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qnion 2022
本文是关于Teqnion2022年年报的跟踪纪录以及相关思考,特别是关于跟踪指标,写下来怕以后忘了。
在2022年发现Teqnion(TEQ),其实是抄Chris Mayer的作业,他是《100-bagger》的作者,我也就很自然的关心起他投资了哪些公司,其中对于Serial Acquirer这个商业模式产生了兴趣,也写了《关于Serial Acquirer》。
这个Teqnion是瑞典的一家Serial Acquirer,专注于工业制造领域,目前市值只有不到3亿美元,极其微小。截至目前总部只有7个人,集团内24家子公司,452个员工。总部的7个人还在斯德哥尔摩的共享办公室里办公,文化极为独特。
公司2006年成立,成立之初就采取Serial Acquirer的运作方式,一直到13年后,在2019年才上市,在过去的7年来收入增长了7.5倍,EBIT增长了6.8倍,从2019年上市至今5年来,5年内EPS又增长了4.5倍。不仅收入利润增长,ROIC也常年保持在20%上下,ROE保持在25%上下。【1】
公司创始人叫做Johan,是个梳辫子、大胡子的超级马拉松跑者(是超马!),无论何时出镜都是穿运动服,从2006年开始的18年都在一点点的做这一个“小生意”,在创业的前几年犯过一些错误(比如高杠杆、买差生意、企图指挥子公司等),所以公司在2008金融危机时候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不得不引入外部投资机构Vixar(至今为第一大股东),后来创业的合伙人出走,他自己吸取教训,继经营着公司,边摸索边前进。【2】。
2021年新入职了一个华裔的CXO叫做Daniel,负责并购,之前的工作经历是麦肯锡、贝恩,和一家医疗公司。CXO的意思是“哪里需要就哪里搬”,之前当过CFO、IR,现在招来了CFO,他就可以又开始全职负责收购,同时也负责部分IR工作,主要通过发推特:)
Chris Mayer在2022年9月入股,持有35万股,花了大概4550万瑞典克朗,大约400万美元,占TEQ公司比例2.2%。Chris自己的组合不到1亿美元(不用披露13f),他自己访谈说过他基本是10X10的投资组合类型,初始仓位就会在3%-5%,因此TEQ的投资基本也符合了他的习惯,并不属于一个小仓位,而是很严肃的投资。后来Chris在推特说他2022年一买一卖,做了两次交易,是个busy year:),而全年唯一买入的就是这个TEQ。
在他买入后,引来了不少美国投资人关注,因此TEQ逐渐有了英文的Earning Call,也在近期制作了英文网站,但是还没有英文年报,都是瑞典语。瑞典语的坏处极为明显,就是看不懂,好处是美国投资人也看不懂,大家都是谷歌翻译,于是降低了语言劣势:)
一、商业模式
Serial Acquirer是个高难度的商业模式,我在《关于Serial Acquirer》具体分析过。简而言之,就是用子公司产生的现金流,再继续购买其他公司,然后周而复始,参考伯克希尔(虽然不完全一样)。但这个模式却极为困难,因为买入一家好公司不难,难的是持续买入好公司,能经营好一家子公司不难,难的是每一家子公司能经营好;持续经营一两年不难,难的是持续保持一个纪律一个方法经营多年……等等。这个商业模式就决定了没有什么行为能够“逆天改命”,一下子变好,但是变坏就容易多了,比如过高的杠杆率、或者瞎指挥子公司等等,一个错误就够了。
好处也极为明显,就是如果该做的都做对了,持续下去,这个商业模式几乎没有边界,用Daniel开玩笑的话说,GDP就是这个商业模式的天花板。
对于外部投资者,这更是一个高难度领域。因为无论怎么调研分析,也难以覆盖所有子公司,即使面面俱到覆盖了也没啥大用,因为每个都不大,而且持续买新的……比如TEQ的子公司,有做餐车的、有盖房子的、有做音响变压器的、有制造电动轮椅的、有做战斗机雷达的……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正是由于此类经营特征,让我们这些国外的、没办法调研的,或根本就不认为自己能调研清楚的投资人,处于至少没有明显劣势的境地。
正如复利公式本身的要素:资金、利率、和时间。对应到Serial Acquirer的商业模式当中,第一点取决于经营,第二点取决于投资,第三点取决于文化。再合并一下,第一点取决于经营,二三点都取决于文化。从发展的角度,文化第一、经营第二;从生存的角度,经营第一,文化第二。在实践中,二者又彼此关联,互不可分。
如果具体看TEQ,这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呢?
