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蒲肖依:窑洞、埙与皮影

辛庄课堂 2021-11-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蒲肖依 Author 蒲肖依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辛庄课堂首期班将于5月26日开课

 


窑居春秋

Chapter 02_1

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自然雄奇,被称为“风神造就的世界”。驱车穿越墚峁起伏的黄土高原,沿路总能看到依山而建,风格各异的拱形窑洞,它们星罗棋布地镶嵌在那些土崖间的沟坡上,即使历经风吹雨打仍能屹立不倒,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在《西行漫记》中曾对窑洞有过这样的描述:“在整个西北,多少世纪以来已成了习惯,都是在那坚硬的淡褐色的山壁上挖洞而居,中国人称之为窑洞。可是这种窑洞同西洋人所说的洞穴并不是一回事儿。窑洞冬暖夏凉,易于建造,易于打扫。就连最富有的地主,也往往在山上挖洞为家。有些是好几间屋子的大宅,设备和装饰华丽,石铺的地板,高敞的居室,光线从墙上的纸窗透进室内,墙上还开有坚固的黑漆大门。”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
人们经常将陕北的窑洞与革命产生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毛泽东(1893——1976)曾经在陕北的窑洞里写下了《矛盾论》、《实践论》和《论持久战》,为中共建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斯诺从窑洞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一群衣衫褴褛的共产党人身上,“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激情。——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斯诺无心插柳,让作为中国西部民居的窑洞,进入了世界的眼帘。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就是窑洞里走出来的学者,他至今仍能回忆起自己在老家的窑洞中复习高考的情景。每年有空他仍会回到陕西吴堡县辛庄村的祖宅去住住,离乡多年他仍认为自己的根是那片黄土地:“提起家来家没名,黄土高坡一小村;光脚走在土疙瘩林,苦菜根根喂我长成人…三十七年我在外头,解乡愁靠的是信天游;吃洋菜来喝洋酒,比不上妈妈的小米粥。如今回到家门口,窑洞依旧妈已走。”

① 埃德加·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所做的序文

② 张维迎教授自作的诗

1980年2月张维迎与田丰在张家院子里合影③

③ 张维迎教授提供

人与天调 · 自然造化


巢居和穴居是人类祖先最初的栖身方式,上古时期气候环境极度严酷恶劣,离开了树居的原始人,幸亏找到了洞穴,才使人类生生不息繁衍不绝。《诗经》有记载“陶复陶穴”,《周易.系辞》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墨子·节用》中也有“因丘陵掘穴而处”的描述。
在太行山以西至乌鞘岭,秦岭山脉以至抵古长城这一广阔区域,强劲的西北风终年劲吹,风夹杂着来自内陆干旱地区的细沙,经横断山脉的阻截,飘落停积,经年累月不断堆积,在至少30多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绵厚的覆盖,黄土厚度达100-200公尺。

黄土塬——平坦的古地面经过黄土覆盖而形成,是高原面保留较完整的部分。

据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窑洞及生土建筑调研组组长的任震英先生考证,黄土结构疏松,含有较多的可溶盐类,孔隙度大,具有垂直节理。缺乏植被保护的黄土,一遇暴雨便被冲刷得支离破碎,逐渐形成了千沟万壑、塬、梁、峁、川交织的独特地貌。

黄土梁——是长条状分布的黄土岭,顶部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为狭长的平原,两侧为深沟。

黄土峁——是弯凸形的黄土丘陵地形,面积大小不一。

黄土的这些特点,为人们在黄土层上能够挖凿窑洞创造了地理和物理的可行性。早在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甚至有考据资料显示,挖掘洞穴的三棱大尖状石器带出现在50——60万年前。因此,可以推断自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

④《中国窑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侯继尧 王军著,1999年版,第13页

原始人凿洞|蒲肖依绘
人类早期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使得冬暖夏凉,不需木材的窑洞成为最佳选择。窑洞所需用的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又不占用耕地、不破坏自然风貌与生态环境。人住在窑洞里,自得其所,并能与自然有机融为一体。窑洞是适应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气侯产生的特色建筑。

