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旧照片:民国地主的生活,跟电视上演得不一样

若您喜欢本文,请不吝
关注、转发、点赞

这组照片出自英国人史丹利格雷戈里之手(Stanley O.Gregory)。1920-30年代格雷戈里游览中国多个城市拍下数百张照片,颇有价值。一部分照片仅有年代没有标明地点,却记录下民国二三十年代真实的一幕。(选自网络)

二十年代初,虽然国家纷乱,然而在乡野之间,生活还如往常一样,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每逢初一十五,就是这个村寨赶集的日子,许多乡人都会从各地会聚,在这里交换一些生活物资。那时候民风淳朴,物欲寡淡,只要最简单的一些物品,人们就能生活得很快乐。

大老爷家有许多丫鬟仆妇,有人专门洗衣做饭,有人专门负责耕田种地,有人专门跟着跑腿。大老爷下面有少爷,少奶奶,小爷下面有小少爷,都需要专人伺候。

清晨,妇人们早早就到河边洗菜,洗衣服。那时候的河水十分清澈,便是地主老爷也是直接喝河里的水。

老爷出门自然要坐轿子。一般来说,有个两人轿子就算不错了。四人抬的轿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按照旧规矩,除非是新娘子成婚,否则就只有考中功名才能坐四人抬。何况,养四个轿夫可以很贵的。

除了进城办事,老爷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下乡巡查自家田地。所到之处,佃农都要早早迎接,招待饭菜。若是遇上灾年,老爷一句话免去几分收成,佃农就要高兴大半年了。

江南地方多水,老爷们出行也会选择坐船。许多老爷家中都有自己的专船。

船户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天辛苦撑船也难以吃个饱饭。船户的女儿最好的出处,自然是嫁给地主老爷家做妾。在民国初年,一妻多妾还非常普遍。

为1930年的上海涌泉路,后来改称静安寺路,就是今天的南京西路。最高那栋楼是上海国际饭店,历史悠久。路面干净,行人悠闲自在,路中间的黄包车生意很好。

图为1930年代的一处小庙,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的路上。庙宇小而精致,有两层,二层有一圈栏杆。小庙应当是建在水边,细看图右庙基旁边有人坐在船上。真选了处好风景。

图为1930年代的北京颐和园一角,造型优美的石拱桥上有个游人正在不紧不慢往下走。桥下溪水缓缓流过,岸上绿树点缀,风光醉人。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地乡村,一处平整的打谷场,有个妇女正在捆扎秸秆,后面有两堆秸秆垛子。近处还有一只鸡。画面和谐。

这张图背景有个迷你的小石桥,肯定是南方了。图中一个人正在捆扎的可能是稻草,站着的三个人中间那位,放大看,手里拿着一杆秤,估计是收购稻草的。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农人和一头牛正在耕田。从田里的水和庄稼茬子来看,当是南方的稻田。不远处的小山植被茂密,那时候的自然环境相当好。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城市一处街道边,两个人正在店铺门前制作竹帘子。他们头顶上还扯了一块遮阳布。右边的老者专注于手里的活儿,左边的年轻人则看着镜头笑容和善。

图为1930年代上海地区某处小河,一个年轻人脚踩舢板正在桥下通过。这座石桥的桥墩是几个竖起来的长石条,桥身用的是厚重的石板。桥两边民房挨近水面的墙上,点缀着爬山虎,江南水乡的生活令人陶醉。

图为1930年代苏州运河的一座小桥,摄影者格雷戈里在桥下拍照时候,桥上站满了围观群众,大人小孩都有。当地人看的是老外,老外拍的是美景。

地主与佃户拜年:过年的时候,地主家里的佃户会给地主来拜年,地主也给佃户们回礼。



往期精彩回顾:


朱镕基: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


资源最丰富的苏联,为何经济这么差?


乔松都:父亲乔冠华被免去外交部长之后


谁促成华国锋和叶剑英联手粉碎“四人帮”



(欢迎关注老丁其余公众号,长期联络不走丢)


本公众号微信群已开通,欲加入者可在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71568384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