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逸仙进阶讲堂 亚洲史导论 |【4】韩东育:东亚构造论
2022年11月16日晚,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逸仙进阶讲堂系列课程之一“亚洲史导论”第四讲顺利举行,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主讲“东亚构造论”。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教授主持课程。
课程伊始,韩东育教授先以当下学界有关中日、乃至东亚国际关系的几个热门讨论话题切入,引发同学们对东亚国际政治体系的思考。韩东育教授认为,当今各国政治外交关系仍然时冷时热,而历史学的学科素养告诉我们,无论是何种冲突或福祉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这些根源、基因究竟在哪里?韩东育教授希望在本次讲座中,从历史上爬梳中日关系,辅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关系,勾勒结构体系,从而反思当下,能对当今国际关系产生更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韩东育教授线上授课中
东亚切割和东亚一体
首先,韩东育教授以日本在东亚舞台上演出的“首场剧目”——1871—1874年日本对牡丹社事件的处理态度为例,说明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链,是日本为了切割在宗藩体系下的藩属国与中国的关系,恶用国际法条约体系,从而重新构造东亚范围内国际关系的计划实施。韩东育教授围绕此论点列举了很多相关事例,敏锐而又层层深入地剖析出近现代以来日本是如何利用国际法条文,同时运用“朝贡法”将琉球等地册封,逐渐将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解构,转向“日本与他国”的新方向。
韩东育教授讲到,探讨东亚结构问题,也要注意到与此同时不断推进的东亚一体化进程。不论是清末受樽井藤吉影响下康、梁主张的“合邦论”,还是小寺谦吉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等,均是近现代“联亚拒欧”动向的体现。
从千年回溯到百年争点
在这一部分,韩东育教授重点探讨了封贡体系的问题和金字塔体系的影响,这也是当下东亚史学界重点研讨的话题。韩教授从中日古代时期的一些称谓(如倭、扶桑等)切入,从语言学、文化史的角度指出当时中日即有的封贡关系。这种体系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落差形成的,而中心国家给周边国家带来文明的同时,也使各国关系走向了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
韩东育教授提到,很多学者认为当时各国普遍对这种“中心与边缘”的结构,既憧憬又抗衡。这也是地缘政治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以日本为例,从元世祖征服日本失败时,日本便逐渐有成为华夷体系中的“华”的憧憬。从《神皇正统记》的发行,到拒绝册封的丰臣秀吉时期,再到追求对等化的德川幕府时期,无一不是日本期望将封贡体系,从“请封”向“自封”,从中国为中心的“半虚半实”,向以日本为中心的实体化推进行动的呈现。
《神皇正统记》书影
对中日本质关系的结构性分析
韩东育教授特别强调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一脉相承的宽容与哲学理念,不应将其曲解为前近代“帝国式的膨胀”,而忽略了其内在心性中的包容与大同。另外,中国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也有地缘之别——如周边、亚周边等不同程度的接受。这使得自古以来,日本对中华文化既不能完全被其同化、归纳,又不能拒而远之,从而形成了一种“滴水型文化”。
接着,韩教授又引入神岛二郎“两个极端一个轴”的单身者本位理念,对日本政治、经济走向进行论述。韩东育教授还提及竹内好的“转向和转意”理念,分析近现代以来中日转型、进步路径之不同。
总之,韩东育教授认为了解中日关系在历史上的结构性问题,对当今中日关系的思考、未来走向,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韩东育教授深切希望今后之学子在进一步探讨中日关系时,能带着前近代的思路,综合运用各种史料,看清本质,深入思考。
课程末尾,滨下武志教授对本次课程做出点评。他指出,韩教授以结构、体系为切入口回顾中日关系乃至东亚各国关系的角度十分新颖,逻辑亦很深刻。如对神岛二郎相关理论的认识、讨论、运用,对了解当下日本外交及东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随后,韩教授与线上的诸位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一一解答相关疑问。
海报:林晓言
整理:池佳盈
初审:李芷莹
审核:区瑞珍
审核发布:谢 湜
逸仙进阶讲堂 · 亚洲史导论
课程介绍
■ 选课预告·逸仙进阶讲堂 | 滨下武志:亚洲史导论
系列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