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召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工作推进会议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科技金融的决策部署,加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政策落实,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工作推进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有关政策出台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配合,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实现清单内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贷款签约和投放规模不断扩大,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1月15日,银行累计与1737个企业和项目签订贷款合同近4000亿元,有力支持了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首贷和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会议要求,各银行机构要用好用足政策资源,对清单内企业和项目做到“应签尽签、能投尽投”。要聚焦提升审贷放贷效率,优化机制流程,加大资源保障,对照最新产业政策标准修订完善授信管理政策,开辟贷款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开发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技改融资需求更加匹配的贷款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加快贷款签约投放进度。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将政策更多向民营和中小企业倾斜,分类施策提升银企对接效率,为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作了经验交流。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安徽省分行介绍了工作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同志,21家全国性银行机构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负责人在分会场参会。
11月25日 下午 5:02
其他

潘功胜行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4年9月24日(星期二)上午9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潘功胜行长的问答文字实录: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谢谢寿小丽局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金融业改革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各项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在2月、5月、7月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综合运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的结构上,着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降低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快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推动改革金融业季度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核算,整治规范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盘活存量低效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在汇率上,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之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的成效不断显现,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1%,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8.5%,高于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融资成本也处于历史的低位。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支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银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借助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宣布下述几项政策:第一,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并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第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并统一房贷的最低首付比例。第三,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近期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在今年年内还将视市场流动性的状况,可能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0.5个百分点。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即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目前的1.7%调降至1.5%,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二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大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统一首套房和二套房的房贷最低首付比例,将全国层面的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当前的25%下调到15%。将5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银行资金的支持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将年底前到期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和“金融16条”这两项政策文件延期到2026年底。原来这两份文件是今年底到期,我们和金融监管总局一起,把这两份文件延长到2026年底。三是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第一项是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这项政策将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第二项是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刚才介绍的上述政策举措,我们将于近期在人民银行网站上逐项发布政策文件或者发布公告。我先简要介绍这些。接下来还会和李云泽局长、吴清主席一道,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知道,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实施了三次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刚才潘行长提到,下一步将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这些总量政策将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大家都很关注。能否请您再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呢?谢谢。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关于货币政策的总量,也是整个社会和市场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我们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银行在设计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考量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支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二个因素是在设计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要推动价格的温和回升;第三个因素是要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和银行业自身的健康性,要在这中间有个比较好的平衡;第四个因素是汇率,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外还有一点,我们注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我在开场白中提到了几项具体的宏观政策、货币总量政策的调整,现在再详细介绍一下。第一,关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今年2月份,人民银行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拟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可以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其中,大型银行目前是8.5%,这次改了以后将从8.5%降到8%;中型银行现在是6.5%,这次改完以后从6.5%降到6%;农村金融机构在几年前已经执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次不在调整的范畴。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有一定的空间。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到年底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们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再下调0.25-0.5个百分点。第二,关于降低政策利率。目前,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利率。7月份,我们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到了1.7%。这次下降20个点,从1.7%下调到1.5%,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下,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大概在0.3个百分点,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到0.25个百分点。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总体保持中性。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但也会减少客户的提前还款。央行降准相当于为银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长期的资金运营,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中短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利率的下降也将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此外,刚才也讲到,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存款利率将会对称下行。前几次的存款利率,我们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形成的重新定价效果将会累计显现。在政策调整的方案设计中,人民银行的技术团队经过多轮认真地量化分析评估,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是中性的,银行的净息差将保持基本稳定。谢谢!路透社记者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吸引购房者,并减少房主的贷款负担,但中国的房价仍在持续下跌,部分城市房价总价出现两位数跌幅。请问,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是否认为已经到了货币政策出台的节点?谢谢。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谢谢您的提问。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职责,从金融的角度支持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化解和健康发展。最近几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多次调降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取消利率政策下限,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等系列政策。为落实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这次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五项房地产金融的新政策。第一项政策就是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去年8月份,人民银行推动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效果是比较好的。今年5月17日,全国房贷利率的政策下限放开之后,原来对按揭贷款是在LPR基础上加减点,全国是有一个政策下限的,在5月17日那一次房贷新政中,我们把这个下限给取消了,新发放贷款利率在市场报价利率基础上减点幅度扩大,利率水平大幅下降,再一次拉大了新老房贷的利差,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对此,人民银行拟指导银行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批量调整,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我们预计平均下降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之所以说是平均,因为贷款在不同时期放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银行,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水平不一样,我们预测下降的幅度是一个预期的平均数。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借款人房贷利息支出,我们预计这一项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大概1500亿元左右,这有助于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有利于减少提前还贷行为,同时还可以压缩违规置换存量房贷的空间,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们近期会正式发布这个文件。因为涉及的借款人很多,银行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下一步,我们也在考虑将指导商业银行完善按揭贷款的定价机制,由银行、客户双方基于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进行动态调整。第二项政策是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为更好支持城乡居民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国层面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不再区分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15%。5月17日以后,首套房的已经是15%了,当时二套房是25%,这次把首套房、二套房统一为15%。这里我想说明两点,各个地方可以因城施策,自主确定是否采取差别化的安排,并确定辖区内的最低首付比例下限。因为全国这么大的地方,不同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房地产市场情况差别很大,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的安排,在全国底线基础上确定辖区内最低首付比例下限。另外一点,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和意愿,与客户协商确定具体的首付比例水平。因为15%只是一个最低的首付比例,商业银行要基于对客户风险的评估,可能会比这个水平要高,也有客户说我有钱,可以付30%首付比例,这是商业银行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市场化磋商。第三项政策是延长两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前期,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这两项政策,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等阶段性政策,原来按照文件是2024年12月31日到期,我们这次和金融监管总局作出决定,把这两个政策从2024年12月31日延长到2026年12月31日。第四项政策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5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这是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我们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人民银行出资的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比如原来商业银行放100亿元,人民银行提供60亿元,现在商业银行放100亿元,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100亿元,加快推动商品房的去库存进程。第五项政策是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在将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基础上,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支持。这项政策我们和金融监管总局还在一起研究。谢谢!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请问,美联储本月降息50个基点,是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提供了空间?人民银行如何判断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影响?谢谢。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谢谢您的提问。近期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大家也看到,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明显缓解,而且转向了升值。9月18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这也是过去几年美联储始终处于加息周期中的首次降息。同时,国际上其他一些中央银行,像欧央行6月以来已经两次降息共50个基点,英格兰银行8月降息25个基点,加拿大、瑞典等央行也转向了降息。除了日本央行之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都进入了降息周期,美元升值的动能减弱。美元指数整体回落,8月以来美元指数下跌了3%,目前在101左右徘徊。随着国内外货币政策周期差的收敛,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外部压力明显减轻,9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概在7.05元左右,8月以来升值了2.4%。汇率是货币之间的一种比价关系,它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突发风险事件等,这些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从外部的情况看,受各国经济走势分化、美国大选等地缘政治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影响,外部环境和美元走势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从中国国内的形势看,我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还是有比较稳定的坚实基础。一是从宏观层面来说,经济回稳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这次人民银行出台比较强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居民消费和提振市场信心。二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稳。上半年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是1.1%,应该说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三是人民银行、外汇局非常重视外汇市场建设。市场的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也更加理性,市场的韧性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比例已经达到27%,货物贸易中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例占30%,这两个数是不重复的,如果加在一起,相当于有50%的企业在外贸出口上,受到汇率风险的影响是比较小的。正如人民银行多次向市场所阐明的,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背景下,参与者也要理性看待汇率波动,增强风险中性理念,不要“赌汇率方向”“赌单边走势”,企业要聚焦主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好实体经济。人民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立场是清晰的,也是透明的。有这么几个要点:第一,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第二,要强化预期引导,防止外汇市场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谢谢!CNBC记者分析师认为中国国债利率下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市场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请问,央行作何反应?会采取哪些相应措施?谢谢。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这个话题的讨论目前相对平静了一点,前期炒作得还是挺多的,人民银行也以适当的方式和市场做了多次沟通。前期中国国债利率下行,有人民银行通过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因素,也有前期政府债券发行供给偏慢的因素,还有一些是中小市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推波助澜、羊群效应的因素等。目前,中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2.1%附近徘徊,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的作用。毫无疑问,它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但我们也要看到,利率风险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硅谷银行这个案例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也很清楚,这样一个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观察、评估市场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弱化和阻碍风险累积,这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目前,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作风险提示,与市场加强沟通,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维护债券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也是中央银行的职责。近期,人民银行发现债券市场存在一些操纵价格、出借账户、开展利益输送等情况。我们将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前期,交易商协会已经向社会通报,有几个案例正在调查过程中,一旦完成调查,我们会向全社会公告。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也逐步提升,央行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这个问题,我在6月19日陆家嘴论坛上已经向社会说了我们的工作打算。目前,人民银行已将国债买卖纳入到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开始了尝试操作。我们的操作很透明,人民银行网站都是公开的。我们也在会同财政部,共同研究优化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的整个过程将会是渐进式的。谢谢!金融时报记者创设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和专项再贷款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和主要股东增持股票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央行将如何开展操作?谢谢。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谢谢您的提问。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人民银行自身过往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这也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第一项工具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这项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这些机构会由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确定,可以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国债、央行票据与市场机构手上持有的其他资产相比,在信用等级和流动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机构手上有资产,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差,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我们计划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我和吴清主席讲,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第二项工具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个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实际上,股东和上市公司回购或者增持公司的股票,在国际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交易行为。中央银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贷款利率是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也就是可以加0.5个百分点,2.25%这个利率水平现在也是非常低的。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我和吴清主席也讲过,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元,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后面要看市场的情况,要做一些评估。这个工具适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区分所有制。人民银行将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要市场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谢谢大家!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9月24日 下午 4:11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力度,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更好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从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扎实做好金融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等四方面提出16项重点任务,并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加强监督管理三项保障措施,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同相关部门推动《指导意见》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指导意见》
8月27日 下午 4:02
其他

2024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35%,5年期以上LPR为3.8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8月20日 上午 9:04
其他

