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论坛:糖尿病足的筛查要点和诊疗策略

王爱红,肇炜博 中国全科医学学术平台 2022-03-22

本文来源

王爱红,肇炜博.积极筛查,全面评估,分级诊治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筛查要点和诊疗策略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21.[Epub ahead of print]

通信作者:王爱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原文请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官网:www.chinagp.net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复发率和医疗费用均较高,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具有病情复杂、一般情况差、感染严重、预后不良等特点,临床诊治中存在筛查评估不到位、治疗不规范的问题。本文强调针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应积极筛查,及早预防;对糖尿病足患者应从全身到患足局部全面评估,多学科分级诊治;同时探索疫情常态化下糖尿病足管理的新模式。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远端皮肤和深层组织(包括肌肉和骨)的破坏,常合并感染和下肢动脉闭塞。DF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复发率和医疗费用均较高,在全球对患者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的疾病中位列第十。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DF最常见的表现,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每分钟就有3例糖尿病患者因足溃疡而截肢或截趾。但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中,DF受到的关注相对有限,尤其在部分基层医院中诊疗技术和理念均比较落后,临床诊治中存在筛查评估不到位、治疗不规范。



积极筛查,预防为先


1.1

高危足筛查的重点

导致DFU的危险因素是高危足筛查的重点内容,其中男性、吸烟史、低收入和低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10年、既往截肢或截趾史、存在肥胖、脂代谢紊乱、肾脏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整体危险因素均可能导致DFU的发生;此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和足部畸形属于导致DFU的局部危险因素,同样是糖尿病患者早期高危足筛查的重点。


高危足的检查包括皮肤视诊、足畸形、神经评估(包括10 g尼龙丝和针刺、振动觉、踝反射)以及下肢动脉情况评估。高危足筛查的基本流程见图1。无论是神经评估还是血管评估均应按照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的规范进行。该筛查路径既保证了高危足筛查的特异性,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适合基层医院的高危足筛查工作的开展。


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需要增加检查频率。自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强调对有感觉丧失、溃疡或截趾的患者每次就诊时都应检查双足,推荐等级由C级调整为B级。虽然目前暂无充足研究证实高频率检查能够阻止DF的发生,但通过增加检查频率可以及早发现DFU,在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方面具有关键作用。2019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在其发布的DFU防治指南中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风险分级、足部检查频率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于无感觉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其IWGDF风险为0级(极低危),建议每年检查1次,以明确其足部溃疡的风险是否增加;对于存在感觉神经病变或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其IWGDF风险为1级(低危),建议检测频率每6~12个月检查1次;对于同时存在感觉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以及存在足部畸形合并感觉神经或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其IWGDF风险为2级(中危),建议检查频率为每3~6个月1次;对于存在感觉神经病变或周围血管病变,且同时存在足溃疡病史、下肢截肢史或晚期肾脏疾病中的任何一项,其IWGDF风险为3级(高危),建议每1~3个月检查1次。

1.2

高危足患者的健康宣教

预防DFU的关键是教育患者及家属并指导其正确实施。无论是IWGDF指南,还是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均明确指出了针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的健康宣教内容,包括避免穿不合适的鞋袜,正确的洗脚方法,专业化处理胼胝及修甲等。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和IWGDF指南均提出,高机械应力及外部物理创伤均可能导致足部溃疡。指导并培养存在DFU风险的患者进行足部自我护理是可行的,对于IWGDF风险1~3级的DFU患者,减少外来物体直接损伤足部皮肤的风险至关重要。在室内和室外活动时均应保护足部,避免赤足或仅穿薄袜或薄底拖鞋行走。同时,存在DFU风险的患者还应每天检查足部皮肤表面是否存在破溃、鞋子内部是否存在可能损伤皮肤的物体(如石子);修剪趾甲时应保持甲缘水平;每次洗脚后应仔细擦干足趾间皮肤;使用保湿乳膏防治皮肤干燥;避免自行去除或使用化学试剂去除胼胝。


此外,IWGDF指南推荐各级医疗机构为DFU患者提供常规化、个体化的足部护理教育。常规化教育是预防DFU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一对一指导、病友集中学习讨论、观看教育视频、发放宣传册以及采用手机APP的远程教育方式为患者提供足部护理指导,改善患者足部护理行为,并提高患者存在足部问题后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健康素养、教育文化背景、性别差异等因素均会影响DFU患者常规化教育的效果。






全面评估,分级诊治



在我国,DFU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大截肢率为2.14%,年死亡率可达14.4%。因此,要充分认识DFU的严重性、病变的复杂性以及临床治疗的困难性,在DFU的诊治过程中树立全面评估、分级诊治的理念。

