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老师的育儿经:孩子一定要跟着“内卷”吗?

一舟 记忆弹窗 2023-11-16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苗苗,初一学生,父母都是大学老师。比起把孩子拴在成绩单上,苗苗的父母更希望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成长的方向。


在深陷教育内卷和鸡娃大战的北京,父母高知、家境优渥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孩子的未来往往在未出生时就开始被安排。教育争夺战燃烧火热,已然从父母燃烧到了孩子身上。和奔走在各个兴趣班的同学不同,苗苗总是出现在厨房、工作台以及户外。他在厨房给家里人做饭做菜,研究自己想吃的食物;在爸爸的工作台以及家里的书桌旁磨磨钻钻,捣鼓自己的小玩意儿;不拿手机不带iPad,双手空空全身心在户外感受大自然。


不论在什么场景,他的穿着总是很朴素:上身春夏是短袖和校服外套,秋冬是毛衣、马甲、羽绒服;下身则基本是侧边有两条红色竖杠的深色校服裤。


受父母影响,苗苗对设计和创作也非常感兴趣,一有时间就钻到家里的阁楼上捣鼓自己的小玩意儿,他用废旧的塑料泡沫做飞机、用纸叠乌篷船、用竹子做风铃……家里摆满了他动手做的小摆件。


锯切冰墩墩图案


烙铁烫画


制作冰墩墩


他很喜欢《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巴学园,校长让孩子们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做午餐,上午把课全部上完,下午就去户外散步,去大自然里学习地理和自然;上课的时候不用做统一的题,能够在一黑板的题上选择自己想做的题……


如果未来有能力办一所学校,他希望打造出另一个巴学园,让成绩不好的孩子们,在这里也能找到自信心和学习的快乐。


午休的时候班里的尖子生都不睡觉,全在拼命卷着写作业,我不想像他们那样。

摆烂是跳出卷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喜欢为了应试去学历史,更想自己去看完整的历史,去看历史的背面。

我们班有个同学,喜欢拆东西,甚至路上捡到的打火机也会拆开,他对一切事情都很好奇,自己研究动力学、费力杠杆、省力杠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

学校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家长希望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在所有人的期待下,你自己也不希望落后于别人,就想一直努力去赶超别人,当你达到一定的成就以后,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这样一来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你一直活在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中,而没有机会实现你自己。


苗苗对于学校和生活的思考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对于孩子的想法苗苗母亲表示:“目前我们没法撼动应试教育,也不主张孩子躺平,而且希望他通过更多元的探索与尝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关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苗苗母亲有不一样的看法,以下是她的自述。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母亲。作为新手妈妈,我的妈妈也自然而然晋升为新手姥姥。虽然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方面,我和妈妈一样是摸索着成长,但妈妈早在我怀孕之时,就开始寻找好的育儿理念,并身体力行将“童蒙养正”的观念植入整个家庭。


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姥姥就把一个存储了《大学》《中庸》并带外放功能的MP3放在孩子身边。这些雅致、慢速、配乐的女声诵读版本,在我撰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居然还能清晰地在我脑海中循环播放。


在孩子幼年阶段,《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对我育儿也有较大影响,我和家人都践行了书中关于“通过指读帮助孩子认字、不要认为孩子小就用幼稚的语言与孩子交流”等观念。等到孩子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他能说出音频里的一些词句;等他再大点,能够小手指着书中的文字时,他已经能跟着诵读的内容教自己认字了。


孩子小的时候,我和爱人的父母都没有退休,父母亲也有老人需要赡养。双方父母为了让我们安心工作,我们也为了让他们能早点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于是孩子在断奶后开始了一段南北迁徙的生活。


我的母亲还一度带着90多岁的老父亲和年幼的外孙南下北上,我的姥爷也让我们享受了短暂的四世同堂之乐——他帮着女儿、外孙带重孙,调皮可爱的孩子陪着他下棋、玩乐。


感谢我们的父母亲都不溺爱孩子,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他也是最好的典范,这种迁徙的环境和他们又要上班又要照顾老小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较强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他也是最好的典范,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关心他人,吃东西时先拿给长辈品尝的习惯。


三岁生日 感谢姥姥的照顾


孩子3岁上幼儿园那年,我开始住校读书深造。我的公公在1年多前因为癌症病逝,婆婆从老家来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于是家庭教育的重担落在了孩子爸爸和奶奶的身上。


为了让我们吃上健康有机的食品,婆婆和邻居们在小区附近开荒种地。由于缺水,婆婆主要种植玉米、地瓜和各种豆类植物,而这小小的菜地,就成了孩子的百草园。


春天,奶奶在家育苗,把地瓜种在花盆里,待长出绿油油的秧苗,就找个周末带着孙子去地里栽种。等不来雨的时候,他们从家里带水,用滴灌的方法给小苗解渴;还要不时地除草、捉虫,给豆类植物搭架子。


我们小区对面有一片麦田,每年端午前后待麦子收割、玉米出苗之前,这里就成了周边居民亲近泥土与自然的乐园。我们每年都带着孩子,踩着柔软的土地,在晨曦和麦香的氛围里体验拾穗的乐趣。