西安半坡的半穴居建筑⑤|蒲肖依绘

⑤ 图引自《建筑概论(第二版)》同济大学沈福煦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长着并消失着。”自然界既有规律可循,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又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似乎隐藏着某种不可言破的玄机。正如古人所言:“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⑦

⑥《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2页
⑦《管子·业内》,《五行》,第42页
在砖瓦诞生之前,泥土及其衍生物—夯土、土坯构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图景。土,比木材更易于获得,比石头更易于加工,即便经过漫长的历史进化,至今仍有许多建筑融合了特定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技艺,来源于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并延续着旺盛的生命力。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 “穴居”的直接经验。为躲避风雨的侵蚀,防备动物猛兽的袭击,栖身自然形成的山洞中,是人类祖先的明智选择。后来的人们受到祖先的这一启示,就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现在人们称之为“土窑”或“寒窑”。

山西李家山现存寒窑图片,当地人称“一炷香”|蒲肖依摄
触摸寒窑,让我联想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埙。埙,又叫“陶埙”,从土,熏声。本义是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小如鹅卵,大如鸵蛋,初为六孔,顶端为吹口。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其起源与汉族先民学习自然、探究知识的生命活动相关,最初可能是受西北寒风吹过黄土沟壑产生的声音的启发,也有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用以诱捕猎物之说。
随着历史的进化,埙成为宣泄情绪的物件,继而演化为表达丰富生命内涵的纯粹的乐器。后来,由于人知识性的不断发育,唯有增加音孔才能满足精神追求的需要,因此曲调越来越饱满,旋律也越来越丰富。
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陶埙,呈椭圆形,只有吹孔,无音孔,距今约七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榄,也只有一个吹孔,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

埙相传是最早的乐器,最早出土于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

显然,埙和窑洞都是人们取之于土地,用之于土地的智慧。埙是土地的音乐,窑洞是土地的音符。音乐,建筑和土地重建一种耦合的隐性联系。某种意义上说,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还是音乐之母,也是建筑之母。爱护土地,善用土地是建筑业者的本分和天职;通过物质交换完成审美交换是建筑师的最高境界。
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新式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可以演奏华丽的乐曲,但是中国古代乐器常由自然中成器,带着大自然卓尔不群的灵秀:二胡激昂幽咽,箫吹起总带一点嗡声,竹笛中能听出清韵,葫芦丝里似乎有女子的娇柔。埙的音质有土音的质朴,强劲的沧桑,尾音又衍生出辽阔厚重之力,被称为“立秋之音”。唐朝郑希稷曾作《埙赋》称“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在日益繁复和花巧的乐器发展过程中,埙独守着一份自然和朴实。
一首幽咽的埙曲甚至催产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1991年,陕西作家贾平凹品味埙独奏曲《遐思》时,突发创作灵感,一种凝重且悲怆的古都思绪犹如旧城门洞里的遗风撩拨着他,使他很快以埙乐旋律为基调构思创作了《废都》。在《〈埙乐〉前言》中,贾平凹将埙称为“虚涵着的一种魔怪,上帝用泥捏人的时候,也捏了这埙”。“我喜欢埙,它是泥捏的东西,发出的是土声地气。”
无怪乎,贾平凹、路遥、陈忠实这些陕西作家笔下诞生的文字,总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为一批小人物的命运、生存而呼号呐喊。原来那些文字全都来源于土地,根植于土地,如埙,如窑洞。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的莫言说过:“艺术家创作最终要向生活靠拢,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没有对一方水土深厚的情感,没有对这个地方老百姓生活的全面的深刻的身体力行的了解,别想写出有个性有特色,尤其是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无论小说、音乐、电影都是这样。”

