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之意涵与实施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ction#
图片来源:Hong Kong Book City
前言 Preface
本文摘自钮文英的《质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宝藏是加砖砌墙建立安全的堡垒,以解决面临的侵扰问题。
本文学习目标
1.说明行动研究的缘起。
2.描述行动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3.分析行动研究的特性。
4.呈现行动研究的适用性。
5.阐述行动研究的类型。
6.叙述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7.探讨行动研究的品质指标。
以下探讨行动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特性和适用性、类型、实施,以及品质指标五方面。
由于篇幅较长,本文将以多篇推文形式呈现,本篇为第一二节。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没有行动的愿景是种幻想,没有愿景的行动是场梦魔。(Wagner, 2000, p. 436)
以下从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派典,以及名称与意义三方面,探讨行动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Action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行动研究在学校教育上的缘起可追溯至Collier于1945年,担任美国联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务部门主管时,鼓励工作同仁采取行动研究与外界协同合作,以改善印地安人与非原住民之间的关係,行动研究的名称才首度出现,且在当时被广为应用在教育研究中(张世平、胡梦鲸,1995 ;Elliott, 1991)。Lewin于1948年,进行「行动训练研究」,协助社区工作者采取科学的方法,探究实务工作的问题并拟定改进方案(蔡清田,2000)。之后,Corey(1953)采取行动研究,协助教师团体改进学校教育。
然而,到1950至1960年代,由于行动研究方法的不够科学、信度和效度不高、教师训练不足等因素而遭受批评,故陷入衰退期(陈怡洁、胡士琳、梁瑞芸、谢宇斐,2004)。直到1970年代才又在英国复兴,其中Stenhouse和Elliott是当时英国教育行动研究的两位重要推动者;但是作法已与美国有些不同,例如较采用质性方法,重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的角色,鼓励教师在实务工作中持续省思,透过行动研究促进专业发展(陈惠邦,1998)。像是Stenhouse(1975)特别强调教师参与或执行课程与教学研究,以获得专业发展,他认为在教育学中,教室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社群中的一员;Elliott (1991)表示「行动促进反省」,行动研究能增进教育的改变。
到了 1980年代,行动研究则又再度流传到澳洲及美国,例如澳洲的 McTaggart等人(1982)撰写了《行动研究计划者》(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一书,Grundy(1987)叙写了《课程:产品或实践?》(Curriculum: Product or Praxis)一书,美国的Anderson、Herr和 Nihlen (1994)撰写了 《研究你自己的学校》(Studying Your Own School)。Stringer (1999)著述了《行动研究:给实务工作者的手册》(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
Charles R. Greenwood
Greenwood和Abbott(2001)对当前教育研究提出下列四项反省:
(1)研究和实务社群间缺乏互动;
(2)教师和行政人员认为教育研究无法切中他们的实务工作;
(3)研究无法产生许多在真实教室中实用的改革策略;
(4)实务工作者欠缺与研究者对话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而行动研究缘起于对此四项问题的反省。
Action
行动研究的派典
行动研究以「参与/合作派典」为基础,根据Lewin所提的行动理论(action theory)发展而来(Reason & Bradbury, 2001);而Lather (1986)和夏林清(1996)主张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取向」(praxis-oriented)的研究,认为研究就是一种「实践的活动」,透过研究可达到「充权赋能」的功用;在此派典之下,不再清楚划分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的界线,他们之间呈现一种互惠关係,透过互动与对话,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能力,共同合作改进实务。