美丽的麦田


夏日收割后的麦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初秋我们品尝到糯玉米、胖黄瓜和带棱的丝瓜,它们有超市里买不到的时鲜味。瓜果结得最盛的那几周,奶奶周末采摘回果蔬,都会带着孩子拿给住在同一小区的幼儿园和小学同学分享。


待到深秋,我们找个天气晴朗的周末,帮着奶奶一起挖地瓜、晒花生;平日还能看到奶奶如何制作干豆角、红薯干,如何把老丝瓜的粗纤维做成洗碗布和按摩鞋垫。冬天奶奶也不闲着,在土地上冻之前,她和超市里的豆腐摊预定下好几日的豆渣,把它们沤在地里积肥。


和奶奶一起剥玉米


奶奶的日常劳作,无形之中让孩子更关注大自然。虽然他在学着奶奶翻地时,曾不小心用小铁锹敲破了脑袋,但也会学着奶奶关爱自然与环境——当他观察到每天班级垃圾桶里都堆满同学们吃午餐水果时扔掉的橘子皮后,尝试做环保实验,把这些橘子皮收集带回家放在玻璃罐里积肥,看看能否变废为宝,同时减少厨余垃圾的排放。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我的丈夫在孩子每晚临睡前,都会带他诵读经典。最初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也复习《大学》和《中庸》,后来他们开始共读《道德经》。共读阶段,丈夫不给孩子逐字逐句讲解所读内容的意思,而是效仿古人“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很多时候,等孩子入睡后,他还要再爬起来工作直至深夜。孩子上小学后,睡前共读的活动取消,爸爸开始引导他晨读唐诗宋词。每个周末和寒暑假,爸爸还会拿出一些时间带着他跟读和模仿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的对话。


想象自己是小考拉


而我的主要角色,除了坚定地支持爸爸的教育理念,安慰和鼓励因达不到爸爸的要求偶尔哭闹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观察孩子和陪他玩耍。


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组织出游,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带一家老小或他的好朋友一家去公园或美术馆、科技馆参观;假期和过年我们陪老人、孩子一起回老家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看画展


每次游玩,我们都不要求孩子回家写日记或观后感,反而在出游前,会和他商量带哪些零食做午餐,带多少水够一家人一天的饮用,并从小让他背着双肩包,把自己所需的东西都装好,以此培养他的责任感。


如今,只要出游,他就会准备好水果、茶水、点心,有时还早起做好一家人外出吃的三明治。我们都是公交出行,于是他和爸爸一人一双肩包,一路背到目的地再分给大家享用。


“爸爸快看,树上有小松鼠”


上小学后,学习之余孩子有大量自主安排的时间。我观察他从小就喜欢一边听节目,一边画画或者做手工。于是,我们把音频节目下载到卡里,装在一个不需要网络的播放机里,供他听书。


他从最初广泛收听《十万个为什么》、名人传记故事、汉声出版的《最美的中国传统童话》、儿童版的四大名著等内容,后来逐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开始在喜马拉雅App上自主选择并反复收听《世界历史》和易中天《中华史》等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偏向听觉学习的孩子,而且对于中外历史颇有兴趣,于是有意识的多带他去博物馆参观。


等他稍大,我就和他一起策划历史文化之旅,他因为平时听历史、读唐诗,所以特别着迷古都西安,根据自己的兴趣规划了去汉景帝阳陵、青龙寺(乐游原)、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夜爬华山看日出的旅游行程。


冬日爬山


疫情3年,我们减少了周末和寒暑假的出游,翻看这几年的照片,反而发现我们拥有了更多和老人相处,向他们学习生活智慧的时光。


平日下了网课,孩子跟着奶奶去百草园照顾农作物,翻地、拔草已经像模像样;周末去姥姥家,陪姥爷逛市场买菜,回家再跟着姥爷一起做饭;看姥姥在改衣服,也试着踩缝纫机给自己做双鞋垫。


过年期间,孩子放假有更充裕的时间,我们就带着他一起干家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从小时候,他看着奶奶制作面花、帮奶奶揉面,到如今他已经把从奶奶那儿学到的制作面鱼的手艺传授给了姥爷。


除夕贴春联,他就跟着妈妈一起练书法写福字。有一天看爸爸正在切肉,他说想给大家做黑椒牛柳。爸爸问:“我给你切丝还是切条?”他想了想说:“您放那儿我自己来吧!”


跟着奶奶学做馒头


如今,孩子已经上了初中。每天早晨不到7点出门,晚上6点多放学回家,9点上床睡觉。我们很珍惜和他每天相处的3个多小时的时光,很多时候因为我们上班早、下班晚,也没法保证每天能陪他吃饭,听他说说学校的生活。


于是,我们尽量在周末安排至少半天的时间,带上老人和孩子一起出游。这时候去哪里已不那么重要,他能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愿意在路上和我们交流谈心,我们借此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他。老人看着比自己还高的孙辈,递来零食一定要和老人分享,牵着他日渐长大的小手,也有一种别样的幸福。

写在文后:


在苗苗的家庭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建立在亲子互动和自由探索的基础上。父母鼓励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去寻找未来的方向,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角色不容忽视,他们的言传身教将会深刻影响孩子的一生,除了送孩子去补课,教育方面家长能做的还有太多。




亚裔首位!杨紫琼创造奥斯卡历史!

美国大学为什么没有围墙

诗人厉以宁,经济学大师的另一面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