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王六和我的陕北话

张维迎 辛庄课堂 2022-10-15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他有个响亮的大名——王建领,但熟人和朋友习惯叫他“王六”。他乐意大家这么称呼他,亲切,不生分。久而久之,许多人反倒搞不清楚他的大名,究竟是王建领,还是王建嶺,或王建瓴。
几年前,一位《经济日报》的高级记者到陕北佳县白云山道观参观,王六陪同,一下车,几个聊天的老乡就认出了他:“啊,咱的王六回来了!”王六笑眯眯地流泪了。
他曾在佳县工作四年,当过县长。
“咱的王六”,这是老百姓对他的认可,让他感动!王六插过队,当过兵,挖过煤,卖过粮,教过书,工农商学兵都干过。

王六

进入政府后,任过县委办公室主任、县长、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直至省档案局局长。但他最喜欢的头衔是“陕北民谚传承人”。
他觉得,研究陕北文化,是他做过的最有意义、最让他充满激情的事情。

我与王六相识,是2003年夏天,当时他任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从榆林到神木大柳塔煤矿的车上,我们俩聊了一路。
我发现他不拘小节,妙语连珠,特别爱“道奇话”(讲笑话),压根儿不同于我想象中的宣传部部长。
2010年12月的一天,我收到一件邮包,打开一看,像砖头一样厚的两本书,书名为《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作者:王六。
王六?真是王六?是王六,内封页工工整整写着:“维迎兄雅正:品味陕北·品位陕北。王六”。
我对王六肃然起敬!
《把根留住》全书分上下两册,收集了陕北方言成语3000多条,谚语、词汇1万多条,加上例句、音标、注释及插图,共1400多页,120万字。

《把根留住》(再版时更名为《留住祖先的声音》)

陕北方言成语收集之全,范例之多,注释之详,前无古人。特别是标码数字、炭码码、阳(秧)歌场图、儿歌,是第一次有人整理出版。
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王六,一个司局级官员,过去四年里,一直担任商洛市副市长,主管农业,他哪来的时间写书,而且还是这么厚重的书?何况他还没有学会电脑打字呢!王六后来给我解释,他写书是利用晚上和其他业余时间,没有影响本职工作。
事实上,他主管农业和扶贫工作期间,商洛市的“三农”工作和扶贫工作还受到上级表扬。
2011年8月,全国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商洛市举办,商洛市扶贫、低保两项制度衔接的经验被推广。
在写书的几年里,王六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应酬。他也没有把时间浪费在形式主义中。
王六说,他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王克明刺激出来的。
王克明是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刚到陕北时,听不懂陕北方言,知青们经常闹笑话。
比如,有一次,一位女知青听农民聊天时说到“夃(gài)劳”,好奇问之。“夃劳”在陕北话里,指妻子有外遇的男人,意思相当于“戴绿帽子的男人”。见问,农民尴尬,随便应付:“念过高中就是夃劳。”不料,女知青欣喜若狂,说他哥哥和姐姐都是夃劳,她的一些亲戚也是夃劳。
为了融入陕北生活,王克明决心学会陕北话。慢慢地,他对陕北话产生了好奇,进而开始专注于陕北方言的研究。他惊讶地发现,陕北方言里充满了文言词、古汉语。
听陕北人说话,就是听文言文,能听见古代的声音。

几十年下来,他收集了3900多条陕北独有的口语词汇,其中能找到古代出处的,有近1500条,包括古老的词汇,也包括唐宋以来乃至元代以降的古白话文里的词汇。他呕心沥血数十载,写成了皇皇巨著《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张东升,一个在北京工作的陕北人,一下子买了200本《听见古代》,逢人便送。他对王六说,这是近年来出版的关于陕北方言的大作,是最有可能传世的作品。
读了王克明的书,王六既敬佩,又惭愧。
一个外来户,为了融入陕北生活,被迫学说地方土话,从简单的弄明白,到感兴趣,再到寻根问源,竟捷足先登,弄清了陕北方言之所以然。这怎能不让我们这些本土出生的陕北人惭愧?
王六有点坐不住了!刚好他因工作调动,心情不爽,就一头扎进了陕北方言的研究。
但全面解读陕北方言还真是件难事。
斟酌再三,他选择民间成语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口。
其实,王六研究陕北方言,也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他至今说着一口地道的米脂话。他很早就注意收集陕北方言中的俗字、俗语、俚语、格言、民谣、怪话、顺口溜、歇后语,每有一得,喜不自禁,一本厚厚的记录本,伴随他宦海沉浮几十年。
没有多年的日积月累,他不可能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一笔一画,写成120万字的巨著。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看过《把根留住》后,评论道:“还没见有人如此梳理著录过陕北方言,自认为这书对语言文化的研究无疑极有价值。”王六说,《把根留住》这本书,也包含了他夫人的心血。
在一次赠书会上,西北大学中文系周燕芬教授一拿到书,就问:你们这个班底多少人?王六说,一个半人。旁人不解,问一个半人是什么意思,王六说,他算一个,他夫人算半个。王六夫人周燕,与王六青梅竹马,小时候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十五六岁,就到建筑工地打工,熟悉底层民众的俗言俚语,为他提供了大量原词词汇。

王六与妻子周燕的结婚照(1982年)

