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人的平庸之路
↑↑关注回复”入群 ” 可加入《文史哲资源福利群》
文字·声音丨书杰 《哲学100问》第二季
点击收听↓
上图扫码 - 解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之后继续挖掘“在世”的状态,他提出此在的“在世”具有两种可能的状态: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的状态。
此在,可以选择成为自己,以本真的状态存在;也可以选择失去自己,以非本真的状态存在。
01.
本真状态:筹划自身面向未来
本真状态,就是指此在本来的“去存在”的状态——面向未来时不断筹划自身,超越自身。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存立足于自身,不受外界的干扰。人的行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选择也是出于自身想法使然。
当人从“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现成的存在物时,人就处在本真状态。
用我们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人处在“活出自己”的状态里。
02.
非本真状态:丧失自身,走向众人
非本真状态,就是此在丧失自己的状态。
人丧失了“去存在”的本质,丧失了“筹划自身面向未来”的冲动,人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去存在”意义上的在者,而是把自己视为与外物一样的存在者,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因此人也丧失了自身的各种可能性。
就比如说,人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去生存,并将这标签当作定义自己的符号。见到陌生人,人们会怎样做自我介绍呢?人们可能会说“我是某某公司的销售员”“我是一名老师”“我是司机”“我是医生”等等,这些职业符号其实就是一个个凝固化了的标签,人们通过这种凝固化的存在方式定义自身。
在日常生活中,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消融在大众化的生存活动中。人的行动和选择都会受到“众人”的影响,人因此丧失掉自己的个性,人们趋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变得人云亦云。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彩: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所谓的“众人”(“常人”)在指引自己如何生活。有时候人不用自己做选择,会有一个“众人”来“帮”(影响)自己选择。人总是会受到束缚,没有办法完完全全做自己。
这个“众人”就是大家、公众和集体。我们想想看,从小到大我们是不是都一直受到集体的影响?我们总是按照某种集体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己也总是不自觉地走向集体,向集体看齐。小时候上学要融入班集体,要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长大参加工作后,要讲究团队合作;处在社会中,也总是会按照社会大众的标准来要求自身。
可以说,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总是有一个所谓的“大众”在左右自己做决定。正因此,此在走向了“大众”,被“众人”的意见左右从而变得平庸,没有了个性。
这就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此在以“常人”或“大众”的身份逃避自身本真的存在状态。
此在走向大众,迷失于大众,海德格尔又将这种状态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03.
沉沦:闲言、好奇和两可
所谓“沉沦”,并不是说从某一个高的地方跌落下来,而是说“此在从它本身跌入它自身”。因为此在的本真状态是“去存在”,当此在不再以“去存在”的方式看待自己,而是选择“走向大众”,以一个“存在者”的方式生存时,这就陷入“沉沦”之境了。
海德格尔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沉沦”的三种表现形式:闲言、好奇和两可。
闲言
好奇
两可
我们通常会说到“模棱两可”。“两可”意味着这样可以、那样也可以。人在大众之中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并且总是“似是而非”,人的状态就是一种什么都可以的状态。
因为前面已经说到了闲谈和好奇。在说的状态下,说什么都可以,穷尽所有可能性;而好奇也是一样,觉得这个热闹,也觉得那个热闹,不断追逐新奇的事物。闲谈和好奇的共同关系就构成了两可。
在说的层面,说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说。在看的层面,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行。
在这种两可的状态里,人就陷入“沉沦”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