⑧ 于中国古代传说中女娲用泥土造人的故事

 贾平凹《关于埙》一文

 引自莫言访谈录 

不同时期出土的埙
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而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它来源于厚重的土地,就如同窑洞也来源于土地,历史和这黄土地厚重的积淀使它们成为我们观测历史和自然的活化石。
埙是泥捏的音乐,窑洞是泥塑的建筑,二者是远亲。
至于皮影戏,则是另一个与窑洞和黄土地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又称 “影子戏”,是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也属于傀儡艺术(puppet play)的一种。不仅人物精巧,连作为道具的桌椅箱柜都雕刻得十分细腻。
陕西被称为中国皮影戏的发源之地,相传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因故去世,武帝日夜思念而无心朝政,直到大臣李少翁进献一个点子,用棉帛裁剪成李夫人迎祥,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点灯观影。这个记载于《汉书》中的故事就是皮影戏的缘起。

灯下的皮影戏
最能展示皮影戏独特神韵的可能就是“窑洞里”和“油灯下”。从前没有电影和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是农村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一曲《西游记》,一曲《哪吒闹海》,幕布上显影的人物动作活泼生动,慰藉着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单调的精神世界。大家坐在热烘烘的炕上,就着温暖明亮的煤油灯,看艺人们一边用高亢的秦腔唱述故事,一边配着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制约,可以说窑洞是它的最佳舞台。单色的土质墙壁反衬着细腻多彩的皮影,三面围合的拱形空间具有天然的收音和共鸣效果,使得伴奏的二胡、水梆、笛子等乐声能达到高度的融合,因此窑洞也被成为“吼塌窖”。
说到窑洞,还得说说窗花和剪纸。黄土中的窑洞结构简单,三面为土,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窑洞的这个正立面被窑居者形象地称为“窑脸”,人们无论贫富,都要竭尽全力将窑脸精心装饰打扮。

纸糊的窗户和福字窗花
窗户通常是最花功夫的,窑洞的窗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皆由窗棂木条交叉组合成“工”字格、“寿”字格、“万”字格以及 “双如意”、“枣核子”、“小梅花”、“石榴花”图样,寄托美好祈愿。这还不够,窑洞的主人们还要在白纸糊过的窗户上贴上醒目的剪纸窗花。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透过窗花往外看,有一种光、色、调相融合的独特美感。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色彩单调,一贴窗花,增添了灵动和喜气。
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认为剪纸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陕西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自然独特的光成像的原理中孕化了剪纸艺术的诞生。剪纸的种类有窗花、炕壁花、窑顶花、神龛剪纸、婚丧剪纸等花样,在不同时间和场合贴不同的剪纸,其中有十二属相、龙凤呈祥、麒麟送子、莲开并蒂、喜鹊登枝、百年好合等,造型各异,寓意吉祥。

⑪ 庆阳窑洞文化调查研究报告
在山西平遥古城,我拜访有名的剪纸艺人侯全英女士时,年近七十的她当场拿出几张红纸和一把剪刀轻快地剪起来。几分钟后,八只一模一样栩栩如生的鸟儿围成的囍字便跃然眼前。在她的手下,齐白石晚年照片,徐悲鸿画的骏马,静谧的山水,绚烂的花朵,无不栩栩如生,各具神采。

侯全英剪纸作品|蒲肖依摄
埙,剪纸,皮影戏,这些黄土地上的典型民俗和文化符号,表面看似乎跟窑洞并不相干。但细细体味,却都包含着人们对黄土,对窑洞的眷恋和敬意。

人物介绍

蒲肖依

1989年生于北京,

青年建筑学者。

本科毕业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经在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工作,现为数字王国虚拟建筑项目负责人。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辛庄课堂首期班招生圆满成功!


张维迎:如何减少企业家的寻租活动?


韩茂莉:中国历史上西胜东负的地理学基础


《珠峰海螺》作者黄怒波先生和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向日喀则市、西藏登山协会、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队员赠书活动


张维迎:价值观冲突给企业家带来的挑战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