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寻找LP个例枚举
众所周知,股权投资基金的募投管退里面,募资是最难的,只要能够募资到位,好的项目标的还是能够甄选出来的。
在我们国内,思想传统的老一辈企业家比比皆是,特别是持有半垄断牌照的和“家里有矿”的企业家,赚钱稳定,不用为现金流发愁,“一亩三分地”上自己说了算,也没想过上市,或者说企业除了收入利润符合标准之外,规范性上也不适合上市,过了几十年旱涝保收好吃好喝的生活,就不会去特意关注股权投资是怎么回事。
这类企业家已经处在传统民营企业的成功阶层,对国家机构、国有金融平台还是比较信任。不过也仅仅是信任而已,并不代表会把钱交给国有投资机构来帮助自己管理,他们更信奉的是自己的能力来管理自己的钱。国有平台能够展现给他的是背后天然的优势资源,并不代表处于平台的某个人能够给他带来多大的价值,国有投资机构的谨慎投资态度也很难给予这类企业家想要的回报率。换位思考来看,基金管理人本身都没有企业家有钱,又怎么可能得到信任来管理有钱人的钱呢?这本身就是个悖论。基金管理能够赚到比企业家更多的钱,需要企业家掏出钱来帮他证明,这就是这类企业家考虑的风险所在。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国有投资平台上帮助了企业家或者企业家的朋友,在某一个产品发行的时候找大哥来撑一把,但是这种情况在人性角度而言是不太合常理的。在之前全民PE的阶段,5000万元就能做成一支支专项基金,租一间小办公室,养两三个人,成立一家投资公司。人情债难还,未必要还到曾经工作的国有单位,很有可能就被操作到自己背后的小基金去了。
举一个国有投资机构人员转型成功的例子,某国有投资机构资金量充沛,还能够投贷联动,从股权债权给与企业最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度过了很多过难关。因为国有性质的原因,吃喝可以,这名从业人员严于律己,不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过私心也是有的,从业人员希望企业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如果自己从国有投资机构辞职,能够从资金和资源上支持自己做一只10亿元规模的基金。又过了几年,因为原有投资机构人事变动,该从业人员被排挤除了单位,企业家也是感恩且信守承诺之人,对该从业人员的能力和人脉也都很认可,于是组织了身边几个上市公司大佬,投了10亿元作为该从业人员新基金的LP,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还有一个国有投资机构的领导,在十几年里帮助很多民营企业家赚到了钱,但是由于国有体制要求严格,权、责、利各方面都没能匹配,一气之下领导一呼百应,带领一批手下辞职下海。经过几个月的游说,因为十数年感情的维系,更重要的是领导确实有帮助企业家钱生钱的本事,很快在这些“老”LP们的帮助下,领导完成了从国有体制到市场化民营投资机构的华丽转身。
民间资本如果不能够一次性出资到位,如果经营上遭遇到疫情、中美贸易战、行业政策变化等风险,是很难在日常经营和长期投资中找到平衡点的,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是收缩长期投资阵线,保住主营业务立身之本,以图东山再起。这样就会让相关基金的募集和资金到位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