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上感应篇》:做人的底线,是良心!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1


人心向善。良心是一个人的做人底线,丢什么也不能丢了良心。否则,丢掉了这根“底线”,就必然会把自己送入失败的人生“黑洞”,为天下人所不齿。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愧对天地,愧对自己的良心,做人必须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当今世界,战争、瘟疫、生态恶化、空气污染,等各种影响人类和平、幸福、健康的天灾人祸依然存在。所以有人说:人类进步了,但文明倒退了;诚信减少了,而欺诈增多了。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不古”,是导致不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罪魁祸首。


那么,如何“和谐”才能免遭这天灾人祸呢?有远见的一些人已经看到:道教思想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剂良药。所以说,多读一些道教经典,多看一些道教史料,多学习研究一些道教思想。相信,对每个人都会大有裨益的。


自道教开创以来,劝世人向善、勿恶的书籍历来有之。《太平经》卷三十五中有“兴善止恶法”,卷四十有“努力为善法”,卷一百十四“不孝不可久生诫”、“为父母不易诀”等。强调人们为善要忠君、敬师、事亲,它提出的是修“忠孝诚信”之善道德原则。另外在葛洪《抱朴子内篇》里也说到了“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的话,可视为对《太平经》的“忠孝诚信”之善要求的继承与发展。



2


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世人又简称其为《感应篇》,全文不见服符受箓、吞丹食药、道场斋醮等内容,只教人为善、语善、视善,修世间一切善。强调通过个人的积善立德,继而修善成仙,是道教中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劝善书。


《太上感应篇》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在“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顺天理的指导下遵守“善”,便可以成为“吉人”。《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居質切。十二部。”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可说,“吉人”即是“善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无论是道士还是普通道教信众,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接触他人(除宗亲血缘关系中人,还包括邻居、朋友及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人等)。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与他人关系时,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感应篇》主张遵循“为己利他”的基本原则上,做到“仁爱怜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等。其具体表现有:“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无论别人遇到困难还是遇到喜事,都要心怀仁爱,甚至看他人有所得失,也仿佛自己有所得失。不仅如此,《感应篇》还从“恶”的角度,提出要坚决杜绝:“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这种仁爱怜悯的道德心理是道士以及普通信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保持的。之于他人还要诚信、宽容、慷慨,不能“施与后悔,假借不还”、“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而要做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等。



3


《感应篇》秉承“为己利他”的原则,比如其告诫人们不得有私心、咒怨心,甚至不能有期盼他人有恶之心等等,这些的确是为他之善,而最根本受益的还是自己。道教讲求的养生,如果常存以上那些恶心,便会损坏身体,使身心破坏,最终影响自己的修道达生。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向善,做人的良心是不应该缺失的,热情而不冷漠,人世间就会少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良心不可欺,欺了良心,就会寝食不安,心神不宁,就会受到来自心底的自我谴责。“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无论是当官、经商、打工、种田,都应“对得起天地良心”,于人于己问心无愧,不要以为自己做的事很巧妙,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劣行,即使真的没有别人知道,还有自己的良心在悄悄地记着一笔账呢。


做什么事都问心无愧,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尽义,对事业尽忠,就会一辈子都活得坦然,活得轻松,活得有模有样。否则,就会活在良心的不安和自责之中。



你知道吗?其实,道教也有个神仙的名字叫“天主”!细说诸葛亮与道教那些事儿!道长教你“五步呼吸法”,有助延年益寿!修好这颗心,养生之根本!庄子识人九法,看破一个人的本质!学道修行中的六种歧途,几乎每个人都步入过!吕洞宾祖师所传,《性命功百字歌》!煮粥、炖汤时放把它,健脑防衰老,还能助睡眠!《道德经》:眼界越宽,越不贪婪;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