从经营的角度,虽然子公司覆盖众多个子行业,但是性质上都是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制造业公司。用Johan的话说,他们只购买有“实际产品”交付的生意。如果把24家子公司合并成一个制造企业,又有怎样的结果呢?
以2022年为例,大体来说,在总资产里面,44%都是商誉,剩下有10%的长期资产,比如厂房、土地、设备、车辆等等,然后流动资产有22%的存货,和13%的应收款,极其简单,其他都可以忽略不计。资本结构上,有息负债占了37%,剩下63%的投入都是股本金,杠杆率相对放心。
如果看经营情况,产品销售的毛利润稳定在40%,但是人员和管理成本很高占比21%,再扣减7%的销售费用,剩下只有10%左右的税前利润,交完税,税后利润在8%左右。
结合在一起,这个所谓的“制造业公司”,其实应该形容为“北欧高端制造企业”,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中国式”的制造企业拿地建厂不同,从财务报告和针对“细分”市场的经营特征看,这家“制造企业”,并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其核心在于“制造”本身,可能出货量也没有很大,市场也并不广阔。
所以企业资产结构反而存货最大,存货是传统意义上固定资产的两倍,存货卖出去就变成销售成本,这笔销售可以产生40%的毛利润,光是销售形成的应收款规模,都基本与固定资产规模相当了。但是,由于这是个瑞典的制造业,几乎是全世界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了,管理成本里面三分之二都是人员成本,导致虽然产品毛利高达40%,税前利润却只有10%,交了税只剩下可怜的8%。
既是如此,那么公司如何做到高投资回报的呢?
Serial Acquirer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商业模式决定了有巨大的商誉,因此在计算ROIC/ROE的时候算不算商誉就是个重要的问题,这里不包括商誉的资本回报率更多体现了生意本身的特征,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制造业到底有多赚钱,而包括商誉的资产回报率则体现了资本配置能力,即并购是不是买贵了。
可以看到,如果不包括商誉,这个制造企业的有形资产回报率大概70%左右,高的离谱,几乎相当于软件公司,腾讯也就这个水平,这也是因为上面说的不需要大量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这么好的企业,不可能凭空买来,算上购买溢价的商誉的,ROIC降低到20%上下,依旧是个非常优秀的水平。
这与管理层自己说的严格的购买纪律有关,关于购买估值的标准,是5年左右的payback period,非常高的估值要求,管理层表示,现在大概每年看100家企业,希望是一年能购买5家。实际上,如果看过去六年,从2017年到2022年,每年实际购买的企业数量是:1家、3家、2家、2家、5家、4家。也就从2019年上市后,才逐渐超过3家,不过这也符合管理层的经营特征,买不到也不着急,慢慢来。
而从ROE的角度,由于净利润率只有8%,计算周转就要剔除商誉的影响,可以看到剔除商誉的总资产能够周转2.5次,而财务杠杆也并不太高,有息负债率大概40%。因此,从净利润率8%的水平下实现高回报率,公司主要依靠更高的周转效率,这是运营的核心。
二、主要问题
其实看好的公司,分析好处除了加强自我的偏见以外,没啥大用。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看看有啥问题,如果没找到明显的问题,或者找的问题都是不痛不痒的,那么极大概率就是啥也不懂,是个很好的反向检测指标。
(一)人力成本高,利润率低
“北欧的高端制造业”,具有两个因素,一是制造,二是北欧。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困难。正如《Fundsmith 2021 Annual Meeting》里面关于通货膨胀冲击举的例子一样,成本上升对于毛利润低的企业,天生带来的影响就大。
具体对于TEQ而言,虽然毛利润不低,但是占收入比重超过20%的管理成本(人力)几乎是刚性的,北欧人民也不太可能996,这导致如果毛利润有些许下降,整个经营就面临亏损的境地。比如2019年的个别子公司经营困难,净利润降低,经营现金流也急剧下降,全年经营现金流勉强支付本来就不高的Capex,自由现金流基本为0。
这就是制造业企业的困难。再高端的制造企业,也面临这个问题,而且“越高端”人力成本就越高,快赶上IT企业了,但是毛利润又没有IT企业那么高,这是个难以摆脱的固有问题。