中美金融工作组举行第五次会议

2024年8月15-16日,中美金融工作组在上海举行第五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和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奈曼共同主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以及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等部门参会。双方就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美经济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证券与资本市场、跨境支付和数据、国际金融治理、金融科技、可持续金融、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会议听取了技术专家组的汇报,包括各自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处置机制、金融机构运营韧性、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以及跨境交付金融服务监管等。双方还举行了中美金融工作组框架下首次金融机构圆桌会,与会中美金融机构聚焦可持续金融,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做法,并就潜在的合作机遇交流了看法。会议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美财政部就在中美金融工作组框架下加强中美金融稳定合作签署了换文,互换了金融稳定联络人名单,旨在出现金融压力事件和金融机构运营风险时双方金融管理部门能够保持及时、畅通的联络渠道,减少不确定性。中国人民银行还就有关问题向美财政部提出了关切。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8月19日 下午 12:43
其他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强调要切实用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集中力量抓好改革部署的落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李强强调,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决落实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聚焦财税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新型城镇化等重点领域攻坚突破,提升改革成效。要加强集成联动,打好组合拳,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同向发力,系统性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全局意识,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精准高效推动改革走深走实。李强强调,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下大力气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要更加有力扩大内需,以提振消费为重点,针对性采取措施,畅通经济循环。促消费要重点抓好增长性、带动性强的领域,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有效促进大宗消费,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扩投资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作用,落实好支持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撬动更广泛的社会投资。要不断优化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得见、听得进企业的呼声,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迭代升级,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鼓励地方立足特色打造优势产业。李强指出,要主动应变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绿色贸易、跨境电商等新的外贸增长点,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提升外资服务水平。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研究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举措,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工作。李强指出,要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优化执法方式,着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行政执法要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根本目标,对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以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国务院全体会议组成人员出席会议,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各省(区、市)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负责人以视频形式在当地列席会议。来源:新华社
8月16日 下午 8:45
其他

2024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6.3%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前七个月净投放现金5396亿元。二、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5.4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1.1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0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9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1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56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1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14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946亿元。7月末,外币贷款余额6047亿美元,同比下降13.8%。前七个月外币贷款减少517亿美元。三、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66万亿元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0.88万亿元,同比增长6.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94.92万亿元,同比增长6.3%。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6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9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2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0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6万亿元。7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34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前七个月外币存款增加369亿美元。四、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1%,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2%7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93.71万亿元,日均成交8.42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5.6%。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40%,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1%,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下降19.6%。7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81%,比上月低0.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3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82%,比上月低0.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9个百分点。五、7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42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0.61万亿元7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42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分别为1.04万亿元、0.38万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0.61万亿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0.23万亿元、0.38万亿元。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注2: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注3: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注4:自2022年12月起,“流通中货币(M0)”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12月末流通中数字人民币余额为136.1亿元。修订后,2022年各月末M1、M2增速无明显变化。修订后M0增速如下:注5:自2023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2023年1月末,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文中数据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8月13日 下午 5:01
其他

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④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等各种资管产品规模增长较快,尤其是债市火热背景下,一些投向债券市场的资管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净值化管理机制下,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对投资者行为也带来了影响。净值化有助于明确资管产品风险和收益归属,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合同,资管产品的风险与收益本应归属于投资者。资管新规前,许多资管产品有“预期收益率”,且与到期实际收益率通常一致,其中就隐含着刚性兑付。为了实现稳定的预期收益率,资管产品管理人往往会采取激进投资策略承受更大风险,或用收益较好产品的“丰”去补亏损产品的“欠”,投资者对其中的具体操作并不知情,也不关心,管理人实际上承担了所有的剩余风险,但又不计入管理人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积累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化机制下,产品管理人根据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产品收益率变动信息更加透明。同时,投资者按照净值申购、赎回产品,最终投资收益由申购日和赎回日的产品净值确定,产品管理人与产品的投资风险分离,风险由投资者自担,收益和风险更加对等,真正体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资管本质。2019-2023年,我国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大约由10万亿元增加至26万亿元,占比由43%上升至97%,净值化管理成为大势所趋。净值化管理对资管产品管理人和投资者都提出更高要求。在净值化机制下,投资者的收益率随底层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而波动,不再有刚性兑付。对管理人而言,需要适应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变化,科学制定投资策略,为各类投资者提供适当产品与优质服务,包括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必要的咨询顾问等。对投资者而言,需要逐步转变过度依赖稳定预期收益的传统观念,更深入理解产品预期收益率与最终实际收益率的本质差异及风险,树立更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但是,在净值化管理初期,投资者对产品净值变化的关注度和敏感性上升,容易出现短期非理性交易和市场“羊群效应”。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正式实施,投资者尚未完全适应净值化机制,对理财产品出现亏损风险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当时,不少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市,随着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部分产品净值回撤乃至“破净”,市场产生恐慌情绪,大规模赎回潮伴随出现,底层金融资产价格与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又形成共振,市场螺旋下行循环进一步放大。2022年赎回潮以来,市场对资管产品净值波动的容忍度有所下降,部分资管产品采取策略平滑净值,底层资产更加复杂,使得近两年来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表面上出现下降。但当前市场和底层资产仍复杂多变,市场的螺旋循环效应也依然存在,对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还需要审慎观察。投资者宜审慎评估资管产品投资风险和收益。今年以来,我国长债利率下行,一些资管产品的长债配置增多,随着短期内债券价格上涨,产品净值走高。数据显示,7月末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而当前银行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还不到2%,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搬家”到这类产品。对投资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还需综合权衡。首先是如何看风险和收益。高收益对应着高风险,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长期看资管产品无法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回报”,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要承担高风险。其次是如何看底层资产收益和资管产品收益。资管产品的收益最终取决于底层资产。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未来市场利率回升时,相关资管产品净值回撤也会很大。再次是如何看过去的收益率和投资者未来可实现的收益率。理财产品动态发布的年化收益率是当前时点的预期收益率,是按过去一段时期的收益率,线性推算出的未来一年收益率,投资者未来赎回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是不确定的。现在净值越高,意味着是在更高的价格位置投资,未来的损失风险可能越大。最后是如何比较选择不同的产品。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产品。比如说,存款收益看似低于当前平均的理财收益率,但它是存款人确定可以获得的收益率;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是不断变动的,投资风险大于存款,其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是通过承担价格波动风险换来的。总的来看,随着资管行业进一步向净值化方向转型,投资者将逐步承担更多净值波动风险。金融机构销售资管产品时有必要做好投资者服务,提供相关咨询,充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净值波动,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延伸阅读
8月10日 上午 10:47
其他

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③支持住房租赁产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既是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不断健全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5月17日,联合各部门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并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统筹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租金是影响住房价值的核心变量。资产有价值,是因为会带来未来现金流收益。理论上,住房的价值主要受未来房租折现的影响,房子的居住属性和总体稳定的房租折现决定了房产的底价和基础,同时也会受未来房价涨跌预期的影响。近年来房价预期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利率水平和贴现利率也趋于下行,房租折现对房产价值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租售比”,即房租与售价之间的比值,是衡量住房价值的简化指标,近年来总体回升,有市场机构测算目前一线城市租售比已接近2%水平,二三线城市升至3%左右。但这个指标是静态的,假定了未来租金不变。实际上,对于长期持有的住房资产,租金的增长率也很重要,会增厚租赁住房的收益回报。疫情以来我国房租增长有所放缓,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长期看租金仍有望稳步上涨,过去十年我国CPI中房租分项年均上涨超1.2%。若假定未来仍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租金增长率,相较于既定的购房成本,租赁住房总的收益率在静态租售比基础上有望提升至3%以上,将高于多数资产回报率。住房租赁产业是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深刻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存量住房规模已然很大,住房租赁产业是未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方向。从需求端看,近年来不仅是低收入群体,新市民或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对“好房子”的租赁需求也在上升。有市场机构测算,未来我国有租房需求的人口超2亿人,市场潜力较大。从供给端看,过去我国提供租赁住房的主要是个人,近年来随着租售比的回升和融资运营成本的下降,住房租赁产业的商业可持续性在增强,越来越多的住房租赁企业进入市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将有助于提供更优质、稳定的租赁住房服务。盘活存量去库存助力启动住房租赁业。当前我国住房租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市场也处在调整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金融和其它政策合力,通过盘活存量去库存培育住房租赁产业。近期人民银行在原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的基础上,完善推出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助力实现三大功能∶一是推动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支持住房租赁产业发展。企业批量收购存量住房,形成团体购买力,收购价格折扣会进一步提升住房租赁产业投资回报和企业参与意愿。二是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收购后的商品房可用作保障性住房配售或租赁,在加快盘活存量和市场去库存的同时,满足保障性住房需求。三是与保交房和“白名单”机制形成合力,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水平。房企自愿参与,回笼的资金须用于保交楼项目和其他在建项目,将推动更多项目满足“白名单”条件,改善房企资金状况。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已发放247亿元租赁住房贷款,保障性再贷款余额为121亿元,后续贷款投放有望进一步加快。同时,各地方政府还在财税、土地、配套设施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政策,这些都能起到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住房租赁产业商业可持续性的作用。未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定价趋于理性,租赁需求进一步释放,租售比持续改善回升,住房租赁企业运营能力不断提升,住房租赁市场实现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是有基础的。下阶段,要继续发挥好支持政策对住房租赁产业的推动作用,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同时,充分调动市场化机构的积极性,通过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支持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助力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延伸阅读
8月10日 上午 10:45
其他

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②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人民银行认真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寓改革于调控,在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明确央行主要政策利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公开市场操作招标方式,强化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的主要政策利率属性。近年来公开市场操作主要通过7天期逆回购调节流动性供求。以往逆回购操作采用利率招标,即给定操作数量,中标利率由一级交易商多重价位投标确定,理论上中标利率的变动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资金面状况。但考虑到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起主要政策利率的功能,不宜频繁变化扰乱政策信号,故央行需要与一级交易商做好事前沟通,摸清不同价位的需求情况,以便确定合意的操作数量。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流动性管理更趋复杂,这一沟通成本也愈发增大,有时还会出现合意数量与稳定价格二者冲突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改为固定利率的数量招标,明示操作利率,有助于增强其政策利率地位,提高操作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增加午后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引导市场利率更好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2016年开始,人民银行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较好地适应了流动性管理需要。但仅在每日上午开展一场逆回购操作,有时仍会遇到预期外日间流动性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此次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流动性管理更为科学、规范,操作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临时逆回购提供流动性,临时正回购回收流动性,目前由人民银行择机操作,二者搭配使用可实现流动性双向调节,更好平抑税期、季末考核等因素对流动性的扰动。同时,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20bp、加50bp,在不改变现有利率走廊格局的情况下,既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又有利于短期利率运行在相对较窄的区间,也增强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作用。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理顺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2019年8月人民银行启动LPR改革初期,从短期政策利率到信贷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不够健全,LPR主要参考当时的中期政策利率即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并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市场因素报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定价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更加有效,MLF利率对LPR的参考作用下降。同时,部分报价行报出的LPR偏高,与其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之间出现较大偏离,一定程度影响了报价质量。为此,在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同时,中期政策利率正在逐步淡出。以2024年7月为例,当月15日MLF利率未作调整,22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同日报出的LPR迅速作出反应并跟随调整,也表明LPR报价转向更多参考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关系在逐步理顺。总的看,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增强政策利率的权威性,研究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宽度,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同时,持续改革完善LPR,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好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理性有序竞争秩序,畅通利率传导渠道,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延伸阅读
8月10日 上午 10:41
其他

