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德,祸消福至,带你看关圣帝君是怎么讲修道!
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关键是修一颗清静心。只有皈依三宝,明白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又称《关圣帝君觉世篇》,简称《觉世真经》,是关帝扶鸾降笔的训示之语。全文657字,共有两段:第一段为引言,关圣帝君提出了人道对于仙道的重要性,劝世人反省内心,以道立身。第二段为正文,包括了善行36条、恶行46条,具体指导我们如何悔过迁善、积德修身。
《觉世真经》继承和发展了道教“惩恶扬善”的承负思想、“积善成仙”的修行法则、“积德行善”的度人要旨,也吸收了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从生命、家庭、社会、生态、经济等方面注重伦理道德的完善。这部经典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在有限的篇幅内无法逐字逐句地解读,下面我将从修道的前提、修道的关键、修道的方法这三大方面来阐述经文主旨“修心养德,祸消福至”,并对重点经文进行串讲。
一、“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道的前提
帝君曰:“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
尽忠孝节义之事,就是对国家君主应尽忠诚,对父母公婆应尽孝养,对一己之欲应尽节操,对兄弟朋友应尽道义。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仙道,儒家提倡忠孝节义的人道,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关圣帝君要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呢?下面我想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引用两段经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无上秘要》曰:“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既备,余可投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道教和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有所差别,在解决“仙道”与“人道”的矛盾时,道教提出的调和方法,就是要求信徒必须履行社会的共同价值,也就是“人道”。在这里我们看到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与道教养生修仙的目标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
《抱朴子内篇•对俗》曰:“立功德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葛洪祖师认为只服金丹而不修道德,长生不死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和保证。修道者必须先立功德和善行,而最重要的善行就是按照儒家忠孝仁义的原则来立身处世。
通过对上述两段经典的援引,我们就不难理解关圣帝君的话,人生在世,只有恪尽人伦道德,无愧于做人的道理才能立于天地之间,倘若不能做到忠孝节义等事,只能算是苟且偷生,更不要妄想得道修仙。总之,欲无为,先有为;欲得道,先修德;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只有将社会人伦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内在精神追求和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神灵的佑助。
二、“修心养德,无愧神灵”,修道的关键
说完人道的重要性,关圣帝君接着说:“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在《太上感应篇》有一段话,“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我们都知道善恶之报是由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神明来监督和执行的。可为什么关圣帝君却说人心就是神,神就是人心呢?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赖以产生的本体,具有永存不朽的特性,禀“道”而生的人因此也具有与“道”相似的、可能长存不朽的属性。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不是肉体,而是肉身中不生不灭、超出生死的“性”,即与“道”同一的“元神”,也叫“法身”或“心之性”。王重阳祖师在《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诸贤先求明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也。”
道、心、性三者贯通,道是根源,心是道的载体,而性又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关圣帝君的意思是,人心是人的本性,不生不灭,随业受报,为鬼为神,都由这个心决定。人的心就是神,神也就是心,对得起自己的心,才对得起神明。若是欺骗自己的心,就是在欺骗神明。
换个说法,神灵所给予的福祸,实际上都是由人的心念和行为召来的。因为神人互相感应,人有善恶神灵都能感知,所以神灵才相应地给人以祸福。主动的一方是人,祸福都是人自作自受。因此要坚持伦理实践,去恶行善,济世度人,靠自己的善行来求福避祸,长生成仙。
曾经有位中年香客问我,他每逢初一十五都来道观烧香祈福,可为什么还是出现健康危机、子女不孝的问题。经过仔细询问,原来他食不忌口,经常生吃醉虾、醉蟹、青蛙等食物,身体感染了大量的寄生虫难以清除。兄弟之间将父母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让父母在自己家里多住一天,多赡养一天都像吃了大亏一样,现在自己病重了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儿子儿媳都借口工作忙不愿照顾,甚至叫他早点去死。
听完这位香客的故事,我是既悲愤又同情。悲愤的是他没有敬畏之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生吞活剥各种山珍海味;为了与兄弟扯皮拉筋,不孝敬父母。同情的是他得了现世报,生命危在旦夕,子女却不愿料理。我告诉他,行道贵在用心,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装模作样地烧香拜神,这对心的修养是没有半点助益的。要想改变困境,就必须发心忏悔,用心去实行。慈心于物,对自然、对生态存敬畏之心,不胡吃海喝就不会得怪病。孝敬父母,用行动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很多人学道就像驴拉磨一样,终日在磨坊里拉着石磨转圈,只知道一直拉、一直磨、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学道不是每天以“身形”在烧香、拜神,而是要用心修行。我们的心与道合而为一,这就是敬神,就是真正地实行道法。只要有这一份诚敬之心,也就等于时时刻刻都在拜神、念经。关圣帝君谈去恶行善,特别阐发了心的重要性,只有用心,才能将除恶扬善落脚于实际,才会祸消福至,否则等待我们的报应就是被关圣帝君的大刀斩首分形,魂消魄散。
