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结束了,夸夸它
ALLBOUT
《狙击手》
写在前面
春节到情人节的几部电影里,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是这部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春节档里居然有一部张艺谋导演的战争片。
而这部电影是正儿八经的“票房最低,近期最佳”。
趁着这电影最后的余热,说一说它。
正文
同档期的《水门桥》讲究大格局和整体走向,而《狙击手》却恰恰相反,越是细致末端,越是要细究。
与《水门桥》相比,《狙击手》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麻雀”电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90分钟,聚焦于战场一次微不足道的小战役,讲述一场十余人左右、不超过数小时的对弈。
这部影片的目光虽然只放到了战场的一角,但该有的,它都有。
一是战场之间无声与残酷的博弈:
影片运镜大多通过双方的第一视角(美军的狙击瞄准镜和中方望远镜)反复切换,角色在寻找敌人位置的同时,观众其实也在跟着角色寻找敌方位置。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经意间,观众便随着角色浸入这场战争的严酷之中。
再是没有“刻意弱化敌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是双方实打实的真实博弈:一方设下陷阱,一方寻求破局之策,如此往复。
我方假意深挖战壕引出敌人射击位置,对方借以战场余留的地雷打了反手;
我方运用锅勺反光寻找敌人位置,对方马上发现并射击弹开锅勺...
二是战场背后的人性:
《狙击手》这部电影的主体颜色是红与白相交织——
白是战场的荒漠与凌冽,红则是鲜血背后的人性。
有人因队友接连死去而欲离开战场,有人因遭受伏击而在掩体背后不敢动弹,说“出去就是活靶子”。
在战争和真枪实弹面前,微不足道的人难免会感到畏惧——这是人心中的本性。
除却畏惧,电影也利用小细节刻画他们的军人骨气:
在对方的火力压制之下,喊着高歌前行;
在最后决策之时,用自己受俘作为为己方获取机会的筹码。
畏惧、骨气,还有处处濒死临危之时,对于自己背后亲人的思念。
被派去假意深挖战壕的绿娃子,一有机会就要戴上自己媳妇缝的绿色手套;
班长在被俘虏之前,看着躺在这片地上其他去世的战友们,操着四川口音说“我带着你们来,这次是不能带你们回去了”。
背负铁板、抵挡子弹的胖墩在被枪击之前,和战友说,想好了自己新出生的孩子取名叫“铁板”;
红与白,是战争的死寂与鲜活的人性,它们相互交织,在双方冷枪的博弈下被层层描绘出来。
因此,战争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被刻画出来——在这些鲜红逝去之前,他们都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写在最后
这部电影也许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但作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小体量”战争片,它绝对值得去花一个半小时观赏。
「在每一场客观的宏大之后,都存在着微小却主观宏大的我们。」
这是这部电影想说的,也是我想说的。
配图/《狙击手》
没有赞赏
喜欢不如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