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螺旋解体(中):调控崩析!主体下沉!楼市正在遭遇俯射

葫芦娃 大碗楼市 2021-04-24

昨天的更文中,我们讲到大碗会开辟一个新的专题研究:螺旋解体。

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将带着大家一起推演未来的楼市政策演进。

在第1篇《螺旋解体:地权上交!信贷上交!地方政府正在丧失楼市掌控权》,我们告诉大家——

  • 楼市的旧秩序,正在瓦解;

  • 曾经楼市的两个主导者“地方和银行”,正在丧失地权和信贷权;

  • “上下博弈”的二元螺旋结构,正在解体为“上传下效”的一元制结构;

  • 螺旋解体的过程中,地价泡沫和信贷泡沫正在被挤破;

  • 泡沫出清后的楼市,留下的恰恰是最有价值的真实居住需求。


今天到场的新朋友,请先出门左转,一定、一定、一定要先把昨天的文章看完! 

只有把昨天的文章看完,才更容易明白今天我们讲的内容。

今天,是第2篇——

地方城市丧失楼市掌控权后,楼市政策将会如何调整?房价将怎么变化?

今天的内容,很干。

甚至,干的有点枯燥,但是非常、非常、非常关键!

这将直接决定了后期的楼市该怎么玩,后期的房产该怎么买。

诸位,一定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地权上交和信贷权上交后,房价中枢就从地方转移到了高层。

在上一篇的内容中,我们讲到过一个问题:

  • 为什么房价总是控不住?

  • 为什么房价总是一调控就横盘,一放松就猛涨?


原因很简单——

因为,房价中枢不在最想控制房价的高层手中。

什么叫楼市的房价中枢?

土地和信贷!

控制了土地,就控制了房价的供需基础和成本基础。

控制了信贷,就控制了房价的货币基础。

但是,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信贷权在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地权在各个地方城市。

你调控,我捂地不出,等着拍地王。

你调控,我不收信贷,涉房贷款加着经营贷嗷嗷叫往楼市里灌。

一个捂地惜售,一个地价上涨,一个信贷宽松,足以摧毁所有的调控成果。

2020年底,高层出台“涉房贷款集中管理制度”,房贷额度由高层说了算。2021年初,高层出台“住宅用地集中管理制度”,土地供应由高层说了算。

高层收回了地权,也收回了信贷权。

收回了地权,就相当于高层收回了房价的供需基础和成本基础。收回了信贷权,就相当于高层收回了房价的货币基础。

楼市的房价中枢就彻底从“地方和银行”,转移到了高层。

房价中枢转移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当地方以地价托房价的自主定价泡沫,消弭了;当银行以信贷推房价的自主放贷泡沫,也被消弭了……

楼市的价值,彻底回归至真实的居住价值。

居住价值这玩意儿,不像泡沫那么不可控,吹起来很快,破起来更快。居住价值,是伴随着一个城市的产业、配套和人口成长而成长。

当房价中枢回归了高层,撇去了泡沫,回归居住价值,伴随产业、配套和人口的成长而成长,楼市会如何走?

就是下面这张图——


 
高层牢牢把控的房价中枢,

将彻底甩开过去“一控就横盘,一放就猛涨”的跌宕波浪曲线,

回归到“立足产业、配套和人口三大基本面”的平滑上扬曲线。



在这里,我想说句实话:

过去几年,所谓的因城施策就是一句空话。

或者说——

“因城施策”,就是“房住不炒”的一个后门BUG

因为地权在地方,信贷权在银行,只要信贷一直宽松,地价一直嗷嗷叫上涨,地方城市一个“因城施策、抢人大战”,就能让房价立即冲上天。

作为一个普通人——

如果看到钱在嗷嗷叫往楼市里跑,地价在嗷嗷叫往上涨,你心里慌不慌?

肯定慌,慌的一批!

嘴里喊的是“房住不炒”,心里想的是“MMP,我特么怎么没房票”。

此时此刻,突然某个城市因城施策了,抢人大战了。

没有房票的你,突然成了人才,有了房票……

你会怎么干?

还特么怎么干,直接冲进去干啊!

比如,2020年的广州人民。

眼睁睁看着,落户嗷嗷宽松、房票嗷嗷宽松、房价嗷嗷上涨的深圳,恨的想跳起来骂娘。

嘴里骂的是,mmp的垃圾渔村。

心里想的是,广州啥时候放松调控。

紧跟着一波“人才引进”,广州人民也得了个“大福报”,房价涨了,群众喜笑颜开了。

一张口,就是城市轮动。一张口,就是老楼市大V。

但是,但是,但是——

当房价中枢收回高层之后,因城施策这个后门BUG就失效了。

现在地权被收回去了,地价不能嗷嗷叫上涨了;信贷权也被收回去了,货币不能嗷嗷叫往楼市里灌了,房价中枢稳定了。

你敢涨,我就敢压着地价,嗷嗷放地。

一个不高兴,直接给你干成“供应过剩”。

你敢涨,我就压着信贷额度,不仅涨息,还不给放款。

一个不高兴,直接给你干成“暂停二手房按揭”。

只要高层手握房价中枢,地价控制着,供应控制着,信贷控制着;

地方城市再多的因城施策,也没个luan用。

后门BUG,关闭了。



新的问题,出现了!

