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杯咖啡的无限可能

甬文轩 浙江文化产业 2024-03-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打开一个城市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捕获城市中的细节,咖啡馆就是由每个城市精心设计的“小细节”。

有人喜欢咖啡,当它是高效工作的“续命良药”;有人喜欢咖啡,那是享受生活的写意感;有人喜欢咖啡,只因那是最时兴的社交利器。

不论爱与不爱,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各种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咖啡馆都在以“后浪推前浪”的趋势不断涌现。这颗神奇的咖啡豆,经历百年沉淀,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咖啡馆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场所,还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模型,一种哲学理念。

越来越多的人端起了咖啡,咖啡文化遍及生活的角角落落。我们在喝咖啡的时候,又喝出了什么味?

宁波 CAI COFFEE

清朝末期,咖啡就随着经商的洋人传入中国。到了上世纪20年代,咖啡馆在大城市逐步有了影响力,成为一种时兴的方式。

据《广东通志》记载:“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在清末诗词中,也已经有了咖啡的身影。毛元征《新艳》所提的,“饮欢加非茶,忘却调牛乳。牛乳如欢甜,加非似侬苦。”近代著名诗人潘飞声在《临江仙》写道:“也许胡床同靠坐,低教蛮语些些。起来亲酌架菲茶。却防憨婢笑,呼去看唐花。”这其中提的“黑酒”“加非”“架菲”,指的就是咖啡。

国内早期咖啡馆大都由外国人经营,吸引了很多社会精英和文艺界人士。人们热衷在咖啡馆交流思想、辩论时政。

有人说,咖啡馆与文学密不可分。早在17世纪,咖啡馆就是欧洲文人的聚集地。正如茨威格写的《巴尔扎克传》一书所述,巴尔扎克一生嗜咖啡如命,尤其当他处于写作状态时。

在书中,巴尔扎克如此形容咖啡的味道:“咖啡滑下去到了胃里,它就把一切推入运转。思潮犹如大军中各路纵队勇往直前。回忆汹涌而来,大旗高擎,将队伍带进战场。”

而在上世纪20年末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会议就是在上海一个名叫“公咖”的咖啡馆里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鲁迅也参加了。他与作家丁玲、夏衍一样,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

关于对咖啡的热爱,鲁迅曾在《革命咖啡店》中这么写道:“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

据说当时的文学青年要见鲁迅先生,都会被带到咖啡馆里,在那里不知碰撞出了多少文学思想的火花。

上海 公啡咖啡馆

细细数来,大文豪与咖啡馆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歌德、安徒生等文豪打卡过罗马古希腊咖啡馆。伏尔泰、卢梭和狄更斯,都是巴黎LE PROCOPE咖啡馆的常客,甚至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自己的思想巨著。圣彼得堡文学咖啡馆是文化名人聚会的“俱乐部”,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文学大师最喜欢光顾的地方。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是J.K.罗琳在咖啡馆里创作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咖啡馆就是一个寻求灵感、生产创意的空间。当人们坐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咖啡馆里,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那个黄金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有人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只需要一杯咖啡。

著名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麦克威廉斯曾提出一个理论——“馥芮白经济”。根据他的观察,英国最具创新力地区的年轻人经常喝着伦敦东区咖啡馆中流行的馥芮白咖啡。在他看来,“不同背景的人群混合起来,带来了创造力的爆发,‘馥芮白经济’对英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

咖啡融入人们生活后,“馥芮白经济”也随处可见。无论是在文创产业园区,还是在楼宇大厦,又或者是高校校园,商务人士、潮人、大学生,手捧一杯咖啡,创意的火花四溅、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项目诞生……咖啡馆作为交互、融合的社交空间,连接了不同的人群,咖啡的social属性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学者说,茶和咖啡的演变是人类文明史上全球文化交流的缩影,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交流中吸收了多样化的文化特征。数据表明,我国已有16.6万家咖啡相关企业,中国的咖啡消费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咖啡是多变的、好玩的、跨界的,已经与潮流时尚、文化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

