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计划|区廷柱:在大漆创作中,对高耸尖利造型的向往
在巴黎设计周中国周「脱胎Bodiless」主题下,将由策展人宋涛携五位艺术家的大漆作品在巴黎设计周中国周主会场呈现「脱胎计划」艺术家联展。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参展艺术家区廷柱参与专访,区廷柱以轻薄感的追求为出发点,探索脱胎工艺,创作出具有现代感的漆立体作品,去除传统漆器的功能性,转化为独立静置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传统漆工艺的现代诠释。
区廷柱
艺术家
1991 年生于广东江门
2017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漆艺专业 获研究生硕士学位
现生活工作于广州
Q:Felicity 巴黎设计周中国周、MAISON&OBJET中国设计奖新闻官
A:区廷柱 艺术家
Q:中国大漆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是如何首次接触到大漆艺术的?是什么激发了您对这一传统工艺的兴趣?
A:
2000年左右在广东有流行漆画热潮,小时候会经常见到父辈在洗手间水磨漆画,但那时候没太注意,直到上学时看到一些特别的漆艺作品案例,颠覆了以往所认知的漆工艺呈现,会被大漆材料的特殊性吸引,开始认真接触研究和使用于自己作品中。
Q:您觉得对您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哪些经历?反过来艺术创作对您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A:
有一次在杭州富春江边游玩,从下午直到傍晚,隔岸的光色一直在变化而山景不变,会很直接联想起元代长卷《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无数人前来,富春山岸还是如画卷中一样延绵,人类的伟大如过客一样在自然的不朽中显得渺小无力,这种感受会让我思考创作不朽的如纪念碑式作品的意义,以及对自然界的探索。
艺术创作会记录下我的思考痕迹,当然也有身体劳作的痕迹,漆工艺避免不了反复长时间打磨和髹涂,不断制作中手会叠加修正,脑会有大量的空白时间去思考问题和回忆,很安静的,难得的安静。
Q:本次中国周将主题设置为「Bodiless脱胎」,您如何理解「脱胎」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到您的艺术创作中?
A:
「脱胎」在漆工艺中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技法,脱出胎模成空心夹苎漆立体。本次中国周的主题「Bodiless脱胎」除解释漆工艺外,我觉得更多是指解放思考,以崭新的样式和视觉诠释呈现。我的作品也是用脱胎技法制作,轻巧且自由。
Q:请向观众介绍一下您本次的参展作品,以及选择这一组作品参展的原因。
A:
本次作品是关于「塔」形态的作品。作品是基于过往对高耸尖利造型的向往,从而探讨古今人们对于崇拜及权利转换为物体的共同形象,也是人们不断努力尝试反地心重力的结果。
「塔」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终极表述和精神寄托,还是作为重要的标识性建筑,这种至高的崇拜是神性、智慧、权威的载体,人们站在高耸的建筑物前一次次对着自身生命进行追问和探索,寻求内在精神的体悟和超脱。我们的生命也如造塔,具象的塔映照我们心中的幻影之塔,如何在纷杂多变的时局之下找到内在的安稳和观照。
Q:我们了解到,您最初的创作方向并非器物,而是以漆画为主。在您看来,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A:
两者最明显区别在于平面和立体,平面(画)是对空间的极致压缩,立体是对空间的延伸。对于平面作品,画框边线可能会局限于形式的拓展,所以也想尝试改变原来习惯的创作方式,大漆材料也刚好符合做立体作品的条件,可以独立成型,现在都是以夹苎漆雕塑为创作的主要方式。
Q:您希望观众在欣赏完您的作品后,有怎么样的收获、怎样的感情、怎样思考?
A:
大漆是东方特有的材料,自古都以用器具出现在大众视野,与人的生活场景是密切联系的。现今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变得更为多样丰富。大漆作品能很好传达东方造物思考,这种材料本身似乎有种绝对美感,会吸引对作品表面质感及制作背景的延伸解读。
另一考虑也希望观众能看到作品时弱化对于大漆的固有印象,或是先关注作品内核及精神,而后再到大漆材料,最后回归到最初,大漆作品再次进入人所生活的空间场景。
图源:受访者供图
展览地址
巴黎设计周中国周
- 主会场·柏丽广场
展厅地址:7 Rue Bailly, 75003 Paris
开放时间:10:00-19:00
扫码查看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