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E发布化药Pre-NDA药学共性问题及相关技术要求
为鼓励创新药研发和申报,提高申请人和监管机构沟通交流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创新药上市进程,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下,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创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药学共性问题及相关技术要求》(见附件)。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附件:化学药品创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药学共性问题及相关技术要求
附件下载地址:
https://www.cde.org.cn/main/att/download/f6cda2f7245b71a7264d2612349f82c6
一、前言
为鼓励创新药研发和申报,加快创新药上市进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药品注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提出了相关要求,明确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就重大技术问题与药品审评中心进行沟通交流。
新药上市申请前会议(Pre-NDA 会议)是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前的重要沟通交流会议。申请人在提出 Pre-NDA 会议申请时,需明确会议目的、提出具体的沟通交流问题、充分准备资料和研究数据,以解决 NDA 申报前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提高申请人和监管机构沟通交流的质量与效率,聚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技术要求总结了化学药品创新药 Pre NDA 会议药学共性问题及一般性要求,供申请人参考。
应用本技术要求时,请同时参考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ICH)相关指导原则。
本技术要求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本技术要求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二、总体考虑
申请人应对创新药研发和注册申报承担主体责任。在上市申请前,应基于法律法规和现有科学认知,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或其他科学、适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评估,并按要求整理相关研究资料。
药学研究伴随临床试验的进展不断推进,申请人应不断累积对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认知和生产经验,结合临床试验进程制定合理的药学研究计划。特别注意药学重大变更应尽量在关键临床试验开始前完成,如关键临床试验结束后发生重大药学变更,可能影响药品的注册进程,需慎重考虑。在不同研究阶段,申请人可通过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前会议(PreIND 会议)、新药Ⅱ期临床试验结束(EOP Ⅱ)/Ⅲ期临床试验启动前会议(Pre-Ⅲ期会议)等沟通交流途径解决临床试验期间药学相关问题。申请人应结合临床试验进程对申报数据进行整体评估,在确认已有研究数据可以支持产品上市申请(NDA)后,提出药学专业 Pre-NDA 会议申请。
Pre-NDA 会议药学专业重点讨论支持新药上市申请药学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申请人可参照药品上市相关指导原则及本技术要求相关内容,结合对药品研发和生产的理解及质量控制的需要,提出具体的沟通交流问题。
对于适用药品加快上市注册程序的创新药,也需符合上市申请药学相关技术要求。
三、共性问题
(一)关于原料药合成起始原料选择
共性问题:起始原料选择依据不充分;部分品种申报路
线过短,起始原料选择不合理。
一般性要求:原则上申请人应在关键临床试验启动前参照 ICH Q11 及其问答(Q&A)等指导原则合理选择起始原料,及时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结合对生产工艺的理解合理确定GMP 条件下的生产步骤,尽早确定起始原料。
(二)关于原料药药学变更研究
共性问题:未充分评估原料药生产场地、生产工艺等药、学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一般性要求:参照《创新药(化学药)临床试验期间药、学变更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指导原则开展临床试验、期间的药学变更研究,并详细汇总历史批次(包括动物安全性试验批、关键临床试验批、注册批、工艺验证批等)的生产信息和质量研究数据,充分评估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可衔接性。重点关注相关变更对产品杂质谱、晶型、粒度及粒度分布等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合理论证变更的可行性。如变更可能影响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应进一步考察制剂的质量变化情况。
(三)关于原料药有关物质研究和控制
共性问题:原料药杂质谱分析不充分;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检出能力不足;杂质控制及限度制定依据不充分。