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①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

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利率市场化,到20世纪90年代逐步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与路径,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金融机构存贷款定价权限不断扩大,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历史上,存贷款基准利率曾经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各类存贷款利率均由政府直接决定。改革开放后,逐步下放利率定价权限。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多次调整各品种、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扩大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直至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在此过程中,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模式也逐步向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过渡,不再直接调控存贷款利率,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引导市场利率。2015年10月以来,存贷款基准利率未再调整,实际上已逐步淡出。目前,存款利率已主要由金融机构自主调整,辅之以行业自律来保障理性有序竞争。2013年9月,人民银行在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的同时,借鉴成熟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指导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行业自律的方式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由于存款同质化高,竞争存款主要靠价格,为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目前仍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对银行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金融机构可在自律上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存款利率。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和市场更加适应和习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截至2024年7月末,大型银行已5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并形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作为浮动利率贷款的主要定价基准。2013年10月,我国参考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做法,创设了LPR(当时称之为贷款基础利率),但LPR长期与贷款基准利率同向同幅变动,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为疏通利率传导机制,2019年8月,人民银行深化LPR改革。新的LPR由20家报价行根据本行实际发放的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自主报价,取平均数后每月发布一次。目前对客户实际执行的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其中,浮动利率贷款大多参考LPR约定重定价规则。房贷利率方面,2013年人民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时,考虑到当时房地产市场过热,暂时保留了个人房贷利率下限并作为调控工具使用,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5月17日,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人民银行取消全国层面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绝大多数城市均已取消当地首套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金融机构可自主确定对客户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至此,商业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金融机构可根据经营需要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并保持合理存贷利差。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服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破除不适应的限制竞争政策,督促指导金融机构提升市场化定价能力,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落实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要求,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延伸阅读
8月10日 上午 10:37
其他

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779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995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1月22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0%,均与前次持平。1月24日,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将“债券通”项下的人民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1月25日,人民银行决定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45%、1.65%和1.75%,再贴现利率为1.75%。2月5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2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月18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499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500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2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分别与前次持平和下降0.25个百分点。2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柜台债券业务品种、交易方式和投资者开户等方面的要求,便利居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投资,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升债券市场运行效率。3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481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387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3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均与前次持平。3月29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4月1日,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力度。4月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优化外汇业务流程和手续,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4月10日,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印发《关于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至2024年,扩大试点范围至全国,并将支持范围扩大至公益型、普惠型养老机构运营、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纳入目录的老年产品制造。4月15日,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4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170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100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4月22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均与前次持平。5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5月13日,人民银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宣布进一步优化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互换通”)机制安排,助推中国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5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125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125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5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通知》,取消全国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5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月17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对于贷款购买商品住房的居民家庭,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15%,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为不低于25%。5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均与前次持平。6月3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国有企业收购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于配租配售。6月17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237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182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6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均与前次持平。6月25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6月28日,人民银行联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8月9日 下午 6:42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动能加快成长。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增设临时正、逆回购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信贷均衡投放,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整治资金空转和手工补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二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7月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0.1个百分点,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市场利率下行。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先后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保持汇率弹性,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有序推进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总体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金融支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1%和6.2%,上半年新增贷款13.3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8.1%,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融资成本稳中有降,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3%,较上年同期低0.32个百分点。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6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2.7%。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也造成一定挑战。同时要看到,前期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积极因素也在集聚增多,我国经济稳定运行、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要坚定发展信心。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推进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信贷与债券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促进金融机构持续提升自主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丰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查看报告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8月9日 下午 6:40
其他

公开市场业务公告 〔2024〕第4号

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为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从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特此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
7月22日 上午 8:22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中国人民银行各党委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的改革发展进程波澜壮阔,取得了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会议认为,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定意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为做好各领域改革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会议强调,金融领域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锚定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对金融体制改革作出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一以贯之。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自觉把中央银行各项工作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谋划推动,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坚定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第一政治要件,健全全链条、闭环式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快速响应、准确理解、执行有力。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进一步研究完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坚定推进中央巡视和审计整改,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效,毫不动摇正风肃纪反腐,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切实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二是立足服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性,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三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履行好最后贷款人职责,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筑牢金融安全网。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工具体系,推动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维护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四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重点,强化政策统筹谋划和激励约束,推动建设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债券市场制度建设,提高债券市场市场化定价能力和市场韧性,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监管,持续优化中央银行金融服务体系。五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促进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支持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提升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升我国在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议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要把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全会精神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各类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
7月19日 下午 8:03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强度和水平,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精准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基础再造、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工作方案》围绕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全面加强金融服务专业能力建设,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科技金融专属组织架构和风控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内部制度。建立科技型企业债券发行绿色通道,从融资对接、增信、评级等方面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债融资。强化股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服务科技创新功能,加强对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的政策支持。将中小科技企业作为支持重点,完善适应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保险产品,深入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丰富创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和退出渠道。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鼓励各地组建科技金融联盟,支持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等交流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工作方案》针对科技金融运行全过程,强化相关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优化激励引导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等政策工具,建立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完善常态化投融资对接、信息共享、创新试点、风险分担和防控等配套机制,增强金融支持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协同,深入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搭建经验交流和研讨平台,推动《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全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高质量科技金融服务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月28日 下午 8:03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二季度(总第105次)例会于6月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强,通胀出现高位回落趋势但仍具粘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所分化。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调节,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推动经济良性循环。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大银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支持银行补充资本,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落实好存续的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好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有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金融服务。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潘功胜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徐守本、李春临、吴清、康义、朱鹤新、王一鸣、黄益平、黄海洲出席会议。廖岷、张青松、宣昌能、李云泽、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山东省分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重庆市分行、甘肃省分行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6月28日 下午 5:03
其他

【党委宣传部(党委群工部)党支部】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为新时代中央银行履职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新时代中央银行履职提供有力支撑(党委宣传部(党委群工部)党支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以“五要五不”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在金融领域的生动体现。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宣传部(党委群工部)党支部结合部门职责和履职实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新时代中央银行履职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一、深刻认识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一)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人民银行深刻认识到,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金融发展赋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凝聚共同价值,形成行为规范,塑造行业新风,着力提升金融领域文化“软实力”,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二)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的实践要求,既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诺千金”“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丰富的思想道德精髓,又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平等、公正、法治等要求。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加强央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三)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央行干部人才队伍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对金融干部人才队伍提出了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任务,对央行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三个过硬”标准,培养锻造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守底线的央行干部人才队伍。加强系统干部职工思想教育既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又要坚持以文化人、铸魂育人,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作用,使“五要五不”要求逐渐成为广大干部职工行为习惯和自觉遵循,为央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思想基础、提供有力支撑。二、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一)红色金融史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理念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丰厚土壤。在我们党领导金融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中,一代代金融工作者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接续奋斗,积累了推动金融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红色金融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道德观、义利观、治理观等观念,为现代金融治理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历来高度重视红色金融史研究和学习宣传工作,把红色金融精神的挖掘、红色金融基因的传承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干部职工通过加强红色金融史的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坚守为民初心。(二)持续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系统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根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强国复兴
6月28日 上午 10:01
其他

【金融稳定局党支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金融稳定局党支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金融稳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将防控风险这一永恒主题贯穿工作始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金融工作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金融既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又自带风险基因,必须通过多种手段防控金融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有力举措。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一个国家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现代化进程往往就被迟滞甚至中断,危及国家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可以避免国家安全遭受冲击,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之义。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将有力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同精准发力,保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健运行,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坚实保障。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稳妥有序处置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批具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业脱实向虚、盲目扩张态势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从最新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看,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特别是24家主要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规模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70%,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一是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有序压降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果断处置“明天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阻断风险传染和扩散。分类指导、“一省一策”有序推进地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较峰值下降一半。持续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巩固影子银行风险治理成果。多措并举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防范风险交叉传导。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处置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强力追赃挽损,依法追责问责,严防道德风险。二是落实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坚持“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持续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扎实开展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每年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全面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建立起广域覆盖、层次清晰的压力测试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不断完善基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银行业风险分级分段管理框架。对评级良好的银行开展风险早期预警,及时提示风险,被预警银行大部分在两个季度内即退出预警名单。对处于风险边缘的银行,推动真实化险,防范其劣变为高风险银行。对高风险银行,分类有序压降存量,推动开展硬约束早期纠正遏制增量。2022年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启动以来,已扩展到19个省份。三是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推动落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券,夯实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已加入存款保险。按照50万元的偿付限额,存款保险能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目前,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资金积累,并在风险处置中发挥作用。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构筑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风险防范三者之间的合理平衡,在风险处置工作中把握好权和责、快和稳、防和灭的关系,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是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处置机制。落实金融领域风险处置责任,平稳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市场纪律,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发挥好存款保险专业化金融风险处置职能,以及各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充实金融风险处置资源。持续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全力配合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早日出台。二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坚持结果导向,促进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构筑金融安全网“第一道防线”。认真贯彻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坚持严字当头,对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严格监督问责。有效配合各方齐抓共管,探索建立监管有效性评估、评价体系,形成强监管、防风险的铜墙铁壁。三是持续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加强从宏观视角对金融稳定总体形势的分析。持续完善对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风险的识别预警体系。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设定清晰的整改期限及具体整改要求,推动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予以明确。提高紧急状态下风险研判的准确性,精准采取应对措施。认定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按照“措施要及时,力度要够大”的要求,有效化解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延
6月27日 下午 6:35
其他