2.1

糖尿病足的全面评估

对于DFU患者的评估是成功治疗的第1步,评估需要全面且精准。全面评估包括全身状况评估及足部局部评估。DFU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合并症多,多数患者营养状况较差,常存在贫血与低蛋白血糖。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出现足溃疡时,其肾小球滤过率水平与其足溃疡不愈合、大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呈负相关。尤为需要关注的是,心脏疾病在DFU患者1年内死亡的占比超过60%,是导致DFU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超过30%的DFU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研究证实,抑郁状态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的发生风险,且与溃疡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对于DFU患者的全身评估需包括全身营养状况、心脏、肾脏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对足溃疡的局部评估则主要包括患足血供、足溃疡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其中,对溃疡愈合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感染及血供,需要特别进行关注。DFU的精准评估,首先是按照DFU发生的病因和性质对溃疡进行分类,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级和分期,最终根据溃疡分级和分期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评估DFU的感染严重程度常采用IWGDF/IDSA的感染分级系统。IWGDF/ISDA按糖尿病足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对于无全身或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考虑为未感染(PEDIS 1级);若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炎症表现(如出现局部红肿或硬结、红斑延伸大于创面周围0.5 cm、局部触痛或疼痛、局部发热、脓性分泌物),且除外了创伤、骨折、血栓形成、急性神经性骨关节病和痛风等可能导致皮肤炎症反应的其他原因,则考虑为感染;其中,若感染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未累及深层组织,溃疡周围皮肤炎症范围小于或等于2 cm,无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为轻度感染(PEDIS 2级);若感染累及皮肤和皮下深层组织(如肌腱、肌肉、关节和骨),溃疡周围皮肤炎症范围>2 cm,无感染的全身中毒症状,则为中度感染(PEDIS 3级);若患者存在中度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存在2种或2种以上表现(①体温>38 ℃或<36 ℃、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次/min或PaCO2<32 mm 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 10%),则为重度感染(PEDIS 4级)。IWGDF/IDSA分类系统对DFU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具有较强的强预测性,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轻度或重度截肢的风险。‍


彻底的创面清创引流是DFU抗感染有效治疗的基础。定期彻底清除溃疡局部的感染坏死组织可有效促进组织深部脓性分泌物的排出、促使慢性伤口转化为亚急性或急性伤口,从而加速溃疡创面和深部组织的愈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合理的清创频率是创面愈合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对于感染创面的清创时机仍应严格把握,过早或过迟的清创治疗均不利于溃疡创面的恢复:若存在干性坏疽,可在干性坏疽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进行清创;如果创面处存在湿性坏疽,则应及时切开引流减轻创面压力;若DFU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应在恢复下肢血运后再清创,以避免更大范围的组织坏死;而对于存在气性坏疽或脓肿的患足,则应立即给予相应的外科治疗。DFU在系统创面治疗6周内仍然不能愈合的,则应考虑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和血运重建治疗。如果DFU患者的踝部动脉压力<50 mm Hg(1 mm Hg=0.133 kPa),踝肱指数<0.5,足趾压<30 mm Hg或经皮氧分压<25 mm Hg,则必须考虑行紧急外科血运重建治疗。

2.2

分级诊疗下的糖尿病足溃疡的规范诊治

DFU的规范诊治强调分级管理。分级诊疗基于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的职责:一级医疗机构主要着眼于筛查DFU危险因素;二级医疗机构在DFU筛查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干预,如纠正胼胝、嵌甲等足畸形、处置无严重感染和缺血的表浅DFU;三级医疗机构需要包括糖尿病专业的医护人员、血管外科、骨科、创面外科、感染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的足病团队,承担一、二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可处理合并严重感染、缺血、严重畸形的DFU患者,具有快速介入与整体综合治疗的能力。


DFU转诊的指征是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的核心内容,及时转诊至三级医疗机构能够避免有保肢希望的DFU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从而有效降低DFU的截肢率。一旦出现患足皮肤颜色快速改变、患足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加剧、溃疡局部恶化并累及深部骨组织或导致骨髓炎、出现播散性蜂窝织炎或出现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则需要紧急转诊至高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通过多学科综合团队的专业化整体治疗可以提高DFU患者的保肢率。因此,应增加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多学科协作的足病团队的知晓率;社区足病师和三级医疗机构的足病师应建立共同的医疗网络来关注DFU患者,实现居家随访;对于需要门诊随诊的DFU患者,实行每周或两周一次的内分泌科、血管外科和骨科多学科联合门诊;同时建立起从医疗机构到三级医疗机构的快速、有效的临床转诊绿色通道。通过糖尿病足预防为主、规范诊治和分级管理模式,有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疫情常态,模式更新

目前疫情防控呈常态化,使本已复杂的DFU诊治更加具有挑战性,特别是DFU感染本身会增加截肢与死亡风险,这就对此特殊形势下DF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疫情期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所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糖尿病足患者规范化诊治专家建议》,提出了四项原则,分别为:(1)首诊排查,及时上报原则;(2)及时就近诊疗、区域协作、互联网+管理;(3)多学科协作诊治原则;(4)加强患者及医护人员防护原则。其中互联网+模式为远程医学管理糖尿病足带来了可能,在国内外均进行了尝试。该技术可对基层的医务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远程居家诊疗;对于严重干性、湿性坏疽或危及生命的感染的DFU患者,可进行术前的远程评估、交流与治疗方案探讨,使DFU的管理得到无缝对接顺利转诊。


近10余年,国内多学科对于糖尿病足诊治的指南或专家建议频出,这反映了DFU患者的实际需要和临床医务人员的不断实践,积极早期筛查高危足,全面评估DFU,分级多学科诊治DFU,做到“在合适的时机给适合的患者以恰当的治疗”,这样才能降低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复发率,提高保肢率,降低死亡率。


■ 作者简介

王爱红,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委员

全军内分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学术秘书

专业特长:从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尤其是糖尿病足及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发表论文7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承担全军高新技术课题、全军青年培育-拔尖项目及首都特色应用研究课题等。


编辑:赵跃翠

识别二维码

获取原文

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阅读-《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青年编委招募
《中国全科医学》严正声明!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继续入编2020年版北大中文核心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该如何管理和治疗——基于国际指南的建议
专家解析:新型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获益
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及思考:一种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提出
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个体化、精细化健康管理服务:美、澳最新指南证据
降糖更要护心:202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新型疗法的专家共识决策路径》解读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多汗的全科诊疗思路


联系我们

官方电话

010-63052088 83525550;0310-2067118

官方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官方网站

https://www.chinagp.net/Magazin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