Action
行动研究的名称与意义
有人称行动研究为实施研究(operational research)、合作探究(cooperative inquiry)(Reason, 2003)、合作行动研究(cooperation-action research)、现场研究(on-the-job research)、参与式探究(participative inquiry)(Reason & Bradbury, 2001)、参与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hyte, 1991)、实务工作者的研究(Fuller & Petch, 1995)。
行动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行动」,是在行动中研究,是为行动而研究,而不是为研究而行动(黄志顺,2003;甄晓兰,1995)。王阳明《传习录》提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透露出藉由行动让知识得以扩展和应用。
依据Schon(1983)的说法,行动是指「反省的实务工作者」采取之行动,而教学则是「反省的实务」。Elliott(1991)表示行动是一种有意图,也是一种有讯息作为基础的行动,更是一种具有专业承诺的行动。Geertz即表示:「如果你想要知道什么是科学,首先不是看它的理论或研究发现,也不是听倡导者怎么阐述,而是看它的实践者如何做。」(引自Van Maanen, 1988, p. 73)由此可知如何采取行动实践理论是更重要的部分。
夏林清教授
Corey(1953)定义行动研究为,实务工作者使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以引导、改正与评鉴他们的决定及行动的过程。Sagor(2005)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为采取行动而使用有系统的方法,实施行动研究的最主要原因为增进或修改行动。综合文献(蔡清田,2000 ;夏林清,1996 ;Bruce & Pine, 2010 ;McKeman, 1996; McNiff, Lomax, & Whitehead, 1996),行动研究能达到以 下六项目标:
(1)诊断实务工作的问题,改善对实务工作的理解;
(2)增进实务工作者的实务知识,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例如分析实务问题和设计解 决方案的能力;
(3)发展行动方案以解决实务工作的问题;
(4)运用一些理论或好的想法改进实务工作,使理论与实务密切配合,以发展实务理论,抑或 是更进一步发展实务工作者的优势能力,将实务工作做得更好;
(5)促使实务工作者与其他同事合作,以建立「专业对话社群」;
(6)透过研究以产生实务智慧,达到充权赋能的功用。
陶蕃瀛(2004)甚至指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能实践充权赋能的助人工作方法。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族(Somali)有一则寓言描述,一名女子从拔取虎须的行动中,增进了「实务智慧」,获得「如何重拾丈夫之爱」的实务知识,这已胜过任何的灵药,见启思故事13-1。
启思故事· 13-1
一名女子向僧人祈求一种「能让她的丈夫再次爱她」的灵药。她说丈夫在参加战争之前,是个热情、忠实且爱笑的人;但自从他返家之后,他变得愤怒、冷淡又严肃。她愈试著拥抱他、逗弄他,把他拉回自己的身边,情况反而愈糟。僧人是她最后的希望,他耐心地听完这位女子的故事后说:「我想我可以帮你,我会为你做一份爱情灵药,但你必须找到其中一种成分。」她表示愿意,他告诉她这种爱情灵药必须加入一根活老虎的胡须,这是她能让丈夫再爱她的唯一方法。她非常烦恼地说:「我一个弱女子怎麽可能拔到凶猛老虎的胡须?」僧人耸耸肩,留下她独自难过地垂泪。
隔天,她前往一个曾经看过老虎的地方,当天除了几只猴子在树上打架,和小鸟飞过之外,没有其他动物出现。第二天,她留在那里比较久一点,并找到一个舒服的地方坐下,但她还是没看到老虎。又经过一星期,她才再次看到它,因为好奇,老虎这次并没有跑走。最后,经过几个月来持续带给老虎食物,并且非常缓慢地试图接近牠,它终于放下戒心,并且在她双手的安抚下睡著。当它睡著后,她拿出一把非常锐利的剪刀,温柔地从老虎的嘴边剪下一根胡须。隔天她便拿虎须给僧人,并索求那个能让丈夫再爱她的灵药。僧人说:「你不需要任何灵药,把虎须丢了,记住你从中获得的知识,你的丈夫就会再次爱上你。」(Simmons, 2006, pp. 299-300)