【反洗钱局党支部】全面做好新时代反洗钱工作 为金融发展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全面做好新时代反洗钱工作为金融发展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反洗钱局党支部)反洗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经济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反洗钱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反洗钱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反洗钱法律制度、工作机制、预防体系、打击犯罪、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推动我国反洗钱事业实现从跟随国际标准到部分领域领先的跨越、从“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的根本性转变。一、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提升反洗钱工作法治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是我国开展反洗钱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刑法亦应针对各种金融乱象和违法犯罪行为作相应修订。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先后6次修订洗钱和资助恐怖活动犯罪有关条款,解决了洗钱上游犯罪范围较窄、自洗钱入罪等问题,为加大洗钱犯罪打击力度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依法行政,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体制机制的意见》,会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制定并发布《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健全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框架,为防范和打击洗钱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二、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持续加强反洗钱监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对反洗钱义务机构开展针对性督促指导,强化对高风险机构和高风险业务的反洗钱监管,有效提升反洗钱监管水平。2020—2022年“反洗钱执法检查三年规划”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共对1783家义务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实现了对75家银行、证券、保险和支付行业头部机构的检查全覆盖;完成反洗钱处罚1356项,罚款总额13.7亿元。“严监管”的威慑和警示作用不断加强,义务机构反洗钱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加大对洗钱犯罪打击力度中国人民银行扎实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调查职责,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各类洗钱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202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开展反洗钱调查协查15万次,主动向有关机关移送可疑交易线索2.56万份,提供金融情报3万批次。深入参与扫黑除恶、反恐怖融资、反腐败、禁毒、反逃税、打击地下钱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以及跨境赌博等专项行动,有力配合有关部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牵头联合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严厉打击洗钱犯罪,成效明显。四、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深化反洗钱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积极参与反洗钱国际治理,不断深化反洗钱国际合作。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我国政府先后担任亚太反洗钱组织联合主席、欧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组织主席、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主席,深度参与反洗钱国际规则制定。派员参与对韩国、丹麦、越南等十多个国家的反洗钱国际评估和国际合作审查。持续深化反洗钱双边合作,共与61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情报机构签署谅解备忘录。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继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修订工作,不断完善反洗钱法律制度体系和协调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反洗钱监管、调查和监测分析,持续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能力,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洗钱违法犯罪活动,深度参与反洗钱国际治理,为我国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延
6月26日 下午 7:18
其他

【办公厅党总支】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 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办公厅党总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办公厅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提升政治能力、落实政治责任,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党总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有效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职能作用,扎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一、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把牢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同时作为党委办公室,树牢政治机关定位,践行“两个维护”,服务行党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是服务行党委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和请示报告制度。服务行党委通过党委会议集中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等方式,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中央纪委全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落实方案,部署具体措施,明确重点工作。加强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对请示报告内容严格审核把关,服务行党委做好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二是建立完善专项督查督办机制。严格落实专人、专账、专报机制,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件当日督办立项、每周调度进展、每月向党委专题报告并“回头看”跟踪问效,督促加快进度、提高质效,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三是坚决落实配合中央巡视、巡视整改、机构改革等政治任务。做好中央巡视组进驻保障和协调服务工作,持续督促落实中央巡视整改工作,定期向行党委汇报巡视整改进展情况,推动中央巡视整改常态化长效化。加强统筹稳慎推进,不折不扣落实机构改革相关工作任务,平稳完成省市分行挂牌和县支行业务移交工作;深入调研论证,有序推进分支机构业务流程再造。二、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辅政建言和参谋助手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坚持围绕央行工作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对重点工作加强研究,主动思考谋划,努力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精心起草文稿,发挥以文辅政作用。高标准起草重大会议材料和上报党中央的综合性文稿,准确反映行党委和全行中心工作思路、决策意图。既胸怀“国之大者”,也了然“行内要事”,围绕建设金融强国六大关键核心要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重点课题开展深入研究,持续提升政策研究质效,有效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二是拓展调研深度,提升信息质量。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服务行党委制定在全系统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入基层调研,发挥系统内外调研潜力。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加强全局性、长远性思考,深挖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反映“活情况”“真问题”。三是严格文件审核,严把文稿质量。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精简文件作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扎实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政策出台前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和政策影响评估。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实效为标尺,努力提高办文质量,把进一步改进文风落实到减数增效上。三、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保障政务运转平稳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要牢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无论办文办会办事,都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做好全行中枢运转、保密管理、档案服务等工作。一是高质高效做好“三办”工作。精准办文,抓好文件分办、流转、归档及销毁的全流程管理,确保文件运转繁而不漏,文件管理万无一失。高效办会,坚持将每次会议活动作为系统工程、精品工程来办。稳妥办事,在处理好日常工作任务的同时,紧盯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运转工作中各类情况,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各项工作正常稳定。二是全面筑牢保密安全防线。坚持党管保密政治原则不动摇,将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围绕新修订保密法宣传,积极开展安全保密教育,连续三次在国家保密局保密公益宣传片创意文案和宣传海报征集活动、“人人话保密”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奖”。持续创新工作方法,坚持技管并重。扎实做好日常保密管理,发挥保密监督检查“利剑”作用,大力推进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三是持续提升档案服务管理水平。聚焦建档存史,稳妥完成档案库房搬迁工作。聚焦以档资政,做好档案查询服务。聚焦以档育人,制作“档案里的红色金融”系列微视频,组织参加国家档案局“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主题活动,获评“优秀组织奖”。四、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走好金融工作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必须要“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强化宗旨意识,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引导、信访处置、政务公开工作。一是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全面讲好央行政策。健全常态化、制度化政策沟通机制,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访谈等形式权威发声,宣传解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阐释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和央行各项政策举措,及时回应市场及公众关切。主动顺应新技术带来的媒体格局变化,拓展传播渠道,丰富形式内容,强化预期管理,持续提升央行公信力、政策传播力、预期引导力。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日均访问量超千万,微信公众号、微博全年阅读量超亿次,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传到千家万户。二是关注社会舆论声音,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把互联网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市场反馈、群众所需,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优化政策制度、推进工作履职提供信息参考。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维护人民群众知情权,多项作品获评“中国互联网辟谣优秀作品”。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化解信访矛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做好信访矛盾的源头预防。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全系统群众来信办理程序。推动矛盾化解,持续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提升信访办理质效,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四是规范做好政务公开,及时解答群众问题。完善依申请公开事项督办机制,不断提高主动公开规范化、便民化,提升依申请公开和网民留言办理质效。做好网民留言办理,2023年回复网民留言约2300条,连续三年获评“网上群众工作汇智为民单位”。五、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扎实推动办公厅队伍建设走在前作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办公厅工作,要廉洁自律,必须筑牢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工团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作表率,构建风清气正的模范机关。一是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持续完善党总支领学—党支部集体研学—党员个人自学三级联动机制。建设微信群“学习时刻”栏目、“星火讲堂”“伴公听”等高质量党建学习品牌,不断提升理论学习效果。二是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服务行党委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任务,组织开好警示教育大会。从严从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管理。党总支书记带头讲授廉政党课,组织学习警示教育资料,扎实推进以案促教、以案明纪。三是构建团结和谐工作氛围。制定党建工作清单,组织开展“红色五月”主题党日等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积极推进分工会“暖心工程”,2023年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近50项,塑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建强用好团支部青年培养平台,办公厅“青年+”系列活动被评为“我与央行共奋进”精品活动,1人获评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学习标兵。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升抓落实的创造性和穿透力,做到统筹协调水平高、办文理事效率高、建言献策质量高、督查考核效能高、政策沟通频度高、服务保障标准高,自觉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切实落实好行党委各项工作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在各部门中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延
6月24日 下午 7:26
其他

【金融市场司党支部】坚定不移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坚定不移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市场司党支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涵,提出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强化使命担当,加快推进债券市场改革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力量。一、加强统筹规划,稳步构建投资者和发行人类型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逐步引入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有序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的类型和投资范围。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获准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泛亚基金和亚债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拉开了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序幕。2010年,我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范围扩大至境外央行类机构、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和参加行,2016年进一步扩大至境外持牌金融机构及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截至2024年4月末,进入我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达1129家,涵盖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和商业机构。发行熊猫债的境外主体逐步扩大至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和境外非金融企业。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已位居世界第二。二、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债券市场改革开放注入新活力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响应国际投资者的合理诉求,加强与全球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实现多环节全方位创新突破。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推出,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实施国际通行的多级托管、名义持有等制度安排,通过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联通,使境外投资者可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与习惯的情况下,便捷高效地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此后,“债券通”南向通与“互换通”相继落地。“债券通”“互换通”自开通以来运行平稳高效,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截至2024年4月末,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持有境内债券1.1万亿元。“互换通”自开通以来,境外投资者累计达成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3600多笔,名义本金总额约1.8万亿元。三、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制度规则,提升制度型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一套制度规则、一个债券市场”原则,不断优化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制度体系。制定各类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熊猫债以及投资人民币债券的统一规则。为境外机构提供更加友好的投融资环境,包括简化入市程序,优化交易结算机制安排,丰富风险对冲工具,减免税费,支持境外评级机构在境内展业,积极推动境内人民币债券成为离岸合格担保品。四、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2019-2021年,我国债券陆续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政府债券指数和富时世界国债指数,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的成熟度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也为我国债券市场引入数千亿美元的长期跟踪资金,充分表明全球机构投资者对于我国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和我国债券市场的信心。截至2024年4月末,境外机构持有我国债券4.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末增长了248%。境外投资者已连续8个月增持我国债券,累计增持量超过8500亿元。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熊猫债累计超过8500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了280%。五、统筹债券市场开放和安全,牢牢守住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风险防控能力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的平衡,着力构建适应高水平开放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夯实风险防控基础。我国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协同不断加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统一执法、违约处置等机制,提升债券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和韧性。对“债券通”建立准入备案、集中交易、穿透式信息收集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监管,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切实防范输入性风险冲击和资金大进大出。六、锚定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深入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统筹好开放和安全,持续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是深化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继续完善“债券通”“互换通”等安排,丰富利率汇率等衍生工具,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开展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探索建立将人民币债券作为离岸合格担保品的机制。二是改革完善基础性制度。优化债券市场清结算机制安排。推动完善债券市场税收安排。健全托管制度安排,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托管银行。三是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为境外机构营造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发行人、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券市场。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全球化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稳妥有序推进境内外基础设施、托管行之间的联通合作,推动基础设施跨境监管资质互认。四是提高金融安全保障能力。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与分析机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延
6月21日 下午 8:17
其他

