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鱼珠、鱼木、石化大院..统统改造,黄埔临港打造世界一流湾区
今天,《黄埔临港经济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这一文件,既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时期黄埔临港经济带的发展成效,又阐明了“十四五”时期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全文共有七个章节,内容非常多,当中最重磅的,当属“一核三带多点”空间新格局、推进港城融合以及重点建设项目了。
如果想看全文,可以关注我们即将推出的“拆神小报”,为你提供新鲜热乎的一手资料。
一
着力提升区域能级,打造“一核三带多点”空间新格局
“一核”即数字经济核心区,护林路东部区域,以中国软件CBD为核心,包括中国游戏软件谷、中国智能网联国家创新中心等,是“双轴”之一科技创新轴的关键节点;
“三带”为数字创新带、滨江商务带、文旅休闲带,护林路沿线区域,是“双轴”之一科技创新轴的重点区域;
“多点”指十五个特色功能区,规划范围包括黄埔临港经济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
|空间布局图
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如下:
发展定位 | 发展重点 | ||
一核 | 数字经济核心区 | 以中国软件CBD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产业内核,建设以区块链为特色、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重点的核心功能区。 | 以信创软硬技术突破与应用为主要方向,打造中国软件CBD起步区,加快建设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信创、“区块链+”场景应用为特色的数字核心产业园区。将状元谷一带打造成为信创产业发展基地。将中国游戏软件谷打造成电子游戏产业共同体、游戏产业研发及传媒平台。未来可加快建立全区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撑体系。联动区块链与特色金融,创新金融工具,完善“金融超市”功能,纵深发展产业链金融和供应链金融,整合活化物流、商流、信息流等产业链核心要素。 |
三带 | 数字创新带 | 聚焦核心装备、系统软件、信息技术、自动驾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领域,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布局大科学装置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打造十里数字经济产业长廊。 | 以护林路为发展轴带,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产业,争创以工业软件为特色的国家级信创基地,加快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区。抢先建设新松国际机器人产业园、鱼珠智谷、黄埔链谷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新产业铺就“高速路”。依托算力建设和算法开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心、通用软硬件(广州)适配测试中心等建设。 |
滨江商务带 | 以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围绕珠江沿岸品牌段、品牌公共空间、品牌活力区建设,推动鱼珠、黄埔老港一带连片改造,实施亲水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全面融入高端产业带、科技创新带、历史文化带、都市景观带、滨江休闲带、公共服务带“六个功能带”建设,加快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邮轮游艇、城市物资运输功能布局,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织补修复,串联沿江生态岛屿,加强与主城核心区共融协同,牵引城市功能沿岸东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数字航运、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文创旅游等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融入广州东部国际商贸服务轴,构建要素畅通、贸易顺通、创新链融通的新国际贸易集聚地,形成辐射湾区的高端港口经济圈,建设影响力辐射力突出的世界一流滨水区、贸易新走廊、黄埔会客厅,打造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服务“一带一路”的新贸易创新中心。 | 打造以黄埔国际邮轮城为核心,以港航中心片区、外运大楼片区为两翼的航运数字港,推进岸线更新改造,加快数字经济、总部经济、邮轮游艇、城市物资运输功能布局,通过港口产业调整与功能置换,构建集“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数字智创—数字贸易企业总部”于同一岸线的高品质城市服务滨水空间。引进航运金融、航运大数据、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数字商业、国际采购与分销、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国际性或区域性的品牌推广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商业设计中心、数字商业软件(地图)、高端商业咨询、高端酒店等新业态,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沿黄埔港岸线一带,自西向东依次打造鱼珠航运服务商务区、国际总部与产业金融中心区、数字智创集聚区、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智创宜居拓展区等功能组团,重点建设保利鱼珠港、南方智媒大厦、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广州国际港航中心、黄埔国际邮轮城、中远海运大厦、双沙TOD智航中央商务区。 | |
文旅休闲带 | 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织补修复,串联沿江生态岛屿,优化水上文旅线路,将连片岛屿打造为黄埔区滨水文旅休闲带、珠江国际慢岛。 | 以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为契机,整合黄埔军校旧址、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造船厂、海军基地等军事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军事历史文化等研学活动和文化旅游,打造成国内著名的军事主题文化旅游区。以大吉沙岛为基地,以隆平院士港及农业公园为依托,推进数字农田基础设施和休闲农业设施建设,打造广州城郊都市田园休闲胜地。依托长洲岛深厚的岭南文化资源和优良的滨水生态环境,挖掘深井古村岭南文化、长洲古港海丝文化,推进游艇公共服务基地建设,发展岭南文化研学、水上运动。发挥长洲岛与大学城比邻而居的区位优势,推动科研教育、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一体化建设。依托洪圣沙雪松集团滨水RBD项目,打造高品质滨水休闲商务区。 | |