王六著书期间,夫人生病了,但怕王六因她而放弃写作,还带病帮他整理文稿,说希望尽快看到书。但她最终还是没有看到成书,在书稿付梓印刷时,她去世了。这是王六的遗憾。
从陕北方言成语开始,扩展到陕北文化的研究,王六欲罢不能。《把根留住》(再版时更名为《留住祖先的声音》)出版后,他把周末和节假日都用于回陕北搞调研。
调研时,他经常在农村的土炕上过夜,与农民彻夜长谈。几年下来,他走遍了陕北(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的25个区县。他说,每走访一个地方,每与农民聊一次,总会有新的发现。
他编的《陕北民歌300首·找回祖先的声音》(五线谱版),于2017年出版。这本书除了300首民歌的歌词和曲调,还有与民歌有关的故事。王建领:陕北民歌之韵 点击蓝字阅读文章)
201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六写的《陕北回眸:陕北话中话》和《陕北回眸:信天游说》。他还有三本书《陕北回眸》系列丛书已交稿待出,包括《陕北之最》《无定河》和《山野撷英》。他还作为总撰稿人,与他人合作,制作了六集陕北方言纪录片《陕北话》。
去年秋,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观园”栏目,连续两期推出《陕北回眸》,由王六担任讲解主角。他还写了多篇反映陕北或陕西文化的散文,其中《又见核桃压枝低》一文,被选为2014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答问范文。
王六说,他研究陕北文化最大的感受是,文化不是高大上,而是民间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细节。“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这种完全靠民间口语而非官方规范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化,反倒为中华文明保留了一抹亮丽色彩。”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至今说普通话还带着陕北口音,甚至不时冒出一句旁人听不懂的陕北方言。但我对陕北文化,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王六的书激活了我的记忆,让我重新认识我熟悉的陕北方言。
我曾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而自卑,但我现在为我的陕北话自豪。

我的陕北话,陕北之外的今人可能“解(hai)不下(ha)”(听不懂),但古人“解下”(听得懂),因为我说的是文言文,发的是古音。陕北人称沙尘暴、旋风、旱灾为“旱魃”,出自《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陕北人的口头禅“回去(ke)来兮”。杜甫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用陕北佳(县)吴(堡)方言读,则没有问题,因为“回”在陕北话里发音huai,非hui。
我不曾想到,我在农村时说的话,成语连篇。不信?读一读下面这则用陕北成语创作的短信:
你走路喝林掼拉,说话憨溜少适,常常日急慌忙,不说圪情马匝。尔今(ge)你又糊得挖眉而道,鼻淌涎(han)水,站在那里憨溜不唧,唇眉现眼。把你还能得不行。快去(ke)。(引自王克明《听见古代》) 
这段话60个字,包括了七个成语。
陕北方言丰富多彩,仅包含“眉(mi)”“眼”两个字的成语就有178个之多,诸如慈眉善眼、喜眉笑眼、羞眉耷眼、灰眉土眼、挤眉弄眼、冷眉淡眼、没眉害眼、鬼眉怪眼、少眉没眼、贼眉溜眼……举不胜举,且个个传神,妙不可言。我不曾想到,陕北话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比如:“赫连倒阵”(做事干净利落),原来指匈奴王赫连勃勃用兵布阵的快速利落。“徽钦”一词在陕北话里是动词,意思是置人于死地,也用于吓唬人(“小心我徽钦你”,意思是小心我揍你),源于宋徽宗、宋钦宗。以徽钦二帝的经历来看,“徽钦”一词的确入木三分,十分形象。陕北成语“岑彭马武”(不适时宜地显强炫耀)中的“岑彭”和“马武”,是指两位新莽末绿林,后归刘秀的东汉开国将领。我不曾想到,陕北话其实是多个民族语言的混合,甚至包括一些外来语,真真切切反映了陕北曾经是个多民族征战、杂居、融合之地。
“胡搅胡,汉搅汉”,本意指汉人和胡人混居,陕北人用来形容混乱不清状态。“卜榔”一词在陕北方言中指棒,“给你一卜榔”,就是打你一棒,但这个词来自蒙古语。“婆姨”在陕北方言中指已婚女子、妻子,源自佛教梵文女居士之音译“尤婆夷”。

王六(右三)给周其仁等讲陕北窑洞文化(2017年8月)

如今,王六已是陕北文化的活字典,我是王六的忠实“粉丝”。
2017年8月,我带周其仁、卢锋和黄益平三位同事去陕北,为了不虚此行,我特别邀请了王六和我们同行,他欣然应允。一路上,凡涉及陕北文化的问题,无论是方言、成语、民歌,还是建筑、风俗、地理,他都有问必答,让我们受益匪浅。他唱陕北民歌,原汁原味,地地道道。
王六很高兴,他有了传承人。他儿子王力田,在北京做生意,最近决定把米脂老宅改造一下,建一个“陕北方言博物馆”。王六说,儿子孝顺,懂得老子的心。张维迎:非典型官员王六 点击蓝字阅读文章)
2021年3月22日定稿
《了不起的陕北话》

王六 / 著

高高国际 / 出品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

内容简介:

作者王六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几十年坚持深入民间搜集陕北独有的口语词汇,并致力于陕北方言民俗与中国历史、文明演进关系的研究,本书就是他利用田园视角、草根思路、民间认知,从天、地、时、空、人、情六个角度,用11项与陕北民谚俗语、曲艺民歌、民俗民风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言故事,以及27位陕北人的生活日常为线索,将枯燥的语言研究融入到有趣的生活中去,为200余处“土”的陕北方言找到“雅”的历史出处,为陕北民俗在传统文化里找到历史依据,从而见证3000年农耕、游牧文化相互渗透的历史,诠释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读者可以驾着陕北话这台时光穿梭机,聆听祖先的声音,鸟瞰中华文明的全景图。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张维迎:有关数字经济及监管的几点认识

季卫东: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分类确权与合约安排

其仁:信息成本与制度变革——读《杜润生自述》

张维迎:我的何老师(演唱版+朗诵版)

张维迎:谨防社会陷入“二阶囚徒困境”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