一般性要求:参照 ICH Q3A 等相关指导原则进行杂质研究,全面分析杂质的来源,进行清除、转化研究,合理制定控制策略,提供完整的杂质谱研究信息和资料。
应对加速和长期试验中超过鉴定限的降解杂质进行归属研究,关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下降解杂质的研究,增强对降解途径的理解。
如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应分析研究可能产生的新杂质,考察有关物质方法的适用性。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应充分验证,合理选择杂质定量方法,例如,应评估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等定量方法,考虑杂质对照品制备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提供情况,主成分作为对照的合理性等。根据 ICH Q3A 等相关指导原则合理设定杂质限度,限度的制定需有动物安全性试验依据,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动物安全性试验。
(四)关于致突变杂质研究
共性问题:对原料药和制剂的潜在致突变杂质评估、研究不全面,控制策略不完善。
一般性要求:参照 ICH M7 和 S9 进行致突变杂质研究并制定合理控制策略。杂质评估应全面,包括工艺路线中起始原料、中间体、反应副产物、溶剂或试剂等可能存在的工艺杂质、降解杂质(包含制剂中新增降解杂质)等。除已有充分毒性数据的杂质可依据参考文献得出结论外,请注意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等不能简单代替软件评估。针对致突变杂质必要时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方法的灵敏度应与检测目的、所论证的杂质限度相匹配。应提供风险控制策略及限度制定依据。
(五)关于原料药质量控制项目
共性问题:原料药质量标准控制项目不全面;限度制定不合理或限度制定依据不充分。
一般性要求:参照 ICH Q6A 等相关指导原则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根据原料药结构类型、关键质量属性建立原料药质量标准,需关注的控制项目包括晶型、成盐比例、粒度及粒度分布、有关物质、异构体杂质等。
限度制定应参考历史批次的检测数据,包括动物安全性试验批、关键临床试验批、注册批、工艺验证批等,并参考稳定性研究数据。
(六)关于制剂变更研究
共性问题:关键临床试验期间或结束后对制剂处方、生产工艺等进行变更且相关药学研究不充分;未充分评估变更对制剂质量的影响;未进行必要的对比桥接研究。
一般性要求:建议在关键临床试验启动前确定处方、生产工艺等。在关键临床试验期间或结束后发生药学变更的,参照《创新药(化学药)临床试验期间药学变更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相关要求开展药学变更研究。应明确关键临床批与注册批处方、生产工艺等的差异,并充分评估所发生的变更对制剂质量、疗效的影响,开展相应的变更研究,必要时需考虑进行制剂体内桥接研究。
(七)关于制剂降解杂质研究
共性问题:制剂降解杂质研究不充分;降解杂质分析方法检出能力不足;杂质限度制定依据不充分。
一般性要求:参照 ICH Q3B 等相关指导原则进行降解杂质研究,建议结合原料药降解杂质研究、制剂处方及生产工艺等研究情况,对制剂加速和长期试验、配伍稳定性试验中超过鉴定限的降解杂质进行归属研究。关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下降解杂质的研究,增强对降解途径的理解。
如处方和/或生产工艺发生变更,应分析研究可能产生的新杂质,考察有关物质方法的适用性。有关物质分析方法应充分验证,合理选择杂质定量方法,例如,应评估外标法、加校正因子的自身对照法等定量方法,考虑杂质对照品制备的难易程度和持续提供情况、主成分作为对照的合理性等。
根据 ICH Q3B 等相关指导原则合理设定杂质限度,降解杂质限度的制定需有动物安全性试验依据,必要时应重新进行动物安全性试验。
(八)关于制剂溶出、释放研究
共性问题:溶出或释放检查方法建立依据不充分,对检查方法的区分力研究不足;溶出度或释放度限度制定不合理。
一般性要求:根据制剂特性和质量控制的需要,参照 ICH Q6A、《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指导原则研究制定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方法和限度,注意进行方法区分力研究,关注处方、生产工艺、辅料、原料药粒度和晶型等的影响。
根据关键临床试验批、注册批、工艺验证批等的溶出度或释放度数据,结合生物利用度研究批次的溶出度或释放度数据(如适用),建立合理限度。
(九)关于制剂质量控制项目
共性问题:制剂质量标准控制项目研究不全面;质量控制项目限度制定不合理或限度制定依据不充分。
一般性要求:参照 ICH Q6A 等相关指导原则确定质量控制项目。应充分重视药物质量数据的积累,根据制剂特性对可能影响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的质量属性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测,例如制剂降解杂质、溶出度、元素杂质等,积累动物安全性试验批、临床批(尤其是关键临床批)、注册批、工艺验证批等数据,为 NDA 申报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十)其他制剂相关问题
共性问题:如注射剂塑料组件相容性、包装系统密封性研究,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未进行研究或研究不充分。
一般性要求:对于注射剂,需参照《化学药品注射剂生产所用的塑料组件系统相容性研究技术指南》、《化学药品注射剂包装系统密封性研究技术指南》等开展相关研究。
对于吸入、口服、黏膜、皮肤和鼻腔给药的水溶液非无菌制剂,一般应参照相关技术要求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