多点 | 十五个特色功能区 | 规划建设十五个特色功能区,涵盖数字经济类、综合服务类、宜居生活类、生态休闲类、文化宜游类等特色功能,全方位保障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全球智慧创新港城。发展重点如下: | 1.数字经济类。包括黄埔科学园、枢纽发展区、CBD数字产业区、双沙软件产业集聚区、智创宜居拓展区。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创新应用推广,打造高端完备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2.综合服务类。包括鱼珠航运服务商务区、国际总部与产业金融中心区、数字智创集聚区、大沙地智慧商业服务区。依托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航运、贸易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打造高端航运服务、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港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黄埔港国际综合服务功能区。 3.宜居生活类。包括茅岗横沙智慧社区、文冲文园智慧社区、智创宜居拓展区。深挖内需潜力,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培育壮大多元化消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产业创新、居住生活、文化旅游休闲综合功能布局,打造一批智慧生态宜居社区。 4.生态休闲类。以龙头山森林公园、黄埔公园为生态保护区的中心,建成集生态功能、森林景观功能、旅游观光功能、休憩健体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主题文化项目功能、节事活动功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与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生态休闲公园。 5.文化宜游类。建设珠江国际慢岛(包括长洲岛黄埔历史文化休闲区、大吉沙隆平现代农业休闲区等)、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综合发展区,充分串联整合黄埔古港、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等人文优势,活化利用深井古村落等历史建筑群,探索打造新时期海丝文化与全球海洋文明的共情交融平台。 |
二
推进港城融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智慧城区
1.推动黄埔老港转型,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区。
围绕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结合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规划,加快黄埔老港码头转型升级,挖掘千年海丝文化、百年“一口通商”历史底蕴,活化特色历史建筑、工业建筑遗产等资源,推进黄埔国际邮轮城、保利鱼珠港、广州国际港航中心、南方智媒大厦、广州日报科技文化中心、中远海运大厦、港湾都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构建鱼珠航运服务商务区、国际总部与产业金融中心区、数字智创集聚区、双沙软件产业集聚区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客厅,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滨水区。
2.加快城市更新步伐,释放高品质城市空间。
深入推进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加快实施旧村拆迁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完善绿化、光影、环卫、道路铺装等相关配套,探索居民、城市、产业发展新路径,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大力推进港湾一二村、鱼珠旧城、鱼木小区、新溪旧城、石化大院等一批旧城改造,嘉利仓码、广建·鱼珠湾、太古可口可乐、鱼珠煤场等一批旧厂改造,茅岗(茅岗路以西、茅岗路以东)、横沙、文冲(石化路以西)、双沙、下沙(珠江村、新溪片)等一批旧村改造,释放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3.建强新型基础设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挥“新基建”精准有效投资作用,建成高性能、精益服务、低使用成本的数字新基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加快5G基站建设,在产业集聚区、交通枢纽、商业楼宇、社区实现5G网络连片优良覆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以智慧交通综合运营中心为平台,推进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建设,不断拓展智慧交通应用。构建开放型便捷化交通体系,规划“两高三快”主干道路,形成“六横六纵”路网结构,加强南北向与科学城、生物岛、大学城等重要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构建湾区一小时商务交通时效圈和主城区三十分钟通勤交通时效圈。推动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广泛运用,实现城市智能化运行管理。
4.统筹地下空间开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打造以鱼珠地下综合利用组团、裕丰围地下综合利用组团为主,以保利鱼珠港地下复合利用组团、国际邮轮城地下复合利用组团、大沙地地下复合利用组团、黄埔新客站地下复合利用组团、文冲地下复合利用组团、文冲船厂地下复合利用组团为辅的“两主六次”地下综合利用组团,立体化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地上地下有机系统的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滨水生态城区建设。
以珠江东十公里滨水岸线、龙头山森林公园、长洲岛、大吉沙及河涌等为依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珠江岸线的生态修复与功能调整,构建网络化、多层次的城乡绿色空间和“绿脉”体系。提升改造龙头山森林公园,修复原有破旧道路、广场、古迹等,新增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等景观建筑,进一步完善园内功能、美化公园景观。推广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严格环保准入标准和环境执法,加强科学治废治水治气,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
重点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