其实其他成功的Serial Acquirer很流行买垂直领域的软件公司,又是轻资产的软件公司,又是垂直领域细分的应用,具有很大粘性,比如最著名的constellation,和他拆分的子公司Topicus,都是聚焦软件公司,Topicus的税前利润率EBT大概12%-15%;比如大名鼎鼎的Lifco,聚焦各种牙科设备和系统,EBT利润率最近两年都在17%,而EBITA利润率都在20%;再比如新锐的Vitec软件公司,EBITA利润率在最近五年中从20%几乎提高到了30%,2022年EBITA利润率29.4%,自然增长率也有11%。
再看TEQ,他最近两年的税前利润率基本在10%,EBITA利润率基本在11%,自己经营底线是EBITA利润率不低于9%,跟其他同行比起来,生意本身就是“苦活”的性质不言而喻,也没啥办法。
这个情况管理层肯定也都了解。Johan在一次最近的访谈中【3】提到,他们之所以买具有“实际产品”的制造企业,就是因为他能够想象自己在经营这个企业的样子和面临的问题,也说企业投资人了解企业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去企业真实干一干,纸上谈兵不行。
结合之前零零总总的各种资料,能够了解Johan从一开始就只买制造企业,而且是那种他觉得能看懂的制造业,买进原材料进行加工,有非常稳定的客户群体和上游关系,也能跟管理层交流,18年的时间,没啥太大变化,并且他们干这个就是受到了其他公司的启发和借鉴,比如CSU、addtech,investor AB等等,他不可能不知道制造业的辛苦和弱点,这其实是个“能力圈”的选择。
但是,在“能力圈”内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一样出问题,比如2019年的子公司的经营困难,比如近期,2022年3季度反映出的供应链受限、同时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现金流明显恶化,去年三季报出来第二天就跌了15%,管理层也很老实,说确实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满意,应该提前发现的,现在我们就去努力解决,上下游催款、沟通涨价、加快周转、改善现金流,等等。
其实之前瑞典几乎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正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实际观察企业的竞争地位。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全年收入增长了44%,EBITA增长了38%,EPS增长了39%。更重要的是,收入增长的44%中,存量企业内生增长高达20%,剩下22%来自新增并购,这是个很重要的现象。
Serial Acquirer主要的增长来源是来自于并购,对于基础业务的内生增长大概只有个位数,3%不嫌少,10%以上就非常优秀,软件企业高一些,制造业企业低一些。TEQ在2021年的内生增长12%,而2022高达20%。业绩会时候Johan也说,今年的内生增长,绝大多数来源于涨价,而不是销售数量的上涨(细分市场本来量也没太大空间)。这个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个细分市场的制造企业,确实具有把成本转嫁给下游的能力,在通货膨胀时期具有提价权,是竞争优势一个最好的体现。
但是即使如此,通胀的提价也是个困难的方式,远不是万事大吉,只是有比没有好。另外,他们在正常经营年度也不会过分压榨供应链提价,这是个非常明智的方式。
(二)现金流困难,周转率变低
无论管理层多么重视现金流,多么强调现金流,TEQ的现金流情况正在变差,希望尽快停止战争,供应链的影响尽早过去。
2022年虽然收入增长了44%,经营现金流的绝对数量却降低了13%,主要的影响都在运营资本的相关占用上,同时现金对净利润的转化率也降低到1以内,自由现金流在2021年已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又下降了14%。
问题不出在应收款的周转,而是出现在存货的周转。存货的周转天数基本从19年的两个多月,变成了目前的3个多月,由于周转效率是这家公司高资本回报的核心,因此存货周转从每年转5次降低到每年转3次,对于经营业绩是具有重大影响的。
这个降低一方面由于自身经营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也由于不断并购新的公司,希望未来周转率不会进一步降低,至少降低能够由利润率的提高来作出补偿。