总之,行动研究结合「行动」和「研究」两者,由实务工作者在其工作情境中,针对遭遇的问题或差距进行研究,发展解决问题或缩小差距的方案,并将之付诸行动,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评鉴和修改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或增进实务工作。除此,行动研究的目标也可能是改善对实务工作的理解,增进实务知识,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发展实务理论,以改进实务与理论脱节的现象。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特性和适用性
没有实务的理论是种空谈,没有理论的实务是盲行。
以下探讨行动研究的特性和适用性。
Action
行动研究的特性
综合文献,行动研究具有下列四项特性:
一、以问题或差距为焦点为了改善或增进实务工作
Lofland和Lofland(1995 )所云:「研究开始于你所在之地。」(p.3) 所在之地即研究者的实务工作。行动研究是以「问题」或「差距」为起点,问题是 研究者欲解决或因应之特定的实务工作问题;而差距可能包括计划和预期结果之 间的落差、目前状况和目标之间的落差、不同人观点间的落差;差距不一定是 负面或是有问题的,它也可以是研究者有一些好的想法来改进实务工作,或是 更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将实务工作做得更好(Altrichter et al., 1993)。
除此,行动研究不只是解决问题,McTaggart等人(1982)和Kemmis(1988)表示也可包含「提出」和「认识」问题,增进实务工作者对问题有更深层的理解,以及发展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林佩璇(2009)即指出,行动研究的焦点不是终结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回到认识问题本身,如此较能导向研究者与问题的深层对话。举例来说,行动研究的题目可以是,以对话促进教师对学生行为问题之理解研究;国中特殊需求学生行为问题处理机制之发展研究。由此可知,行动研究以「问题」或「差距」为起点,旨在:
(1)采取行动方案「提出」和「认识」它们;
(2)针对问题或差距「发展」行动方案;
或是
(3)「解决」或「因应」问题,「缩小」差距,最终目标为提升实务工作者的能力,增进其实务知识, 发展实务理论,改善或增进实务工作。
Herbert Altrichter
Altrichter等人(1993)进一步指出,研究者可以询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寻找行动研究的起点:
(1)可能发展的焦点为何?
(2)想要做什么样的尝试?
(3)想要做什么样的改变?
他们还发展一些判断起点是否适合作为研究焦点的标准, 包括:
(1)行动的范围(例如:这个情境来自于我的场域经验吗?我是否可以 影响这个情境和/或采取行动?要改进这个情境是否有赖于场域中其他人行为的改变?);
(2)相关性(例如:对我和我的专业关怀而言,这个情境多重要?我是否愿意投入相当的时间和人力来因应此情境?);
(3)可处理程度(例如:我有时间因应此情境吗?因应此情境是否会对我造成过多的负担?);
(4)相容性(例如:如果我选择此起点作为我的研究焦点,它是否和我目前从事的其他活动相容?它是否和我未来的计划相搭配?)。
二、采用合作、分享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者和实务现场中人员的是分享、互动的,他们之间的协同合作正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特色(McNifF et al., 1996; G.E. Mills, 2002)。行动研究是由认定实务工作不完美且有心改善的人执行,其中心思想是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并且从中协调出最好的方法展开行动(成虹飞、顾瑜君,2004 ;Reason, 1988)。在行动研究里,研究者使用「研究伙伴」或「协同研究者」称呼与研究者共同行动的人(Caro-Bruce, 2000)。即使是研究者个人进行的行动研究,他仍然可以和实务现场中的其他人员分享行动方案。
三、重视实务工作者参与行动方案的介入
行动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区别在于,将行动带入真实世界,重视实务工作者的参与,以及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行,透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可以缩短 理论与实务的差距;所以从事行动研究的人员就是实际工作的人员,而且也是应 用研究结果的人员(蔡清田,2000 ;Elliott, 1991; McKeman, 1996)。Kincheloe(1991)主张教师就是研究者,行动研究可以成为赋予教师权力,以改善实务 的途径。教师在行动研究中不只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已,他们的批判、反省、创造和积极的特质与能力也提升了,这些均是促进教育进步的原动力(Hubbard & Pow, 2003; Williams, 1991)。
四、行动研究是动态和循环的过程
