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周刊|清华大学王亚华: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成都日报 2022-07-23

全文2081字,预计阅读需5分钟


专家简介



王亚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博导、副院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兼任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学术院长。


成都日报:中国超大城市治理中呈现哪些阶段性特征,如何精准研判超大城市“大城市病”的突出矛盾和成因机理?


王亚华:


作为城市文明发展前沿的典型代表,当前超大城市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突出特征,即变化的瞬时性、管理和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城市问题的关联性。超大城市在空间布局和规划、环境保护、城市人口流动、交通管理和城市安全等公共治理方面面临一系列的共性问题。比如,单核集聚现象比较明显,产业、商业规划过于集中,造成城市核心发展区人口、资源承载能力严重过载,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工业污染以及土壤污染问题以及大量人口涌入城区,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保障及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等。与此同时,各个超大城市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特征,面临着一些特性问题亟待解决。


这些超大城市的公共治理问题是怎么来的?究其因果,主要还是根源于工业化后期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一些中心城市的超常规发展,使得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严重超出了城市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统称为城市病。



成都日报:当前,城市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早已超出传统认知和历史经验,如何探索与中国特色相适应、符合城市规律的治理新路子?

王亚华:


结合中国超大城市发展实际,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共建共治共享,适应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厘清协同治理主体责任边界。协同治理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等方面。对政府而言,治理过程就是政府自身从单纯的“管理者”到“管理者”与“服务者”并重的角色转变过程;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过程。政府对社会组织应做到积极培育与依法监管的平衡,社会组织应优先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主要反映所在群体社会需求,满足政府职能难以有效覆盖的具体或特殊社会需求。


充分回应协同治理主体多元诉求。公众利益诉求充分表达,是决策的重要基础。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诉求呈现广泛性、多元化特征。政府要为公众提供表达民意、沟通协商、合作共治的网络渠道和平台,对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回应,满足公众网络参政、议政、督政的利益诉求。
构建协同治理长效机制。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共识导向、协商决策、跨域跨部门合作,尤其强调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着力处理好管理与治理、维稳与维权、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技术支撑的长效机制。
 

成都日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对成都的发展定位之一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成都如何探索大城善治路径,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

王亚华:


未来,成都需要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加快完善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法治良序的城市治理体系。
要实践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补齐硬实力短板,着力夯实产业基础,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同时在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多下功夫。发挥软实力优势,不断提升在全球舞台上的显示度和辨识度,真正彰显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格局、水准和气度。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时代的机遇,以更大力度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开创超大城市治理新局面。


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城市法规体系,形成具有成都特色、能够满足全球城市发展目标和治理要求的城市治理地方法规体系。加强城市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的大部门制机构改革。在社区层面探索建立自下而上的问题清单制度。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市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以街道作为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绩效评估的基本单位,细化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单元和政策手段。加强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创新城市治理路径。坚持和加强党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全面领导,以党的领导理顺超大城市的政府管理体制。运用系统优化思维打通城乡的治理边界,在全域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城乡全域治理体系。从整体性治理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围绕人的基本需求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补齐超大城市的治理短板,防止超大城市现代化过程的“木桶效应”。
要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提升关键治理能力。建议适当降低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提高城市总体经济密度,实现全域范围空间均衡;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防治;科学构建超大城市立体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防控水平。



推荐阅读


理论周刊|贾康:在改革创新中提升城市能级


对话新青年|艾洋:扎根基层文化建设的斜杠青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伟

编辑 王戬

图片 受访者 成都日报资料图

校对 周杨云

审核 张婷婷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制 孟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