三、跟踪指标
(一)经营指标
在运营层面,我现在认为持续跟踪的指标有两个:
第一是经营利润与资本回报的结合,解决EPS的增长不稀释ROIC。同时关注自然增长率,特别是通货膨胀的困难时期,这体现了定价权。
第二是现金流相关的情况和周转率,毕竟高资本回报主要依靠周转,周转的降低至少需要通过利润率的提升进行弥补,才能保证资本回报不降低。
(二)Kill Criterion
通过《扑克冠军的概率思维》,我学习了kill criteria的标准,就是在未来很多年的持有期间,必须知道看到什么就知道我以前想错了,买入的逻辑已经不存在了,要不然容易温水煮青蛙,加上自己的偏见,导致公司已经变了自己也不知道。
对于TEQ,其实上面分析这么多都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成功保证,是企业的文化和做事方法。如果文化和方法变了,就是非常明显的Red Flag。
现在看,我认为至少这些方面不能改变,他们又彼此交织在一起,构成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1)管理层真诚、低调、节俭、坚持去中心化管理的实质;2)三个经营目标不能变:第一个保证安全,即net debt/ebitda<2.5,第二个保证盈利,即ebita margin>9%,第三个是在此之上的增长,EPS五年翻倍;3)收购估值5年pay-back period;4)崇尚简单:报表简单、业务简单、方法简单、人员简单;5)气氛良好:没有一点官僚气息,没有架子,团队彼此非常融洽;6)克制的收购标准:没有合适的就不买,有足够耐心,如果要买100%给现金,不给股,简单清晰;7)正确的理念:追求长期业绩,追求利润而不是收入,追求现金流,充分尊重股东利益;8)持续地学习思考和进步。等等。
这一大堆构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都是虚的,内容也都是我喜欢的,分析多了容易加深偏见,但这才是更重要的部分,上面写了半天的财务和业务分析都是结果,这类公司企业文化才是原因。关于TEQ独特的文化和气氛,可以参考历次访谈的纪录,举个例子感受一下【4】。
四、后话
关于TEQ,他新来的华裔CXO叫做Daniel Zhang,这哥们89年的,跟我是本家,比我小几岁。Daniel自从进入公司以来,就在用自己的收入在二级市场购入股票,从披露的购买记录看,涨也买跌也买,有闲钱就买。
截至2022年末,他持股35000股票,按照目前的市值大概65万美元。TEQ也有期权激励计划,但授予的数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比如Daniel就没有给。由于没有披露Daniel的个人薪酬,但是披露了Johan的工资,以2022年为例,全年薪酬总额大概30万美元(很难想象创始人+CEO发这么点钱吧),其中工资加奖金大概25万美元,而且披露数据应该都是个人税前金额,即使Daniel跟他一样,持股市值的65万美元也相当于两年多全部工资奖金,即使他买入的比较早期,也并不是个很小的数目,真金白银,skin in the game!
更难得的是,Daniel并非别无选择地无脑买自己公司股票,他本身就是个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办公室里放着巴芒的照片,他利用疫情在家的时间,写了本书,叫做《An investment thinking toolbox》,真诚直率,理性深刻,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了一遍感觉干货太多,还不太能消化,以后有机会再整理。当然,卖书的收入,也用来买TEQ公司股票:)
【1】https://www.teqnion.se/en/investor-relations/financial-reports/
【2】https://youtu.be/0tX8n_twxR0
【3】https://www.redeye.se/video/event-presentation/888856/teqnion-ceo-johan-steene-presents-at-redeye-serial-acquirers-event-march-8-2023?searchResult=0f66ff61-869e-3eac-ac30-4e5fbdd64f62&query=teqnion&fromPage=FULL
【4】https://www.acquirers.com/post/johan-steene-daniel-zhang-interview-teqnion-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