【国际司党支部】深入推进金融业开放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

深入推进金融业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司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对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要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助力推动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一、金融业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致辞中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对外开放重大措施落实“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多项开放措施,推动中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全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放宽对外资机构在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质方面的要求,大幅扩大其业务范围,鼓励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新业务试点,已有10余家外资机构成为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商或承销商。多次组织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座谈会,加强与外资机构沟通,听取意见建议。(二)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形成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持续推动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开通债券通“南向通”,推出沪伦通机制并将其拓展至中国与德国、瑞士的互联互通。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扩大投资者和合格投资产品范围,提高投资额度。推出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互换通)并开通“北向通”。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规则。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和制度合二为一,取消额度限制,扩大投资范围。延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时间,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三)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金融业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并推动其生效实施,深入开展CPTPP金融服务及DEPA相关规则研究,持续做好我国加入CPTPP和DEPA的相关工作。(四)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不断提升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控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加快推进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稳定立法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持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二、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多边开发银行等机制,全方位、多层次、务实灵活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政策协调,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增进与各国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一)深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中国和各国一道持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提升代表性。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份额和治理改革决定,并在2015年底生效,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明显提升,中国的份额占比从3.996%增加至6.394%,排名从第六位升至第三位。2023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第十六次份额总检查增资方案,份额总规模增加50%,各成员国按照现有份额占比进行等比例份额增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占比调整,有助于提升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发言权,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提升其代表性和合法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2024年6月1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正式启动,上海区域中心将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促进和增强亚太区域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推动维护全球和区域金融稳定。(二)依托二十国集团加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在此期间,中方引导各方对全球重大宏观经济政策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讨论,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国际金融架构、推动金融部门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等重要议题上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同时,中方牵头二十国集团可持续金融工作,凝聚发展绿色金融国际共识。202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二十国集团恢复设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并升级为工作组,由中国人民银行与美国财政部担任联合主席,并牵头制定和推动落实《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发挥好金融在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上的重要作用。(三)持续完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市场化、多元、开放、绿色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在市场化方面,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原则,指导金融机构在合规基础上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多元化方面,设立丝路基金,推动完成丝路基金两次增资,资金规模达到400亿美元+1800亿人民币,大幅提高丝路基金投融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投资。在开放方面,与国际金融公司、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建立中国—IMF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为共建国家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框架提供智力支持。在绿色发展方面,发起《“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推进中外金融机构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四)建设性参与多边债务协调,积极应对债务问题。2020年,为帮助低收入国家应对疫情挑战,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债权国,与G20各国共同制定了G20缓债倡议。中方积极参与并全面落实了G20缓债倡议,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G20缓债倡议和共同框架充分展示了中国致力多边合作的建设性态度,也体现了中国支持低收入国家应对疫情挑战的团结协作精神。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持续加强金砖国家机制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夯实区域金融安全网,推动区域金融合作。推动多边开发机构深化治理改革,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形成系统性、制度性开放格局,牢筑金融安全网,增强开放条件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助力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延
6月20日 下午 8:17
其他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尊敬的陈吉宁书记、龚正市长、王江副主任、李云泽局长、吴清主席、朱鹤新局长,各位来宾:大家好!很高兴参加陆家嘴论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入驻上海,是人民银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刚才,我们共同见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的启动仪式。基金组织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我们相信上海区域中心将深化基金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促进和增强亚太区域国家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推动维护全球和区域金融稳定。人民银行将与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市场机构共同努力,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主要就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欧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经开始降息,一些央行还在观察,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也会降息,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M2同比增长7%,均高于名义GDP增速。5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67%,处于较低水平。在货币信贷的结构上,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包括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目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百分之十五,聚焦支持小微企业、绿色转型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今年以来,我们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我们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在汇率方面,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今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中美利差保持在相对高位。我们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但同时强化预期引导,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外汇市场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市场参与者更加成熟,交易行为更加理性,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使用汇率避险工具。同时,目前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比达30%,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汇兑风险敞口。我们应对外汇市场波动的经验也更加丰富。今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跨境资本流动平衡,扩大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展望未来,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同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在调控中我们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二、关于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几点思考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从全球范围看,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也一直在不断动态演进。今年以来,欧央行、日本央行根据形势变化,先后调整了货币政策框架;英格兰银行也在对其政策制定和预期沟通进行评估。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传统上,我们对金融总量指标比较关注,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从总量的数学关系看,增速是增量与全部存量的比值关系。分子是当期的增量,分母是全部的存量。目前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过390万亿元,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从信贷结构发生的变化看,当前近25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很大,这一块不仅不再增长,反而还在下降。剩下的其他贷款要先填补上这个下降的部分,才能表现为增量,全部信贷增速要像过去一样保持在10%以上是很难的。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我国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比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近期市场对此比较关注。我们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主要靠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2014年以来,随着外汇占款减少,我们发展完善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20年疫情冲击时期,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主体、特定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未来,我们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今天的发言就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的一次努力,未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做好中央银行沟通。最后,预祝本届陆家嘴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6月19日 上午 11:20
其他

【研究局党支部】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研究局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指出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释了金融强国应当具备的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之一是拥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党支部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强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论述。一、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历史上和当今的金融强国,都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强国需要与之地位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是我国持续扩大开放的过程。只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拓展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国际金融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化程度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增强一是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外汇交易中心加强货币、债券市场建设,稳步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推进银行间利率、外汇、信用等衍生品市场发展,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在上海设立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等机构,促使全国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向上海集聚。目前,上海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保险、票据、信托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汇集了金融产品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众多金融基础设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市场定价功能不断提升,推出“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系列“上海价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重点企业、大宗商品和国际航运等重点领域、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人民币使用不断取得突破,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提高人民币清算效率和安全性。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位交易货币。中国人民银行鼓励上海地区经营主体在跨境贸易投资活动中更多使用人民币,推动上海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3万亿元,占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近44%。三是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支持上海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支持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上线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发布《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深入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加速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赋能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近年来,中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23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1771家,其中外资机构548家,占比超过30%。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上海金融法院、上海金融仲裁院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近50万人。三、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国际化和金融基础设施为重点,统筹开放与安全,加大力度推动上海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是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将以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为重点,持续加大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研究出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增强金融支持上海总部经济特别是跨国公司发展能力。支持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加强绿色金融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人民币成为绿色能源计价货币。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沟通交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展业兴业。二是持续推动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境内外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引入境外机构主体参与,不断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国际服务网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治理与合作。持续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行、登记、交易、托管、清算、结算等环节有序连接。研究推进覆盖全金融市场的交易报告库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法律和制度建设,引导金融基础设施规范运行,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三是坚持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同时,建设与金融开放水平相匹配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水平,增强监管有效性,防范风险跨市场、跨境传递。持续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分析,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业务跨境资金流动变化,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延
6月18日 下午 8:06
其他

2024年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2024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26万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727亿元,同比多增77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15亿元,同比多减171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350亿元,同比多增196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18亿元,同比多减1863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2万亿元,同比多2519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2.49万亿元,同比少349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060亿元,同比少2835亿元。注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注2:自2023年1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由此,对社会融资规模中“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贷款核销”数据进行调整。2023年1月末,上述三类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贷款核销余额1706亿元,当月增加30亿元。文中数据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6月14日 下午 5:01
其他

【征信管理局党支部】以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以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征信管理局党支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党支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建强建优央行征信系统,持续优化征信市场格局,不断加大征信监管力度,着力提升征信服务质量,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坚持强基固本,牢牢把握央行基础征信定位建立集中统一、安全高效的央行征信系统是健全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基础。经过接续奋斗,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成了全球覆盖人数最多、收录信贷信息最全的征信系统,累计收录11.6亿自然人、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有力发挥了征信主渠道作用。一是夯实基础功能。不断强化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基础设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全面采集金融信用信息,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丰富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效,为金融机构、经营主体、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充分便捷的基础征信服务。二是拓展共享应用。研究推动中小微企业支付资金流信息的共享应用,形成与信贷信息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服务格局,助力金融机构对信用首贷户、中小微企业进行精准“画像”,有效判断信用风险、稳妥进行信贷决策,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三是强化动产融资。为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建成并持续优化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更好发挥信用信息枢纽优势,破解信息痛点,打通资金堵点,不断提高动产和权利担保融资效率。着力扩大知识产权等特殊类型动产担保信息的统一查询范围,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等创新型动产融资项目。深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创新应用,积极推动“政采贷”等融资模式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良性循环。二、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市场培育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市场化机构是健全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征信业务模式在新业态和新技术中发生了深刻变革,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多层次征信市场,持续深化征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泛覆盖社会征信需求。先后批设2家个人征信机构,备案管理148家企业征信机构。2023年,征信机构面向金融等领域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画像、决策解决方案等各类征信服务超640亿次。一是优化行业格局。大力培育市场化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差异化、产品特色化的市场格局,发展专注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征信机构,提升征信服务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持续增强信用评级机构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二是释放数据价值。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促进消费支付、注册登记、生产经营、合同履约等多元数据加速融合,实现各类信用信息、先进技术在征信领域有效聚集、充分应用和规范治理。三是突出中心任务。以专业高效的征信服务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征信需求。三、坚持从严监管,有力构筑征信发展安全屏障完善权责明确、联动协同的监管框架是健全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银行严格落实“五大监管”“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等监管要求,把握风险实质、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构建了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统领、部门规章为主体的多层次征信法规体系,依法将所有征信活动纳入监管,细化备案管理、现场检查、日常监管、风险评价等监管举措,严厉打击非法开展征信业务、扰乱征信市场秩序、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等行为,以安全合规保障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监管框架。充分适应征信市场发展变化,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监管制度,筑牢征信监管屏障,加强各层级、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长效监管协作机制。二是聚焦监管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盯涉及数据质量、信息安全、权益保护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大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三是提升监管效能。强化监管科技的应用,依托监管信息平台,持续完善非现场监管功能,全面提升征信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强化风险的研判、甄别、防范,进一步提升监管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四、坚持征信为民,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树牢征信为民的工作理念是健全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动力。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各项征信工作,在涉众性强、关注度高的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价、征信投诉办理等环节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社会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持续提高征信服务水平。不断拓展“人工+自助”“线上+线下”征信服务渠道,着力提升征信人工服务窗口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大自助查询机、智慧柜员机等智能化机具的布设范围,拓展手机银行、互联网远程查询的覆盖人群,通过系统升级、渠道拓展、模式创新持续增强征信服务的可得性。二是不断加大征信宣传力度。持续开展有温度、有广度、有力度的征信宣传,依托信用记录关爱日等时间节点,重点围绕大学生、老年人等群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征信宣传,普及征信知识,解读征信报告,解答征信疑惑,着力营造“学征信、懂征信、用征信”的良好氛围。三是切实强化征信权益保护。深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征信权益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征信投诉办理规程》,扎实做好征信投诉办理,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探索建立线上征信维权沟通平台等权益保护机制,推动征信争议前置化解;严厉打击非法征信修复等黑灰产业,切实加强信息安全和权益保护。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全力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延
6月14日 下午 2:01
其他