高层收回地权和信贷权之后,相当于只管控了“房价中枢”。

但是,房价分化和房价波动该怎么控制?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都是分化的。

有的版块,涨成了一锅粥;有的版块,跌成了一只狗。

下跌的狗,喝了上涨的粥。

于是,这个城市的房价就看起来平稳了。

就比如,过去的广州。

黄埔和天河,涨了30%以上;番禺,却几乎不动;荔湾和增城,还在阴跌;清远,拖着个大屁股,充当广州房价的稳定剂。

一看数据,不错不错,也才涨了不到10%。

就比如,过去的合肥。

滨湖、高新、学区房,都特么抢房打架了;新站和瑶海的大街上,还跑着一路的拓客中介。

一看数据,急个屁,也没怎么涨嘛。

面对这种极端的分化,你能说它们的楼市很平稳,市场很健康,没有情绪泡沫?

怎么办?

面对这种极端分化的城市,该怎么办?

这一次,高层祭出了一个试点城市,给出了具体的方案!

这个倒霉催的试点城市,就是广州。

4月份,高层巡视广州。

4月初,广州出台了调控政策加码。

这一次的广州调控加码,重点不在所谓的人才限购。真正的重点,在这样一句话——

严格实施分区精准调控,要求各区从严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指导。

提出这句话之后,广州又两次被高层约谈。

约谈回来后,广州做了一个重要的动作——

约谈海珠、天河、黄埔、番禺、南沙、增城等六个区政府负责人;要求各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重点来了,重点来了,重点来了!

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

楼市调控的主体责任下沉了,从市级下沉到区级。

大家可以去翻翻各个城市出台的楼市调控细则,包括高层约谈城市的细则,讲到楼市的主体责任,几乎都是一句话:

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但是,这一次不同了。

这次要落实楼市调控主体责任的,不是城市,而是区,而是版块。

黄埔不是涨的猛么?

来,先干你!

天河不是要翻倍么?

来,再干你!

增城说,我特么没涨啊,还在跌呢。

没涨没关系,先干一波,打打预防针!

谁让你不限购,谁让你房价低,万一炒家进来了呢。

除了广州之外,这次合肥的调控加码,也呈现出明显“主体下沉,分区调控”的特征——

  • 不仅精准到滨湖、政务和高新的区级限购;

  • 甚至,精准到各热点学区学片的限购范围。


高层管控楼市的招,除了主体责任下沉,还有一个——

巡视组。

现在的住建部,堪称高层最繁忙的部委。开年之后,一路巡视,一路约谈。

2月份,巡视北京;3月份,巡视杭州、无锡、成都和西安;4月份,巡视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

巡视的目的是什么?

说白了,还是不放心。

以前站在云端看楼市,数据报上来都是平稳。但是,平稳的数据之下,有的版块涨上了天,有的版块跌成了狗。

看起来是平稳运行,实际上是一点没少炒。

一轮剃头式的巡视,直接找到“哪个小坏批在抖机灵”。

精准的调控,直击灵魂;政策的重锤,直达分区。

大家可以去看看,但凡巡视组到的地方,不仅升级了调控,而且大都是分区、分版块的精准调控。

控房价的主体责任,跳过城市,直接落在分区。

一个调控主体下沉,再加上一个剃头式巡视督导——

消弭了城市内部的房价分化;消弭了“一个涨成粥,一个跌成狗”的表面平稳。

以前的调控主体,是各个城市。

现在的调控主体,是各个区,甚至是各个板块、学区。

调控主体,彻底下沉。

不仅下沉,还是在巡视组的督导下精准下沉。



调控主体下沉之后,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不仅房价中枢收归了高层,连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和分化也收归了高层。

前面我们讲过,当地权和信贷权收归高层之后——

房价中枢就从波浪暴涨的曲线,回归了平稳上扬的曲线。

当城市内部的房价波动和分化也收归高层——

房价中枢不仅是平稳上扬的曲线,甚至连内部的波动也围绕房价中枢平稳上扬。

楼市的走势,就彻底变成了如下所示:
 


房价中枢,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城市内部的分化与波动,在调控主体下沉和巡视督导下,围绕房价中枢,平滑起伏。

周期,被烫平了!

对,周期被烫平了。

周期被烫平,对于投机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投机,投机,普通人投机楼市玩的是什么?

玩儿的就是——低吸高抛,快进快出的暴击刺激感。

赢了会所嫩模,输了撅腚干活。

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低吸高抛?

震荡,大幅度的震荡!