三、“皈依三宝,积功累德”,修道的方法
从《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中我们了解到修道的前提是先修人道,修道的关键是修心,下面我要讲讲《觉世宝训》教给我们的修道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1、皈依三宝,礼帝为师
信仰道教要皈依三宝:道宝、经宝和师宝。学道之人如果没有皈依三宝,可以说就没有找到信仰的门槛。
什么是“道”?《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解释,“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基本规律或准则。“道”无相无名、无色无声,而又无处不在,“道”效法自然、清净无为。可以说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这个“道”是有“神性”的。《道德经》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道”的神性就体现在“希”、“夷”、“微”这三个字上,这种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性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
什么是“经”?经者,径也,是修道者的阶梯。“道”是无形的,“经”则是“道”的有形化。《玄蕴咒》曰:“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馀。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
说的就是经书的来历。道教经教源于三元,因此又称为三洞经书,合为三十六部尊经。通俗来讲,“经”就是天尊祖师的经典说教,是对道的阐述,也包括了我们现在能够读到的历代祖师的著作,比如《关圣帝君觉世宝训》,是对后人的教诲与指导,正如关帝所说,“有能持颂,消凶聚庆;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
什么是“师”?我们都知道“经以载道”,而学习经典需要师的指导。“师”既可以是天尊祖师、历代真人,也可以是我们的度师,还可以是在修道路上对我们有帮助的人,《道德经》就说“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今天我们讲的是《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其实我们应该礼关帝为师。关圣帝君,俗称关公,能从一位蜀汉武将功德成神,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他的忠、信、义、勇四种品格就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了解到关帝的在“人道”方面为我们树立的榜样。
总之,皈依道宝,体悟大道的清虚无为,皈依经宝,领悟经典的无上智慧,皈依师宝,学习师尊的功德慈悲,我们才算是入了道门。皈依不是为了获得居士身份,而是求得心灵的超脱,超越凡俗,与道合真。
2、积功累德,以慎其独
《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宇宙万物都是虚无之道所化生,是德所畜养而形成。形而下之器物的生成,器能成物,物能具形,全都是因为道生德养的缘故。万物正确恰当的生存发展之路,莫不是自律于“尊道贵德”的原则,修养和实践着道德。
因此,如果说“道”是自然和社会规律,那么“德”就是遵循这些规律的具体实践活动。《关圣帝君觉世宝训》花了大量篇幅告诫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哪些善行是我们应该坚持去做的,哪些恶行是我们应该杜绝避免的。这些具体的善恶条目包括了生命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等方方面面,反映出道教对社会和谐的追求,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积功累德的生活是一种自律、自省的生活,追求道德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崇高的生命价值意义。这些善、恶条目都很通俗易懂,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解释,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去做就是在积功累德。
下面我要重点讲解经文中的一句话“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在讲解前我们先来读一则故事。在《资治通鉴》记载了东汉时期的一位清官杨震,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位叫王密的秀才才华出众,就向朝廷举荐他做官。后来杨震升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王密当县令的地方昌邑。夜里,王密揣着十斤黄金来表达谢意,也想今后得到更多提拔。王密说,“现在是晚上了没有人知道我给你送礼。”谁知杨震坚决不收,并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只好惭愧地走了。
“三畏”就是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四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善事容易,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做善事。不做恶事也很容易,难的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约束自己。所以关帝特别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所谓慎独,就是我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凭着高度的自律精神,按照道德规范,按照戒律为人处世,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仰、祖师教诲的事。杨震正是以高度自律的慎独精神,拒绝了王密的贿赂,才能清正廉明,名垂青史。
最后做一个总结:要想修仙道,就要先修好人道,修道的关键是修一颗清静心。只有皈依三宝,明白什么是“道”,什么是“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自律,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礼关圣帝君为师,学习关帝“忠孝节义”的精神,每天诵读《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一定能祸消福至,万事如意。福生无量天尊!
本文作者:邓冲 腾讯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