。OpenAI如果不烧100亿美金,怎么可能迎来人工智能范式的转移?
重复昨日的故事
宋春雨:从C端看,上一波互联网企业没有给中国商业模式建立好的付费习惯,很多都是免费的。移动互联网时,大家会付费娱乐型的会员,但工具型的软件,没有养成习惯。
从B端看,中国的中小企业太苦了,再加上自己在产业链的地位非常弱,没什么赚钱的能力,就更难有软件付费的习惯。曾经有人跟我说,中国的SaaS和美国的距离已经缩短成5年。但这次从美国回来,我觉得还差20年。美国任何一个初创公司,要买十几个以上的软件,而中国可能也就一两个付费。
「暗涌」:国家补贴一定有效吗?
宋春雨:中小企业为什么不买?因为连自己未来一两年的生死都不知道。如果在公司前两年,国家能补贴80%的软件费用。等公司挺过3年,有了付费能力,这个时候补贴可以降到 30%,新能源汽车也是这样的过程。等公司有能力时,自然就会购买了,当全行业都在用正版软件互联互通,数字化就起来了。
「暗涌」:中小公司起来就可以带动大公司吗?
宋春雨:因为中小企业不付费,那么软件公司只能去大企业做系统集成。如果中小企业能赚钱,就不需要做系统集成,就慢慢形成标准化。我们投欧洲的大模型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欧洲的用户是有付费意愿的,它的商业模式更顺畅。
「暗涌」:你觉得这波大模型浪潮的竞争格局可能是什么样态?
宋春雨:美国的格局已经定了,头部就是微软和谷歌两家,主要创业者都围绕在infra工具和应用上,中国的第一波都在做基础大模型,但这件事肯定会收敛的。
中国的基础大模型,未来我们认为是一个混合态。它不会像美国只有两家,最多三家,中国可能有10-20家。参照互联网的格局就知道了,比如百度搜索类或文本类比较突出,头条是多模态强,腾讯是社交类或者游戏类很强。
创业公司也可能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中国卷的成本又很低。好处是从中国卷出来的成功者,可以去全世界卷。
图片来源 |IC photo
排版|郭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