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面临资本约束,化解风险也要消耗资本,我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利润总量逐步扩大,但净息差和资产利润率处下降趋势。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37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10.4%。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贷款利率下降较多,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202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6.1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4%,资产利润率为0.81%,同比分别下降0.23个和0.08个百分点,单位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利润增长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以量补价”。从国际看,2010年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净息差总体也呈下降趋势。2022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阶段性回升,主要受美联储大幅加息影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商业银行2023年第一季度净息差为3.31%,接近我国的两倍,同比上升0.77个百分点。图:中美商业银行净息差走势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向股东分红,并通过资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作用于实体经济。相对而言,国内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难点多、进展慢,存在较大资本缺口。例如,由于目前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为0.58,通过发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较为有限。因此,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而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信心。2018年至2022年,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2/3用于留存补充自身核心一级资本,确保了资本充足率指标始终满足国际监管要求,并通过信贷投放等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向股东分红等。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在此过程中需进一步发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考虑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银行信贷风险暴露需要一段时间,应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和风险缓冲。允许银行通过合理方式维持自身稳健经营,可以提升其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当然,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也会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对此应理性看待,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