【国库局党支部】坚持党的领导 扎实履行经理国库职能

坚持党的领导扎实履行经理国库职能(国库局党支部)国库工作是国家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预算收支中发挥执行、反映、促进、监督等作用,也是国家财税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党支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国库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学思用贯通,扎实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一、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一)筑牢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库管理的是政府的“钱袋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资金保障。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作为政治任务,积极推动将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转化为国库治理效能。(二)坚定价值取向:深入践行国库为民理念。国库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好国库工作要切实践行国库为民理念,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提供国库服务、开展国库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守牢国库资金收支安全和国库业务系统运行安全“两条底线”,不断深化国库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三)立足中国实际:坚持完善经理国库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自1985年7月《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依法依规扎实履职经理国库职能,不断提升国库服务水平,并在办理预算收支业务中,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各级政府预算顺利实现。实践表明,这一制度安排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要,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又合理有效。在新征程上,要不断推动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推动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二、近年来国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服务预算执行、服务社会民生、服务政府决策、履行监督职责等方面积极作为。(一)坚定有力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稳妥有序完成县(市)支行国库业务移交。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参与建立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促进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流程改革顺利实施。(二)推动国库服务提质增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办理个人所得税汇算退税,大力推广跨省异地电子缴税、行邮税电子缴库、海关电子退税,规范跨境税费缴库退库,满足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便利化、多样化缴税和退税服务需求。持续开展储蓄国债到期提醒兑付,推进储蓄国债下乡,促进城乡国债服务均等化。加强应急管理,及时开通国库资金拨付绿色通道,为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持。(三)把握国库监督核心要义,确保国库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依法依规开展国库监督工作。贯彻依法行政理念,加强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代理国库相关业务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检查、依法处罚、同案同罚。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国库资金风险,保障国库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四)提升国库分析研究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深入挖掘国库数据信息,开展国库资金运行情况分析,透过国库数据反映宏观经济、财政、税收运行情况。持续加强国库库存监测分析,扎实开展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和效果、政府债务与财政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参考。开展国库现金流预测研究,提升预测精准度,助力国库现金管理质效提高。三、奋力开创国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统筹改革与发展、安全与效率、服务与监督,奋力推进国库高质量发展,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一)持续提升国库为民服务质效。持续优化国库业务流程,大力推进让数据“多跑路”、让服务对象“少跑腿”的国库信息化建设。探索完善地方国库特别是县域国库履职的新机制、新模式,注重运用“跨部门+”“互联网+”“数字+”等方式,提升国库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储蓄国债销售渠道,持续推进国债下乡,促进城乡居民储蓄国债投资便利化。提升国库分析研究质效,提高国库现金流预测精准度,更好服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二)不断加强法治国库建设。坚持以《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国家金库条例》《预算法实施条例》为依据,做好各级分行涉国库业务的权责清单编制,规范国库履职、规范权力运行。完善金融机构代理国库相关业务管理制度,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库制度体系。健全国库监督体系,发挥好国库在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作用,依法依规开展代理国库相关业务执法检查。(三)加快推进国家金库工程建设。按照整体架构合理、业务流程科学、处理性能强大、系统功能完善、数据使用便捷的要求,建设安全高效、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新一代国库业务系统,推动国库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家金库工程,为新时代中国人民银行履行好经理国库职责提供科技支撑。延
6月13日 下午 8:20
其他

【宏观审慎管理局党支部】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宏观审慎管理局党支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不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快建设以货币政策体系和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为核心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坚实支撑。一、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双支柱”支撑现代中央银行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党中央高度重视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党的十九大作出“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金融强国应“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有能力做好货币政策调控和宏观审慎管理、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宏观审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站稳人民立场,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坚持人民至上,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从宏观整体视角监测、识别风险,在风险累积阶段就采取措施,通过逆周期调节和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关键节点的稳健性,有效提升前瞻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宏观审慎政策对重点领域全覆盖。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认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有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境传染两个来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过热或持续下行、广义信贷(用)大幅变化、房地产市场顺周期波动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险等。新兴经济体还普遍关注汇率大幅波动和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市场、非银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中国人民银行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三是坚持以我为主,构建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国人民银行从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基本国情出发,注重运用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没有简单效仿国际上主流的“单一目标、单一工具”做法,而是坚持将价格、数量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注意发挥好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等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调控效果。四是坚持协同配合,以“双支柱”调控框架支撑实现“双目标”。现代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是中央银行实施宏观管理的两个主要手段,货币政策侧重稳定经济和物价等总量目标,宏观审慎政策侧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双支柱”调控框架,并不是一个“支柱”分别对应一个目标,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货币政策也需要考虑金融稳定,但仅依靠主要作为总量工具的货币政策难以完全实现金融稳定目标。宏观审慎政策针对局部问题开展“靶向”操作,与货币政策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以“双支柱”支撑实现“双目标”。二、研究制定宏观审慎政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问题导向,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明确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总体思路、原则及框架,围绕重点领域制定提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一是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信贷过快扩张/收缩会加剧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将信贷投放与金融机构资本水平、系统重要性程度及宏观经济状况相联系,引导信贷平稳适度投放。针对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以及资产多元化趋势,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机制(MPA),从以往盯住狭义贷款转为对广义信贷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成为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政策工具。二是维护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在我国对外开放进程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一定变化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短期内资金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形成“势能”则可能引发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变化,有针对性地创设了远期售汇外汇风险准备金、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为近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实施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又与金融体系高度关联,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立足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定位,持续优化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近期将首套住房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降至15%、二套住房降至25%。四是健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制度。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业务复杂,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一旦出现重大风险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中国人民银行科学制定规则,准确认定机构,提出附加监管要求并督促落实,提升抗风险能力。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缓冲垫低于1%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数量已从开始实施附加监管时的8家降至5家。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发布《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将宏观审慎管理拓展至非银领域。五是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发展,跨行业、跨机构、跨区域经营特征明显,风险的复杂性、传染性、涉众性增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稳妥推动化解互联网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有序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善始善终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推动将所有金融活动依法纳入金融监管,有效遏制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果断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场所得到彻底清理,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金融稳定。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努力,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建立起宏观审慎政策基本框架,在货币信贷、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三、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宏观管理的职能定位。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明确范围、强基补短、多点并进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一是持续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逐步拓展宏观审慎政策覆盖领域。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治理机制,推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微观监管政策等的协调配合。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跨境传染两大来源着手,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际经验,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在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宏观审慎重点管理对象的基础上,逐步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非银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二是开展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强化对广义信贷增速的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根据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的风险传染渠道,运用好各项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维护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平稳。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重点机构和领域的稳健性。围绕提升损失吸收能力和风险应对水平,不断夯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宏观审慎管理,持续监测跨市场跨行业创新业务,把握好防范风险与促进创新的平衡。延
6月12日 下午 7:51
其他

【货币金银局党支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货币金银局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工作重点,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持续完善现金流通环境,深入开展整治拒收现金工作,着力解决现金服务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和本质要求(一)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实现“强大的货币”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对建设金融强国的六个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作出深入阐释,“强大的货币”是其中之一。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并向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最基础的支付工具,人民币现金在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化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兜底作用。持续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社会公众对人民币的认可和信任,无缝对接国内国际现金服务需求,是打造“强大的货币”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二)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金融为民的重要体现。现金使用几乎不受环境、场景、软硬件条件限制,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特定群体使用较为频繁。在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地区,以及元旦、春节等重要时点,现金使用更多。不断优化现金流通环境,有利于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支付方式多元化发展。(三)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是保障货币流通体系稳定的重要手段。现金是最基础的支付工具,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应急保障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保障现金总体供应的同时,坚持加大残损人民币回收力度,深入开展反假货币工作,确保流通中现金券别合理、票面整洁、持有者放心,通过不断提升现金服务质量,保障现金基础设施良好运行。二、优化服务和专项整治并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支付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经营主体受市场竞争、成本控制、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金收付意愿下降,拒收现金行为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现金使用权益,也影响了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获得基础支付服务。202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拒收现金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现金使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加强宣传,凝聚支持现金支付共识。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媒体吹风会,在官方公众号开设专栏,广泛宣传“现金兜底”定位及相关便民措施,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1亿人次。发布现金收付指南,针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开展适老化服务宣传和双语宣传。统一设计支持现金支付标识,引导经营主体自主张贴。调查显示,80.2%的调查对象知晓被拒收现金后如何维权。(二)全面摸排,提升经营主体收现意愿。依托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建成并巩固14万个网格责任区,精准对接网点周边15类涉民生、涉外重点行业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对零钞备付情况、现金收付条件等开展全面排查,了解现金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普法宣传,主动提供现金服务。(三)优化服务,有效缓解现金找零难题。加强小面额现金供应,2024年前4个月,投放20元及以下面额现金670亿元,同比增长33%。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窗口、自助现金机具保持合理规模,积极提供适老化现金服务。针对出租车、个体工商户等“找零难”问题,组织设计制作标准化、定制化“零钱包”。对零钞需求较大的医院、大型商超等单位,组织上门办理收配款业务,现金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对17个重点城市3000余家经营主体调查发现,支持现金支付的占比99.4%,有零钱备付的占比91.9%,较专项整治前明显提升。(四)处罚曝光,有效警示拒收现金行为。专项整治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并核实拒收现金线索2862起。对124起情节轻微、初次违法、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已督促改正。对11起影响较大的作出行政处罚。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处罚案件联合公示,取得较好警示效果。定期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治效果。(五)发挥合力,深入推进综合治理。中央层面,发挥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建立的整治拒收现金会商机制作用,召开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整治,督促行业领域畅通现金支付渠道,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供需。针对文旅、零售、餐饮、住宿、铁路、公路、民航、地铁等重点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协同做好现金使用环境建设。地方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要求,联合当地党政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共同开展整治拒收现金宣传教育、线索核实和联合处置。三、综合治理和久久为功结合,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现金服务的期待受公众支付习惯、现金支付环境、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及成本控制等多方因素影响,整治拒收现金工作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协同,共同优化现金收付生态。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现金兜底”总体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优化现金服务环境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巩固完善整治拒收现金会商机制,将整治工作与行业管理深入协同、综合施策,着力解决导致拒收现金的难点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现金服务水平。督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打造渠道多样、配置灵活、获取便利的市场化零钞服务模式,形成常态化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多元化现金需求。三是进一步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持续宣传引导、巩固网格管理、强化暗访排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各类场景现金收付行为,不断提升现金使用体验。延
6月11日 下午 8:24
其他

