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血液透析过程中的血管标测“应纳入常规临床规范”
本文字数约1130字,阅读时间大概4分钟。
在今年的血管外科学会(SVS)血管年会(VAM 2022年6月15日-18日,美国波士顿)上,Yana Etkin(Zucker School of Medicine at Hofstra/north well,Lake Success,USA)总结到“术中超声静脉标测是评估血管是否适合自体动静脉瘘(AVF)成形术的有用工具”。
据介绍,该技术可能会增加远端瘘管形成率,降低移植物置换率,因此“应纳入常规临床规范”。
Etkin和他的同事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即如何最好地评估血管是否适合AVF。尽管缺乏AVF预后证据,但使用血管成像设备进行术前超声血管标测很常见。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术中血管标测的实用性,术中血管标测由外科医生在通道创建期间进行。
Etkin告诉VAM的参会者,研究团队在2019年-2021年期间进行了一个239例关于AVF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仅纳入了记录术中和术前静脉测量值的患者,由外科医生和经过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测量操作。
Etkin指出,瘘管形成的部位选择基于由远及近和浅静脉第一入路原则;这意味着团队优先考虑头静脉内瘘,其次是头臂静脉瘘,最后是肱动脉瘘。术中选择标测时直径≥2mm的静脉用于造瘘管。
研究者将用于瘘管形成的静脉术中测量值与同一解剖位置的静脉术前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对术前标测值进行了分析,病腿断了如果不进行术中标测,将会创建哪些血液透析通路。
结果显示,在所有解剖部位(包括前臂头静脉、上臂头静脉和基底静脉)中,术中静脉测量直径的平均值比术前静脉测量值长约1mm(3.6mm vs 2.5mm)。该团队还发现,麻醉类型对术中测量结果没有显著影响,接受椎管内神经阻滞患者的平均术中静脉直径约为3.6mm,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中为3.4mm。
Etkin报告说:“经过比较,71%的患者入口相同,10%的患者需要利用浅静脉创建更近端的瘘管,13%的患者需要利用深静脉创建瘘管,6%的患者需要使用植入物。在根据术中标测值来创建不同入路的70名的患者组成的分组中,瘘管成熟率相似,为84%,而队列中的其他患者的瘘管成熟率为88%。
Etkin指出,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她重申,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仅纳入了少数患者。
在Etkin演讲后的讨论中,一名听讲者表示“惊讶”于麻醉类型对AVF几乎没有影响。并提问说“与麻醉类型相反,镇静是否可能导致血管扩张?” Etkin 表示“这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镇静剂可能会是影响因素之一。”然而,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她强调团队需要从更多患者处收集数据,以便进行此类分析。
另一名VAM代表询问,如果术前静脉标测在透析后进行,是否相关性更好,并强调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进行标测时可能脱水。Etkin回答道:“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我们通常在透析后第二天进行手术,但术前标测可能是在透析当天,即患者脱水时进行的。在标测过程中很难判断血运状态。”
VAM听者们普遍同意Etkin的结论,一位代表将这项研究比作一份共识声明。这促使Etkin发出疑问“为什么指南尚未认可术中标测为护理标准”,且说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将这些数据公开,看看是否有可能将术中标测的建议纳入国家指南”。
组稿:王巧玲
推
荐
阅
读
【新闻速递】为预防TAVI术后冠状动脉阻塞提供了希望的研究设备——ShortCut经导管瓣叶分裂装置
【新闻速递】分析显示,血管较细的患者所用支撑支架越薄,预后效果“可能更好”
微信公众号改版后,不再按发送时间推送,而是无序推送,可以将【血管创新论坛】标注公众号星标,及时接收血管领域最前沿动向。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