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自古谈庄子,多谈他的哲学和文学,很少谈到他这个人。


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喜欢庄子的极多,比如竹林七贤、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等。但直接说庄子这个人的却很少,但总算有那么几个。


清代学者胡文英是一个,他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未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样懂庄子的人,还有民国诗人闻一多。闻一多说庄子的人生:“庄子只管穷困了一生,寂寞了一生”。对于庄子的贫穷,他说:“庄子的博学和才辩并不弱似何人,当时也不是没人请教他,无奈他脾气太古怪,不会和他们混,不愿和他们混。”


最能表明庄子深情的,大概就是他和被他骂了一辈子的老朋友惠施的友谊。“庄子一开口便和惠子抬扛;一部《庄子》,几乎页页上有直接或间接糟蹋惠子的话。说不定庄周著书的动机大部分是为反对惠施和惠施的学说,他并且有诬蔑到老朋友的人格的时候。”


可是惠施死后,庄子是什么表现呢?有一次庄子和弟子们经过惠施的墓,他情不能自禁地悲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的“逍遥”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老朋友惠施又在抬杠了。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了后结出了一个特别大的葫芦。但这么大的葫芦,用来盛水肯定承受不住那种重量,用来做瓢又太大没地搁?所以大倒是大啊,有什么用?”


庄子听了冷冷一笑:“你真是不会用大的东西(你脑仁太小)……这么大的葫芦,你干嘛不把自己系在上面,漂浮在江湖之上逍遥快活呢?”


惠施很是不服,又举了个例子:“我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树,树干上长满了疙疙瘩瘩的瘤子,树枝弯弯曲曲的,长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一眼。这棵树大吧?但有什么用?”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庄子微微一笑:“……你干嘛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的广漠荒野上,自己在树旁自由自在地溜达,躺在树下自在地做白日梦,不是很爽吗?”



庄子的“看破”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齐物论》


当人在梦中,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甚至有时梦中也在做梦,醒了后才知道都是在做梦。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会知道,人生也是这样一场大梦,而那些愚昧的人却自以为清醒,自以为啥都明白。你们其实都是在做梦,我说你们做梦,其实我也是在做梦。



庄子的“幽默”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齐物论》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罔两问景”的寓言:影子的边缘都有一圈更微弱些的浅影,有一天这个浅影不高兴了,对着影子吼起来:“你一会走,一会停;一会坐,一会起;你只知道跟你‘主人’屁股后边,怎么就没有一点自己独立的操守?”


“混沌之死”的寓言:南海的帝王名字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名字叫做混沌。倏和忽经常来混沌家串门,混沌待他们非常好。倏和忽就想啊,得报答混沌的恩德啊,怎么报答呢?


人都有七窍,所以能看能听能吃能呼吸,如此才能体验天下的快乐、享受美好的生活,可就混沌没有,我们给他开凿出来吧!于是每天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混沌死了……



庄子的“浪漫”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


他说,以前我曾经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多么悠然自在!都忘了自己是自己。


等醒来了,看到还是自己。但却有些恍惚起来,不知道是我梦见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变成了我呢?是我在做梦呢,还是蝴蝶在做梦呢?



庄子的“悲叹”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人间世》


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衰败到如此!来世已不可期待,往世已不能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就只可以保全性命。如今这个时代,想免于伤害都已经这么难!


福就像羽毛那样轻,不知道怎么抓住;祸就像大地一样沉重,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开。结束了!结束了!以德行对待他人的时代。玩完了!玩完了!如果这么一条道走下去。荆棘啊!荆棘啊!为什么要阻挡我前行!让我只有转弯绕路,才能不扎伤自己的脚。



庄子的“严厉”


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德充符》


惠施问庄子:“人本来是无情的吗?”大概他老听庄子说无情。


庄子淡定地说:“是的。”


惠施又不爽了:“无情那还叫人吗!”


庄子依然平静:“道给人外貌,天给人形体,怎么不叫人?”


惠施依然迷瞪:“是人不就有情吗!”


庄子难得的解释了:“我所说的情是指是非之心,我所说的无情是人不能因为好恶而内伤身神,顺其自然就好,不要为了生存而人为地去谋求什么。”


惠施依然不依不饶:“不人为地谋求什么,人如何生存下去?”


庄子终于炸毛了:“道给了你外貌,天给了你形体,你就要依天道而行,不要以好恶去内伤身神。可你呢?完全不顾及你的精神,只知道劳耗你的精神,还靠在树上瞎叫唤。老天爷给了你形体,是让你就知道辩论的吗?”



庄子的“深情”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泉水干了,鱼儿们暴露在陆地上。它们相互吹着湿气、吐着水沫来湿润对方。与其这么辛苦依偎,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彼此忘记对方。



2023(癸卯)年,三官廟顺星拜太岁斋醮大法会启告!

修道禁忌,当心道法不灵,学道修法者必知!

道教“与道合真”的修行方法!

胎息启动时的身体反应,令人不可思议,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妙不可言!

仲景经方的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

道士之叹,做道士真的很不容易!

统摄三界,考召群魔:雷部九司三省,组织严密的道教天庭部门!

修道人,心要明!

修行人,应当把握机缘,来迎接灵性的觉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