【支付结算司党支部】践行支付为民理念 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

践行支付为民理念推动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支付结算司党支部)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经验智慧和奋进力量,并将论述学习与支付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共进。一、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推进支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用“八个坚持”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统领地位。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坚持支付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推动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支付领域“党管金融”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持续释放。支付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需求方面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有效满足了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消费者的支付需求。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拥有率已超过95%。快捷、安全、普惠的现代支付体系,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特色亮点和重要标识之一。支付领域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2023年12月,国务院公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作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首部金融领域行政法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将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小额便民”服务宗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为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稳步扩大支付行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跨境支付体系建设,构建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主渠道,其他清算机构、商业银行多渠道发展的支付体系。目前,CIPS直接参与者142家,间接参与者1377家,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有效满足各类跨境业务结算需求。二、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全面提升支付服务效率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扩大高质量支付供给,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丰富支付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支付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国消费者的支付方式逐渐从现金、刷卡等向移动支付等新形态转变。移动支付普及率超过86%,深度融入交通、医疗、教育等各个民生领域,为改善民生作出积极贡献。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稳健高效运行,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处理业务219.8亿笔、金额8986.4万亿元。
6月7日 下午 9:05
其他

【信贷市场司党支部】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信贷市场司党支部)“为了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五篇大文章”作出重要部署,擘画了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和经济金融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篇大文章”各领域情况不同,金融服务方向各有侧重,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分类施策、系统推进,不断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一、科技金融迎难而上、聚焦重点,加大对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与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复杂多元,不同科创主体和活动、科技型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金融需求差异较大,需要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牵头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设立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稳妥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截至2024年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3%、20.4%、17.9%,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达到46.5%,较2017年末提升2倍;科创票据累计发行达5600亿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深入落实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聚焦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及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和配套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成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二、绿色金融乘势而上、先立后破,为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多次作出重要部署。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需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绿色金融也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有利于金融机构有序调整资产配置,助力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始终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重点工作,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截至2024年3月末,绿色贷款余额33.8万亿元,同比增长35.1%,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超过3.6万亿元,余额超过1.9万亿元,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持。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创新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产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较快增长。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统筹好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发挥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稳步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和可持续性。三、普惠金融雪中送炭、服务民生,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普惠金融多次作出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民生领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发展普惠金融,让社会不同群体都平等享受基础金融服务,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持续加强民营小微、乡村振兴、民生等领域金融服务工作。牵头印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月6日 下午 5:02
其他

【调查统计司党支部】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调查统计司党支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归集和使用难等问题。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党支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重要内容及精神要义,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实现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一、深刻领会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一是有效反映评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的必然要求。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金融统计要及时准确反映和评估中央银行政策在金融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成效,对新时代金融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必然要求。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质量、频度更高的预警监测数据,增强风险监测的全面性、前瞻性和穿透性,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是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数据组织枢纽。建设符合大数据方向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是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关键支撑,也是推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为服务金融宏观调控、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统计服务保障。一是高效建设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推动金融数据“颗粒归仓”。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以“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应用”为原则,构建大数据平台体系,采集归集各类金融数据,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共享全链条作业,目前已形成数千张数据库表,数十万张统计和分析报表的数据供给体系,推动金融统计数据实现增维、扩面、提质,对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靶向性、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执行统一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解决信息归集和使用难的问题。执行统一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可实现数据的一次采集、多方共享,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形成有机整体,建立清晰的关联关系,增强金融管理部门识别和追踪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建立并不断完善金融统计标准体系,先后印发《金融机构编码规范》《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金融业综合统计统一标准执行目录》等一系列统计标准。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定期评估标准执行情况。三是建立全覆盖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有效服务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等金融宏观调控总量统计,全面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强化对金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情况的统计,构建多种结构性统计指标,增强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建立完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统计、绿色贷款统计等专项统计制度,为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效能提供支持。弥补金融创新业务统计的短板,先后建立资管产品统计制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制度、金融控股公司统计制度等金融创新业务统计制度,填补统计空白,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目前,金融业综合统计各项工作安全有效开展,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平稳运行,统计标准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强化。三、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推动金融业综合统计迈向新台阶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大局中谋划、部署和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金融统计管理,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制度体系,推进统计标准协调对标。不断加强金融统计管理,确保金融数据及时、准确、可靠。持续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标准,科学制定金融统计制度,推动标准有效执行和协调对标,筑牢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融合应用的坚实基础。二是夯实和优化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核心数据组织枢纽功能。继续优化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功能,增强数据采集、归集能力,不断推动各类金融数据“颗粒归仓”,实现对各类金融活动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监测。同时,加快推进数据仓库建设,提高数据供给能力,服务各类信息需求。三是持续提升金融业综合统计支持政策决策效能。进一步拓展数据使用场景和融合应用,充分发挥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价值。建立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数据在金融管理部门、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分级共享机制,稳步扩大共享范围,为金融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延
6月5日 下午 8:35
其他

【条法司党支部】以高质量金融法治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以高质量金融法治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条法司党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并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阐释了金融强国需要具备的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建设金融强国、实现“六个强大”需要高质量金融法治提供有力保障。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着力构建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金融立法、执法和法律服务体系,以法治力量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系统谋划,持续健全金融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推进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建立定期修法制度,不断适应金融发展实践需要”。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金融业立法修法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改革开放需要,紧盯金融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及时填补法律空白、补齐短板弱项,立良法、立管用之法,使各类金融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金融业发展构建坚实的法律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聚焦主责、突出重点,推进多部重要法律法规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加快《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健全完善金融安全网。推动《反洗钱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夯实反洗钱领域法律制度基础。推动《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促进非银行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落实机构改革部署,推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等三部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批量修改并公布实施。《外汇管理条例》等多部重要金融法规制修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二、严格依法行政,切实维护金融管理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制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加大金融法制执行力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加强金融法治建设,重在执行。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做到有禁必止、违法必究,提高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严肃市场纪律,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进法治央行建设。一是不断优化执法工作机制,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系统梳理编制中国人民银行权责清单、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夯实依法履职的制度保障。加强执法检查统筹,提升执法质量和效能。二是加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严格落实《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按照“过罚相当”原则,依法依规对金融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形成有力震慑,做到“长牙带刺”,切实维护金融管理秩序。三是加强金融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充实金融法治人才队伍,健全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管理制度,加快法律人才培养。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持续提高执法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做好法律服务保障,夯实金融稳定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深刻阐释了发展与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统筹做好金融发展与安全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银行聚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体系市场竞争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以法治保障高效履职,为实现安全前提下的金融改革发展提供法治基础。一是持续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牵头梳理金融领域营商环境现状,制定和推出改革举措,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处置高风险机构,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进行,补齐制度短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四、回应人民群众诉求,营造良好金融法治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人民性解决“为了谁、依靠谁”问题,决定金融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宗旨。中国人民银行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一是依法稳妥办理复议诉讼案件。深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依法高效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案件办理质量,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运用调解和解等多种方式推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妥善处理投诉举报。二是持续提升金融法治宣传教育水平。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不断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实效,突出金融为民,将普法与业务宣传和监管履职统筹推进,常态化开展“金融为民
6月4日 下午 3:01
其他

【货币政策司党支部】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货币政策司党支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持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稳健的货币政策立足服务实体经济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不让老百姓手中的票子变“毛”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结合经济金融形势,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管好货币总闸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我国经济保持合理增速,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守护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二是坚持自信自立,着力支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面对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的外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优先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多次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共下调准备金率25次,累计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为银行体系提供稳定的中长期低成本资金。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逐步下调至当前的1.8%。2019年8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86个和90个基点。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再贷款工具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商业银行先自主选择、自担风险,向企业发放贷款,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的申请和实际贷款情况向其发放再贷款,并非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同时,创新设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存续期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基本覆盖了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促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推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同时运用好传统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五是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综合平衡。当前我国存量货币已经不少,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总体扩大,中国人民银行更好把握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在优化增量的同时,着力盘活存量,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向存量资源要效率,激励支持资金流向有需求和高效率的领域。推动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多渠道稳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六是坚持稳慎扎实,增强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有效管理和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提高人民币稳定性、安全性及市场化、全球化水平,提升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认可度,推动人民币向“强大的货币”稳步迈进。二、金融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支持经济和物价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2018-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M2年均增速分别为10.6%、9.6%,与同期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适当提高,支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过去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6%,经济总量翻了一番,CPI年均涨幅在2%左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物价稳定的优化组合。二是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促进消费和投资较快增长。2019年LPR改革以来至2024年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160个基点至3.7%;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累计下降180个基点至3.7%,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持续下降。过去十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7.5%、6.2%,消费“主引擎”动力增强,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有效发挥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金融机构信贷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涌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适配,2013-2023年,我国民间投资年均增长7.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稳定过半,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四是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强势,外贸外资稳健增长。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4年4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分别累计升值16.5%、31.0%、60.8%和59.6%,对一篮子货币总体保持强势。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稳住了我国外贸增长,2013-2023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4%。稳定的汇率也使得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相对稳定的资产收益表现,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上升。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1129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外资持仓量超5700亿美元。三、下阶段要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支持质效
5月31日 下午 5:15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统筹推进全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陶玲就学习贯彻《论述摘编》有关情况接受了《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包括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如何理解和落实?陶玲:《论述摘编》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提供了权威读本,全面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事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论述,把我们党对金融工作本质规律和发展道路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是我们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包括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我们理解,强大的货币应当具有“稳定”、“好用”特征:“稳定”既包括对内的币值稳定,也包括对外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好用”就是指使用便捷高效安全,能够有效发挥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等货币功能,在国际上被广泛作为支付货币、投融资货币和储备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通常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所在经济体体量大,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强,这是强大中央银行的基础。另一方面,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中央银行有能力有实力运用政策工具,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开展金融调控,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维护金融稳健运行。中央银行制度是一国最重要的货币金融管理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构建了一系列既符合经济金融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摘编》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其中,以货币政策体系和宏观审慎政策体系为核心,以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政策体系为着力点,以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载体,以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为根基,以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为防线,以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为支撑,以国际金融协调合作治理机制为平台,统筹处理好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在建立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金融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金融系统要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聚焦重点。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陶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金融与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牵头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新设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稳妥推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截至2024年3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3%、20.4%、17.9%,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达到46.5%,较2017年末提升2倍;科创票据累计发行达5600亿元。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紧密协作,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构建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高度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出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科技金融政策指引,将支持初创期企业作为重中之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激励。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首贷和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健全重点领域融资对接和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机制。研究建立科技金融全口径统计体系和金融机构服务效果评估机制。三是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服务能力。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增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联合相关部门畅通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循环,壮大耐心资本。四是提高科技要素密集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优化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服务环境,发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模式。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完善金融安全网方面,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
5月30日 上午 9:39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24年5月18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2.35%和2.85%,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第二套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调整为不低于2.775%和3.325%。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5月17日
5月17日 下午 1:03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现就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二、中国人民银行各省级分行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指导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根据辖区内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当地政府调控要求,自主确定是否设定辖区内各城市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及下限水平(如有)。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各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确定的利率下限(如有),结合本机构经营状况、客户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每笔贷款的具体利率水平。此前相关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5月17日
5月17日 下午 1:02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④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

