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齐发,新晋导演处女作开局即炸

记忆弹窗 2023-11-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幕味儿 Author 鱼仔

英语中,“time out”这个词组有着两种语义:“休息时间”和“超时”。

前者常用于表示每节课之间的课间时间或者体育比赛的暂停休息时间,在连续的学习或者紧张的比赛过程中,短暂地停下来,放松一下,好好地歇上一口气。而后者则给人以紧迫感,甚至让人生出一种“死线已过,万事皆休”的绝望心情。

本届“天坛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短暂自由》所呈现出的气质,也正像它的英文名Time Out一样,既温柔又残忍。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犯人假释的故事:

三名犯人在入狱许久之后终于得到了假释的机会,他们需要在48小时内安顿下来,和那些挚爱的人重聚,弥补那些互相错过的时光,并在此期间证明自己已经接受了良好的改造,不会再犯错误,不然就需要重回监狱服刑。



通过导演对三名犯人的形象设置,在电影刚一开始便能看见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叙事野心:三个犯人分别是一个有着混血外表的青年、一个有着典型日耳曼人种长相的白人中年和一位已经满头华发的非裔老人。

三位主角的种族和年龄就像是横纵坐标轴一般在观众眼前铺展开来,而借由他们在假释期间的行动进行的三线交叉叙事,也在这一坐标系中勾勒出了整个比利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景观。


而“亲情”正是两条坐标轴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三条叙事线索的起点。对于三位犯人来说,假释的48小时是他们服刑生涯的“休息时间”,但监狱的那扇沉重铁门也让有些东西已经永远“超时过期”了。

三个犯人试图在48小时中,回到在家庭之中自己原本位置的尝试,构成了整部影片叙事的原动力。与此同时,他们因为牢狱之灾而导致的在家庭关系中的“缺位”,以及曾经犯的错给家人们带来的伤害,也让这个与亲情、家庭有关的故事,铺上了一层厚重的悲情底色。

三个人和他们所渴望的“正常生活”之间,就像是那个著名的“龟兔悖论”里的兔子和乌龟一样:哪怕在肉眼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已经变得无穷小,但中间仍有着切实存在着的距离,他们狼狈地奋力狂奔,但却依然追不上那看上去不疾不徐的幸福时光。

影片临近结尾时,非裔老人颤抖着声音说出的那句“覆水难收”,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为三个可怜囚犯的故事做了总结。



在影片中,最令人惊艳的是导演对“时间”这一元素的运用:

影片的三条叙事线索之间并无交集,且导演并没有让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章节的形式各自独立成篇,而是混剪在一起,这无疑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互相交叉的剧情一不小心便会形如一团乱麻的散乱局面。

而导演之所以敢用混剪的方式来呈现着三个故事,底气就在于它们都有着“48小时假释时间”这一共同前提。这一前提不仅构建了三个主角“出狱-与家人见面-回监狱”这一共同的行动轨迹,让他们的故事形成一种近乎“对照组”的内在联系,同时导演在影片中插入的带有倒数性质的字卡,以及一天里早中晚的光线变化,也成为了影片节奏的“调节器”,在浑然一体的影片叙事中,为影片分出如同歌曲一般的一个个“小节”。



影片全片基本上都是用手持拍摄的方式完成的,也很少有角色的主观视角,同时在使用配乐这件事上,导演也十分克制,三者相加,让观众几乎产生一种在看一部纪录片的错觉。

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也可能是因为过去的大量纪录片拍摄工作让她形成了某种习惯,但在结果上,都给予了这部剧情电影以触动人心的“纪实感”。

而这种 “纪实感”,也最终成为了观众对三个主角悲剧命运的强烈情感共鸣。

导演夏娃·迪舍曼

影片《短暂自由》是比利时新锐女导演夏娃·迪舍曼的剧情长片处女作,但不管是剧作结构还是叙事节奏,都异常完整和成熟,且不乏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此次影片入围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主竞赛单元,也将在北影节期间进行展映,同时这也是影片的国际首映,先睹为快,千万别错过!


追忆人大校友:80年代款爷的风云一生

十次立于世界之巅,喜马拉雅皇后的传奇人生

大学老师的育儿经:孩子一定要跟着“内卷”吗?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