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德格尔:人的平庸之路

书杰 听哲学 2022-06-07

↑↑关注回复”入群 ” 可加入《文史哲资源福利群》

5月26日
海德格尔逝世纪念日
1889年9月26日 - 1976年5月26日
海德格尔:走向平庸的三个步骤

文字·声音丨书杰  《哲学100问》第二季


点击收听↓

人走向大众时,也就走向了平庸

上图扫码 - 解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之后继续挖掘“在世”的状态,他提出此在的“在世”具有两种可能的状态:本真状态非本真的状态。


此在,可以选择成为自己,以本真的状态存在;也可以选择失去自己,以非本真的状态存在。




01.

本真状态:筹划自身面向未来


本真状态,就是指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的状态——面向未来时不断筹划自身,超越自身。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存立足于自身,不受外界的干扰。人的行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选择也是出于自身想法使然。


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的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


用我们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人处在“活出自己”的状态里。




02.

非本真状态:丧失自身,走向众人


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自己的状态


人丧失了“去存在”的本质,丧失了“筹划自身面向未来”的冲动,人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去存在”意义上的在者,而是把自己视为与外物一样的存在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因此人也丧失了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就比如说,人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去生存,并将这标签当作定义自己的符号。见到陌生人,人们会怎样做自我介绍呢?人们可能会说“我是某某公司的销售员”“我是一名老师”“我是司机”“我是医生”等等,这些职业符号其实就是一个个凝固化了的标签,人们通过这种凝固化的存在方式定义自身。


这就是非本真的状态,人们总是想着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的焦点总是放在“什么样”上面,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成的存在者,而非一个时刻流动着的、具有筹划自身能力的在者。在这种状态下,此在的本真存在被遮蔽起来。此在不再立足于自身存在,而是以一种“众人”(也译“常人”)的身份存在于世。


在日常生活中,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消融在大众化的生存活动中。人的行动和选择都会受到“众人”的影响,人因此丧失掉自己的个性,人们趋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变得人云亦云。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彩:


“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一切人——却不是作为综合——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所谓的“众人”(“常人”)在指引自己如何生活。有时候人不用自己做选择,会有一个“众人”来“帮”(影响)自己选择。人总是会受到束缚,没有办法完完全全做自己。


这个“众人”就是大家、公众和集体。我们想想看,从小到大我们是不是都一直受到集体的影响?我们总是按照某种集体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也总是不自觉地走向集体,向集体看齐。小时候上学要融入班集体,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长大参加工作后,要讲究团队合作;处在社会中,也总是会按照社会大众的标准来要求自身。


可以说,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有一个所谓的“大众”在左右自己做决定。正因此,此在走向了“大众”,被“众人”的意见左右从而变得平庸,没有了个性。


这就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此在以“常人”或“大众”的身份逃避自身本真的存在状态。


此在走向大众,迷失于大众,海德格尔又将这种状态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03.

沉沦:闲言、好奇和两可


所谓“沉沦”,并不是说从某一个高的地方跌落下来,而是说“此在从它本身跌入它自身”。因为此在的本真状态是“去存在”,当此在不再以“去存在”的方式看待自己,而是选择“走向大众”,以一个“存在者”的方式生存时,这就陷入“沉沦”之境了。


海德格尔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沉沦”的三种表现形式闲言、好奇和两可。


闲言


闲言,就是人在闲谈中说的话,这一点是从“说”的角度来谈的。人们总是喜欢聚在一起,漫无边际地聊天,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东扯扯、西扯扯,别人怎么说,我也怎么说。或者通过不求甚解的书本阅读汲取养料,书上怎么说,我也怎么去传达。

如此一来,人说出来的都是一些闲言碎语。人们从闲言中领会到的东西离言谈本身要显现的“存在”越来越远。人一旦陷入闲谈状态,便也陷入了“沉沦”之境。



好奇


好奇,通俗理解就是去看看有什么新鲜、好玩的东西,这是从 “看”的角度来说的。

要注意,这里的“好奇”同“惊奇”不是一回事,哲学上说“哲学始于惊奇”,此“惊奇”蕴含着一种探究的意味。但“好奇”不同,不是深究真相,而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看”,是为了“看”而已。海德格尔说:

“好奇也不寻求闲暇以便有所逗留考察,而是通过不断翻新的东西、通过照面者的变异寻求着不安和激动”。

好奇意味着一种从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浮于表面凑热闹的状态。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凑。大街上,看到有人吵架赶紧上前围观;看到车祸,又上前围观。同时,好奇还有一点八卦的意味,人们总是想去打听别人的八卦故事,然后从中获得一种满足的快感。

这就是沉沦的第二个表现——好奇。



两可


我们通常会说到“模棱两可”。“两可”意味着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人在大众之中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并且总是“似是而非”,人的状态就是一种什么都可以的状态。


因为前面已经说到了闲谈和好奇。在说的状态下,说什么都可以,穷尽所有可能性;而好奇也是一样,觉得这个热闹,也觉得那个热闹,不断追逐新奇的事物。闲谈和好奇的共同关系就构成了两可。


在说的层面,说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说。在看的层面,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行。


在这种两可的状态里,人就陷入“沉沦”之境。


——来自书杰《哲学100问》第二季


完整课程入口:哲学100问



听哲思集团优质公号: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第2季(现代哲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