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风盛行」是「奢靡腐朽」的代言吗?历史侧写中的多元恋情
纵观历史长卷,可以发现不少性多元者相关的记载。
古时人们对于同性恋情的态度,如同一幅动态的画面:有时约束于传统观念,有时预示着朝代的兴起与败落,有时超脱禁锢,体现出古往今来对自由爱恋的美好追求。
01
观览朝代变迁
对于同性恋情最早的描述出现在春秋时代的《诗经》中。有学者考察《郑风·子衿》诗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句,认为其描写了两名男性之间相互思念的感情。《诗经》中的其它作品,例如《狡童》《扬之水》等,皆与同性恋情有所关联。
在记载西周历史的古书《逸周书》中,一句「美男破老,美女破舌」表达了那时人们对同性恋情的认知:不会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恋情,认为「美男」与「美女」可以处在等同的位置上。人们能自由选择伴侣,且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对同性的爱慕。
战国时代,一些君主的开放态度被记载在古书中。流传至今的爱情典故,如《战国策·魏策》所讲的泣鱼固宠和《韩非子》描述的分桃而食,皆刻画了同性间的恋情。
就数量而言,秦朝与同性恋情相关的作品与周朝相比大幅缩减。同时,由于时间相对短暂,相关记载稀少,很难全面了解当时人们的态度如何。
从汉朝开始,同性之间的爱情在宫廷之中颇为常见。其中,汉哀帝与董贤「断袖而起」的故事,成为同性恋情的经典。
图源 | 《红楼梦》
魏晋时期,同性恋情通常被视为正常现象。动荡的乱世中,人们追求精神「超脱」之美,渴望及时行乐,不愿再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不少男子格外注重自己的样貌与妆容,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也较为开放。
宋朝的「男风兴盛」建立在繁盛的经济及文化基础上。但与魏晋相比,人们的观念受到了更多儒家伦理的约束而有所收敛,有悖于异性婚姻的恋情被视作不正当的存在。
同性恋情在宋代以盈利性男 ji 的形式大量出现,作为一种被传统伦理斥责的对象,在「灰色地带」发荣滋长。即便有很多严格的管理规定,民间以男性为主的 ji 院依然十分盛行,形成了一股特殊的风气。
正如明朝謝肇淛在其《五杂俎》中所写:「男色之兴……(因)宋人道学,此风亦少衰止。」
明朝的「男风」一定程度上因对女性官 ji 的禁止而兴起,是许多富贵人家的娱乐方式之一。宫廷中帝王男宠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民间的同性恋者以「戏子」「男娼」等身份游走于「灰色地带」中,其「恩客」也不乏达官显贵。
晚明作家张岱曾在《自为墓志铭》中提到自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
清朝特有的「私寓」制度削弱了原本严苛的管理条款,有身份的官僚得以蓄养男宠、以个人的名义进一步推崇「男风」。直到清末民初时,这项规定才被正式废除。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交也是戏剧开始盛行的时期。男旦形象的出现主要是因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但同样体现了「男风」的延续,间接表现出人们对性别开放的态度。
在《红楼梦》《金瓶梅》等明清时代的作品中,也有对同性恋者所处环境的描写,如《金瓶梅》中西门庆调戏书童、《红楼梦》中「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等。
图源 | 《霸王别姬》
02
多面的「性传统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性恋情的意涵是复杂、多面的。
纵观古书中的事实记载和诗词中的人情世故,人们难免产生疑问:历史中的同性恋情究竟是真正的爱情,还是特殊环境催生的文化现象?
《诗经》等最早的文献中,有对同性恋情的热情歌颂,便容易让人认为古人对其的态度是开放的。然而,后续的一些历史记载又会让人怀疑同性恋情是生活奢靡腐朽的一种体现。
在魏晋南北朝、明朝及清朝晚期,「男风盛行」的现象有很多记载。但是,「男风」往往并非平等自愿的恋爱,而是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同性恋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很自由」。
主人和书童之间的「情爱」,可能和富贵人家的妻妾成群类似:这仅仅是一小部分人(通常是男人)的特权,而非普适性的自由,甚至可能包含着「性剥削」。
与此同时,道德礼教始终对于文化与思潮有着较大的影响。自战国以来,历朝历代的主流观念契合儒、法、道等思想派系。这些思想作用于制度体系和文化观念的各个角落,也影响着同性恋情之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和处境。
简言之,主流思想派系对同性恋情及性观念,主要有以下几大影响:
其一,被官方推崇并加以改造的儒家思想,格外注重传统婚姻下的男女关系,尤其是尊卑有别的家庭关系。
儒家将家庭的秩序,视为巩固国家的关键。提倡男女对应的婚姻模式,如「夫为阳,妻为阴」「阴者阳之助也,阳者阴之助也」。这样一来,同性之间的恋情就略显尴尬,甚至会被视为异类。
即使是特定时代的「男风盛行」,也并不代表性开放或能保障性权利。在个人欲念受传统观念压迫的情况下,同性恋情大多被视作违背正统,同性恋者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皆遭到挤压。
男 ji 和男宠再受人欢迎,也背负着「兔儿爷」之类的蔑称、污名。其独立人格往往不被认可,遭到「老爷」「恩客」的性侵,也很难拒绝,更无处说理。主流的礼教和朝廷的王法,对其几乎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和救济。
图源 | 《红楼梦》
其二,强调男女有别甚至男尊女卑,历史记载中的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比例也是严重失衡的。
史料中记载的同性恋情,大多是「男性间的故事」。其原因,一方面是女人被物化,被认为「从属」于男人。另一方面,则是女性处处不被重视,其生活很难被当作要事记录,从而流传下来。
其三,也有不少传统观念对于思想的包容开放起着正面作用。
从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墨家的「兼爱」及「非攻」,都有对平和的崇尚。中国历朝历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普遍显得相对包容。基本不予处罚、不闻不问。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同性恋情被视作严重的罪孽,同性恋者甚至会受到火刑或活埋。《圣经·旧约·利未记》中记载:「人若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他们二人行了可憎的事,总要把他们治死,罪要归到他们身上。」
03
越人之歌,跨越千年
历史记载汗牛充栋,其中有许多讲述同性情感的故事。那些人情悲欢历经千百年而不朽,依然能带来很多感悟和思考。
如今,我们所处的环境依然包含着很多传统观念中合理成分的延续,并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我们更多了一些幸运:可以以史为鉴,并且以更开放的视野接纳和表达新思想,通过多种形式倡导性多元群体权益。
《越人歌》中的美好感情,一直流转于人们心中。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为一片更加多元而包容的天空共同努力。
抚今追昔,航程依然漫长。
但是,路就在脚下。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作者:封清扬
编辑:古典、小熊
排版:小熊
封面图来源:《霸王别姬》
ReadMore
「我是我,是中国人,也是跨性别者」:加籍亚裔青少年的出柜经历 | 彩虹心理学
「你有你的女性部族」:妇女节,让我们共同书写情欲与爱恋
不受待见的双性恋:在摇摆中探索,都是性倾向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