从产品创新来看,万物都可咖啡+。武汉有人组合了油饼包烧麦咖啡套餐,郑州有人用胡辣汤中的胡椒口感制作的“黑胡椒拿铁”成为门店流量担当,泉州有人用油条+冰淇淋+咖啡液组合成了“油条阿芙佳朵”成功出圈,成都有人把青花椒元素融入咖啡,杭州有人选择西湖龙井+美式,北京还有人发明了豆汁儿+咖啡组合的“豆汁儿Dirty”,可谓“一店一格、各店各味”……借着中国元素、本地元素的融入,咖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能见度更高了、存在感更强了。

北京 四分之一咖啡

从消费场景来看,咖啡能与不同的场景跨界相容。咖啡+书店、咖啡+博物馆、咖啡+民宿、咖啡+服装店、咖啡+美术馆,咖啡的复合功能随处可见,咖啡也正成为文创产业的引流入口。那些独一无二、有创意的、适合拍照打卡发圈的咖啡馆,也引爆了年轻的流量。

青年作家库索在《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一书中如此描述:“所谓咖啡的魅力,也并不只是‘美味’这一评判标准,它可以成为各种风味、各种场所、各种功能。”

小小一杯咖啡,成为人与人、文化和产业的链接,传递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与风尚。

一个城市的烟火气,看看大街小巷的咖啡馆就知道。

小到身边的社区迷你咖啡馆、阅览室、地铁站,大到热门商圈、文创集市、历史街区,咖啡馆已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一些学者更是以“咖啡经济活跃度”来评判一座城市的产业兴旺程度和活力程度。

有人说,开咖啡馆不赚钱,或者很难赚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咖啡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更成为一种文化生活形态。

我们欣喜地看到,咖啡所迸发的创意经济,也让文化生活有了无限可能。

深谙流量密码的故宫角楼咖啡,不断对传统文化生活创新演绎。光绪皇帝就酷爱喝咖啡,有史料记载,“性芳温,健脾行气,分消积食,德宗因疾,在宫中多嗜此茶”。当光绪帝的同款黑酒咖啡在角楼咖啡一经“上新”,便成为爆款单品。可见,若一个咖啡馆,成为连接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纽带,自然有了新的生命力。

拿铁咖啡

当咖啡馆与老牌书店碰撞,换个赛道也拥有了新精彩。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前推出了自营咖啡店“朝花夕拾”。一时间,文艺青年纷至沓来。文学与咖啡发生的“化学反应”,也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寻找到了阅读之外的文学生活”。

一杯咖啡,也可以融入乡村文旅。2022年的夏天,宁波千年古村走马塘村被一杯荷塘咖啡“唤醒”了。咖啡店主理人吴东日租了村民的房子,便开始了限定118天的营业。开业后,城市的年轻人纷纷涌向这个有荷花又有咖啡的村子。很快,村民们的房子都被租完了,印染坊、旗袍馆、民宿、酒吧……陆续开门营业。咖啡与文旅的结合,成就了另外一番光景。

走马塘村

从创新体验、社交需求,到现在的个性化叠加,都折射出了咖啡消费的多元化。无论你是精致“搬砖人”、优雅生活家、还是潮流文艺咖,都可从中品出不同的滋味。

咖啡味,浸入了城市肌理,涵养着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赋能着每一座城市的人文关照。它汇聚了人群、建立了情感、链接了文化,集聚了灵感与创意,更散发着温情和气韵。

一杯咖啡的无限可能,让生活也无限精彩。


执笔:厉晓杭、于玲玲


声明:若转载稿件请注明来源。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文促会


 热文榜 

千年古镇也赶时髦

横店影视城“横”在哪里

宋朝广告也疯狂


浙江文促会

投稿邮箱|zjwhcycjh@126.com


有价值?就点击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