McTaggart等人(1982)、Carr和Kemmis(1986)指出行动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省思四个步骤的建构,以及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和省思之循环过程。Elliott(1991)表示行动研究包括界定初始的想法、侦察(发现事实与分析)、计划行动步骤、实施行动步骤、监控实施效果、侦察(解释失效的 原因)、修改想法、调整计划,以及再次实施行动步骤,监控实施效果,侦察、 修改想法和调整计划的循环过程,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Altrichter等人(1993)提出行动研究包括发现行动研究的起点、厘清情况、发展行动策略并且付诸实施,以及公开知识四个步骤;其中在实施行动策略之后,若未达预期结果,则会回到第二步骤,重新厘清情况。McKeman(1996)显示行动研究包括:针对问题情境界定问题、进行需求评估、提出一些假设性 的想法、发展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评鉴行动和做决定(省思、解释和了解行动)七个步骤的建构,以及重新界定问题、再次进行需求评估、提出新的假设、修改行动计划、实施修改的行动计划、重新评鉴行动和做决定之循环过程。最后,Stringer (1999)提及行动研究是观察、省思和行动的螺旋过程。
由上述的讨论可以发现行动研究是一个流动性环节,包括了计划、行动、 观察、省思、修改、再行动等六个成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有固定 步骤的研究。其中观察和省思并非独立的一个步骤,而是融合于整个过程中。Altrichter等人(1993)表示省思包含:为了产生行动的省思、行动中的省思,以及对采取之行动的省思三个部分。Mezirow (1988)提及省思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单纯对行动中所见所闻的察觉;第二层是对行动中个人观感及行动效力的觉察和反思;第三层是研究者会自我批判,省思资料的蒐集与分析是否充分和适切,觉察自己是否太过主观,是否注意伦理议题等。Altrichter等人提出行动研究乃「行动」和「省思」的循环过程,包含提出采取行动的想法、行动、 对采取的行动进行省思,以及产生实务理论四个步骤的循环,如图13-1。
Action
行动研究的适用性
行动研究以解决实务问题为导向,其研究问题是特定、实际发生的,亦即研究者发现在其实务工作中产生的问题,或经过反省后认为必须有所改善的状 况,其他实务工作者不见得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或状况,也因此行动研究的目的 不在于做推论,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立即性,以改善或增进实务工作(McKernan, 1996; McNiff et al., 1996)。行动研究仅能说明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它实施之后实务工作的改变情形,研究者和其他研究伙伴知能增长的情形,但是无法明确地推论行动方案和成效指标的因果关係。行动研究可能会面临以下三项困境:
1. 研究者在研究场域中扮演完全参与的角色,而且身兼多种任务,既是行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者,也是行动方案的评鉴者,容易被批评是「球员兼裁判」。
针对此困境,我认为可以透过不断地自我省思,厘清自己扮演的角色;请第三者审核研究过程和结果;或是请别人担任行动方案的评鉴者这三种方法来因应。
2. 研究者与研究伙伴、研究参与者是熟人的关係,在评鉴行动方案的成效时,容易造成研究伙伴或参与者因为顾及与研究者的关係,而不敢做过多的批判。针对此困境,我认为研究者可以向其他研究伙伴厘清共同的目标在透过行动 改善实务工作,增进自己的专业;因此,过程中对于实施成效的评鉴与讨论可采取开放、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另外,在做行动方案成效的访谈,欲了解研究伙伴或参与者对行动方案实施后的观感时;如果他们没有回应,或是对表达不同观点出现犹疑的态度时,研究者可以先表露自己观察到一些可以再改进之处,以引发他们表达想法。
3. 研究伙伴或参与者对于要公开什麽资料在论文中可能有疑虑;针对此困境,我认为研究者宜将研究报告的初稿给研究伙伴看。若他们对某部分内容的呈现有意见,可以与他们讨论要如何处理,是调整呈现的方式或是删除;总之,须经过他们同意后才能发表。
作者 / 钮文英
编辑 / Coco、陈彬华、Finn
END
推荐阅读
行动|“了不起的纸尿裤”——小社群公益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所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行动研究资讯。
点点「在看」,让更多行动者「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