只有大幅度的震荡,才能出现大幅度的抄底和大幅度的高抛。

当房价中枢变得更加平滑,当城市内部的分区房价也变得更加平滑……上下跌宕的大幅度震荡就消失了。

伴随大幅度的震荡消失,低吸高抛还玩个屁。

楼市的低吸高抛投机属性,就如此消弭了。



如果大家真的耐着性子,听我讲到这里,应该会恍然大悟。

楼市的老牌局,遭遇了一场掀桌子。

准确的说,这是一场砸桌子。

以前的楼市政策,看起来是自上而下,实际上是自下而上。

高层定目标,下面去执行。

执行的过程中,各种套路和猫腻——

比如,把核心区抬的高高的,把外围垃圾板块压得低低的,房价看起来稳稳的。

说白了,就是一场围绕高层目标的仰射。

随便打两枪,有个响就行了。

现在的楼市政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上而下。

高层不仅定目标,而且下场玩。

地权和信贷权,都在上面;政策穿透,直接干到区级、板块级的最底层;中间还搞巡视督查。

现如今,这是一场围绕楼市的俯射。

居高临下,全是加特林。哒哒哒,冒蓝火那种。

楼市的牌桌裂了,玩法也要变。

以前的楼市,玩的是什么?

玩的就是,“周期”。

玩的就是低吸高抛的暴击刺激。

为什么会出现周期和低吸高抛的暴击?

因为由地权和信贷权构筑的房价中枢,不在最想控房价的高层手中。

每一次的楼市调控,喊的都是控房价。

加码限购,不让你买;加码限贷,不让你加杠杆。

但是,背地里——

土地,是被地方捂着惜售的,地价,是被地方和房企托着嗷嗷上涨的;信贷,是被机构敞开供应的;钱,是嗷嗷进楼市的……

所以,限购限贷一出来,需求被短期压制,房价的确横盘了。

但是,所有人都看着“地价上涨、货币宽松”,赌着“房价绝壁要涨”,骂着“怎么不让老子买”。

但凡调控放松,房价立即猛涨。

房价中枢,伴随调控进退,呈现出明显的震荡起伏。

震荡起伏中,充满了低吸高抛的投机机会。

干!满杠杆就是干!

如今,楼市的老牌局,被彻底砸了锅。

地权被收回了,信贷权也被收回了。

房价中枢,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分层调控了,巡视督导了,“冒头就打”瞄的更加准了。

城市内部的波动,也在高层的牢牢把控下,平滑上扬。

泡沫被挤出了,周期被烫平了。

这特么还暴击个屁,低吸高抛个锤子。

站在平滑的房价中枢曲线和更加平滑的城市内部曲线上,我想说几句老实话——

第一,楼市正在去投机化。

过去的楼市,是个投机化的玩意儿。

但凡一听低吸高抛,就知道这玩意就是个上蹿下跳的投机品。

但是,伴随周期被烫平,波动被烫平,上扬曲线变得更加平滑。

楼市所有的投机属性,基本被消弭殆尽。

第二,楼市正在定投基金化。

定投基金的属性是什么?

不太高但足够稳定的收益;看长线,不看短期周期。

想暴击,不太可能!

但对于小白来说,长期持有,能安全跑赢绝大多数投资品。

再看看现在的楼市——

短期周期消弭了,震荡波动消弭了,炒地皮消弭了,炒信贷也消弭了;

一二线楼市的价值,只剩下真实的居住价值。

什么叫真实的居住价值?

  • 只要这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足够好,就一定会有足够多且结构足够好的人口流入;

  • 只要这个城市的配套结构足够好,这些流入的人口就一定会留下来;

  • 只要这些人留下来,这个城市的楼市就始终有价值。


上述这些玩意儿,拼的全是长线。

你找到拥有以上长线价值的城市,拿着就好。

绝对适合小白,绝对简单易上手。

第三,学会接受相对平庸的收益。

这句话,是我最想告诉大家的。

如今的楼市,除了极个别的城市和板块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啥暴击的可能。

房价中枢都丢了,城市内部的波动都丢了,周期都烫平了,还暴击个屁。

在平滑的房价中枢曲线和更加平滑的内部波动曲线下,楼市的收益会变得相对平庸。

可能从过去动辄30%的收益,回归到10%-15%。

这种收益之下,你但凡追涨、置换、调仓,都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

中介费、交易税……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就是6-7个点的摩擦成本……

一次交易,就能吞掉你将近一年的涨幅收益。一次交易失误,就能跳到坑里爬不上来。

如果你是个小白——

老老实实找个产业结构好、人口流入大、人口结构年轻、学历结构高、配套链条完整的城市和版块。

买好,拿着,别特么瞎换!

第四,以上建议不包含三四线城市。

如果你是三四线城市的一员,还是要换。至于原因,很多人都讲过,我不多说。

未来——

别人的房价中枢和内部波动是被烫的平滑了;

你的房价中枢,可能是直接被击碎了。

以上,就是“螺旋解体”系列的中篇。

明天,我们将更新下篇。

在下篇,我们将集中讲清楚一个问题——

丧失地权后的地方城市,财政问题该如何解决?

希望大家一定要持续锁定“大碗楼市”!

“在看”、“转发”和“收藏”的三连不停,纯干货的暴击不停!

来来来!先把此文走一波三连,以防找不到我们这群耿直少年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