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关注度一直较高。2024年一季度,长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别下行27个和38个基点。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也在不断巩固。2023年,我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2024年一季度继续保持5.3%的较高增速,开局良好,近期PMI、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和社会预期还在改善。这些因素都将支撑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产生了影响。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收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投资者无风险资产需求也在上升,债券市场投资的需求相应增多。截至3月末,开放式公募债券基金规模5.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3%。特别是,部分机构为增厚债券投资收益拉长投资久期,对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20至30年期债券成交8.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倍,其中,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比重为24.8%,较上年同期上升约10.5个百分点。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4月末,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市场投资者会更为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可能带来的损失。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延伸阅读
5月11日 上午 11:19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③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

人民银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优化支付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加强跨部门协作,加快健全政策体系,建立横向贯通、条块结合、重点推进的立体化工作格局,多措并举优化支付服务,实抓实干打通支付堵点,持续提升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一是完善政策框架,强化协同发力。牵头15个部门起草《意见》,分别会同商务部、文旅部等部门联合发文,细化政策举措,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构建以《意见》为基础、联合发文为补充的“1+N”政策体系,推动商业、文旅、交通等领域优化支付服务工作。部署人民银行分行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协作,结合实际明确具体工作方案,指导北京、广州、深圳、成都、大连等地印发工作实施方案。二是聚焦重点城市、重点机构。结合外籍来华人员聚集地、热门旅游景区、涉外支付情况等,综合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17个重点城市和21家重点机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重点任务分解表,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分别在北京、上海等多个重点城市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督促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协同合作,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三是紧盯重点任务,打通支付堵点。移动支付方面,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业务流程,丰富产品功能,提升交易限额,便利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银行卡受理方面,加快推进机场、酒店、景区等重点场所、重点商户受理境外银行卡改造,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外币兑换方面,综合运用银行网点、外币兑换设施、ATM等渠道提供现钞兑换服务,优化外币兑换服务供给,丰富外币兑换币种供应。现金使用方面,组织商业银行发放包含1元、5元、10元等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保障现金供应,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账户服务方面,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进一步优化开户服务流程,合理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完善多语言服务、咨询投诉等开户配套服务,不断提升账户服务水平。四是强化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多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更好便利外籍来华人员了解相关政策。开设“优化支付服务”专栏,持续宣传推广各地、各机构经验做法及成效。发布中、英多语种及各地区支付指南,通过境外平台推广,阅读量超1400万。利用短视频和图解等形式,持续、广泛报道优化支付服务举措成效和典型案例。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总台央视、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等媒体相关报道阅读量超1500万。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移动支付便利性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24年一季度,入境人员移动支付交易3900多万笔、金额56亿元,同比增长近11倍。其中,3月笔数、金额较2月环比分别增长64%、67%。二是银行卡受理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3月末,重点城市重点商户境外银行卡受理覆盖率较2月末提高20个百分点。三是现金使用环境明显优化。工、农、中、建、交等重点银行全国范围ATM均支持使用境外银行卡取现,超6万家银行网点、近2300个外币兑换设施支持外币兑换,累计发放人民币现金“零钱包”262万个。四是账户服务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3月末,累计为境外来华人员(含港澳台居民)开立银行账户2279万户,较年初增加81万户。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既定方案和目标,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协作,充分发挥立体化工作格局的作用,聚焦重点城市、重点机构、重点任务,持续优化支付服务,进一步提升支付便利性。延伸阅读
5月11日 上午 11:17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②从存贷款结构分布看资金流向

疫情以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存款明显增加,目前我国贷款余额近250万亿元、存款余额近300万亿元,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钱去哪,钱在哪”的问题。货币有不同层次的统计。“钱去哪,钱在哪”首先涉及到“什么是钱”。所谓的“钱”,实际上也就是货币。根据我国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目前我国的货币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即我们常说的“现金”,最活跃,流动性也最高;M1,是M0加上流动性稍弱一点的单位活期存款;M2,是M1加上流动性更弱一些的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通过银行负债端的存款统计可以体现出“钱在哪”。由于M2可以通过贷款等渠道派生,也可以通过银行资产端分析“钱去哪”。从“钱去哪”角度看,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和实体经济的供给端。分析钱去哪了,先要看贷款的流向。分部门看,3月末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住户贷款分别达163万亿元、81万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66%、33%,企业仍是贷款的大头。也就是说,贷款投放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居民购房和消费。分期限和行业看,目前我国中长期贷款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全部贷款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从“钱在哪”角度看,存款主要在居民部门。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中,银行如果还在扩张资产、贷款仍在增加,钱不会从实体经济中减少,也不会消失,只是随着企业投资生产、居民消费、财政收支,存款在企业、居民、政府等部门间会有转移。2024年3月末,在约296万亿元的存款总盘子中,居民、企业、政府各占49%、27%、14%,分别较疫情前的2019年上升7.1个、下降4.2个、下降3.3个百分点。贷款主要投向了企业,通过各类支出会体现为居民存款,但由于居民消费有待恢复、总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门,没有进一步通过居民部门支出转化为企业存款。同时,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2017年的“六四开”升至目前的“七三开”。此外,表内存款和表外资管产品等各类资产的回报率会出现相对变化,影响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居民会相应调整资产配置,这也是影响居民存款占比的重要因素。当前货币存量已经不少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都会带来资金需求的上升,规模庞大的存贷款,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人民银行着力调节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但对于“钱去哪,钱在哪”等存贷款的结构问题,实体经济主体的影响也很大。贷款投向主要取决于不同类借款人对银行信贷的需求,存款在各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更多受实体经济供需是否平衡、循环是否顺畅影响。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经济更为轻型化,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同时,随着有效需求恢复、社会预期改善,资金周转效率提升,资金沉淀的现象也在缓解。庞大的货币总量增长可能放缓,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减少,反而是金融支持质效提升的体现。还要看到,直接融资正在加快发展,未来随着柜台债和企业债等债券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些投融资活动并未通过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来实现,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也会下降。实际上,这类直接融资不断发展,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间接融资的作用会相应下降。从国际上看,直接融资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不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盘活存量金融资源,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支持发挥政策合力,有效调动经营主体的资金运用,更好实现居民敢消费、企业愿投资、政府能兜底,推动实体经济畅通循环。延伸阅读
5月11日 上午 11:14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①信贷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我国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分区域看,各地区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也无必然联系,比如2023年某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为11.4%,GDP平均增速为5%,而另一地区贷款平均增速仅3.3%,但GDP平均增速也有4.8%。一些省份贷款增长较快,但未有效带动经济增长;还有一些省份以较低的信贷增长支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资金使用效率实际是提升的。目前,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过去靠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另一方面,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换挡”,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也足够支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二是当信贷存量规模比较大时,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过去我国贷款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与当时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为经济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尤其是为应对新冠疫情,着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并将持续发挥作用。当前,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对该变化还有个认识、适应的过程,仍有“规模情结”现象。当贷款投放超过实体经济真实有效的融资需求时,不仅会使得低效企业长期占用信贷资源、难以出清和优胜劣汰,低价恶性竞争拖累经营高效企业,也容易造成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将低成本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带来企业资金空转套利问题。三是直接融资的良性替代效应。信贷只是社会融资渠道之一,不能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尚未经历完整成熟的生命周期,迫切需要的是与其高风险、高收益、专业性强、知识和信息迭代快等特点相匹配的资金,主要是股权资金等直接融资。随着直接融资发展,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更加适配,同样会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趋弱。下一步,要正确认识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变化,保持合理的融资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宗旨出发,信贷投放归根结底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适配。要科学认识信贷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随着信贷结构有增有减,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可能会使得信贷总量增速放缓,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延伸阅读
5月11日 上午 11:12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779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995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1月22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0%,均与前次持平。1月24日,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合作,将“债券通”项下的人民币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1月25日,人民银行决定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45%、1.65%和1.75%,再贴现利率为1.75%。2月5日,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2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月18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499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500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2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分别与前次持平和下降0.25个百分点。2月29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柜台债券业务品种、交易方式和投资者开户等方面的要求,便利居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投资,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升债券市场运行效率。3月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4810亿元,人民银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操作金额为3870亿元,利率为2.5%,与前次持平。3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均与前次持平。3月29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
5月10日 下午 8:20
其他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内容摘要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转正,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二是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2月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5个百分点。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有序推进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融资总量稳定增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7%和8.3%,一季度新增贷款9.5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6.5%,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长10.7%,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融资成本稳中有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较上年同期低0.22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波动,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2.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要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支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市场形成单边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查看报告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5月10日 下午 8:19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附答记者问)

为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金融秩序,预防和遏制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活动,根据反洗钱和企业登记管理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4月30日 下午 6:22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支撑——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中国人民银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为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指明了方向。一、全面理解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深厚思想基础和重要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道德基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必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金融发展赋能,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诺千金”“兼善天下”“利济苍生”等丰富的思想道德精髓,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守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和魂。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和丰厚滋养。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是金融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必然要求;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金融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要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人无信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重信践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金融行业以信用为基础,没有诚信寸步难行,必须坚持契约精神,恪守市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坚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发扬“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传统,坚持不做假账,做到讲原则、守规矩。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欠债还钱,珍惜声誉,不当老赖,对严重失信者终身禁业。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守信受益
4月26日 下午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