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家族的逃亡与一段科技神化的诞生

非勇 记忆弹窗
2024-09-03

点击名片 · 关注我们


“唱衰美国”对于某些国家、某些媒体和某些专家来说,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甚至是某些人毕生从事的职业或发财牟利的生意。


前苏联,就有这样一位数学家,他供职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年复一年,他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对各类统计数字的分析和挖掘,来证明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高于美国,苏联体制优于美国。


他叫米哈伊尔·布林,苏联犹太人,数学家,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他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天体物理学家和宇航员,但由于当时苏联盛行反犹主义,他无法学习和接触物理和航天等敏感专业,于是逐渐成为了一名数学家。



米哈伊尔的妻子叶夫根尼娅也是学数学的,她被分配在苏联天然气和石油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工作。这样的家庭在苏联时代是标准的幸福家庭。特别是在反犹时期,他们没有遭到迫害,没有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等边疆地区,反而都有一份稳定、舒适、衣食无忧、令人羡慕的工作,真是太幸运了。


前苏联国家计委旧址


与那些靠谎言谋生、上位或发财的人不同,米哈伊尔·布林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厌恶。他的工作内容大概就像今天某些专家和媒体发布“美国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中国”“中国民工的盒饭都比美国中产阶级吃的好”“中国月入2000元人民币比美国月入3000美元更幸福”“17美分成本的百元美钞是赤裸裸的掠夺”等观点一样荒谬。


布林说“试图利用数据来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


布林一心想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但在个人自由和思想被禁锢的苏联,调换工作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事,他只得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钻研数学。


布林的研究充满艰辛,来自莫斯科的好友兼同事Anatoly Katok后来回忆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来追求他的学术”。


布林成功了,他向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提交论文,并于197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著名的数学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关注。


1977年,布林获得机会赴波兰华沙出席了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他接触到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数学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他发现西方的数学家都在前沿领域进行着有意义的探索;而反观自己的工作,无聊且毫无意义。布林说:“我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怪物”,那感觉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屎上雕花”吧。


这次与西方世界的短暂接触,成为米哈伊尔·布林一生的转折点。他了解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与他日复一日抨击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国家大相径庭。他决定——逃离苏联,前往美国。


在当时的苏联,仅仅产生这个念头就足以被视为一种罪过。移民意味着他将放弃现有的工作、社会地位、财产和国籍,这不仅仅是离开一个熟悉的舒适圈,还可能要面对被贴上“叛国者”标签的风险。


米哈伊尔·布林深知,一种体制一种环境抑或一场运动一场战争足以毁掉一代或几代人的前途。想到自己尚处学龄前的儿子,他意识到,如果留在苏联,即使儿子将来拥有过人的才华,也只能像自己一样,碌碌无为度过一生。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润,哪怕只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这一决定,是对现实的抗争,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生命潜能的坚信与追求。


1978年,米哈伊尔·布林提出全家移民的申请,他当然不能说去美国,只能以犹太人身份申请定居以色列,这在当时是许多苏联犹太人的选择,也是苏联人可以申请移民的极少数理由之一。


移民申请提出之后,布林夫妇立即被单位开除,失去了生活来源。在等待审批的日子里,布林只得靠帮人翻译英文资料等零星工作获得微薄的收入。移民申请能否批准,何时批准完全是未知数,此时,全家前途未卜。


经过8个多月焦急的等待和煎熬,他们终于在1979年5月获准出境,同时必须放弃苏联国籍。


布林一家舍弃了所有财产,先是来到巴黎,沦为难民。申请美国移民签证谈何容易!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前苏联国家计委官员孤注一掷的冒险。此时,全家人已没有任何退路。


布林一家是幸运的,倒霉的犹太身份意外地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由的狭窄通道;而他们申请的时机也非常微妙,他们出国后不久,苏联便彻底关闭了对外移民的大门。


但是,如果没有十足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布林一家也不会得到这份幸运,就如同顺从的大多数。


布林带领全家辗转欧洲多个国家,历经千辛万苦,在先期移民到美国的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在1979年10月25日抵达美国纽约。


踏上美国土地之后,米哈伊尔·布林改名迈克尔·布林。“迈克尔”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男性名,通过这一改变,他完成了文化身份的转变和融入,这不仅是向过去告别,也向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敞开了怀抱。


很快,迈克尔·布林如愿成为马里兰大学的数学教授,而太太叶夫根尼娅·布林则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找到了工作。他们6岁的儿子谢尔盖·布林则进入马里兰的一家小学读书。


1980年,布林一家在马里兰州新家附近骑车


初到美国,布林一家一无所有。成年后的谢尔盖·布林回忆起那段时光,感慨地说:“当时我们很穷——我们刚搬到美国时租了一所小房子,我父母连睡的地方都没有。他们不得把厨房隔出一部分作为卧室。那是一个非常贫寒的起步。但是,美国对我们非常好,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在这里白手起家。”


1990年夏天,在谢尔盖·布林即将年满17周岁的前几个星期,老布林带着他回到苏联,参加一个为期两周的高中数学国际交流活动。小布林回忆说“此次旅行唤起了我童年的恐惧”,旅行第二天,他便在莫斯科对父亲说:“感谢你当初带领我们离开了这个国家。”


这次旅行结束后一年,苏联解体。


布林全家福,摄于2002年。右一为谢尔盖和弟弟萨姆(1987年出生于美国)。


这之后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


1998年9月4日,苏联出生的犹太裔美国人谢尔盖·布林与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拉里·佩奇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


谷歌。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


如果谢尔盖·布林未曾随父亲离开苏联,世界或许就少了一家能够改变全球互联网面貌的卓越企业,错失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科技神话。


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否衰落,其实方法简洁明了:只需观察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流动方向。


迈克尔·布林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父亲。


成功的家长,从不用严厉鞭策和过度监督束缚孩子的心灵,而是用智慧的光芒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他们在自由与梦想的天空中放飞自我,勇敢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无限可能。




名利场上没有专家——悼念一位非网红教授

许燕吉与她的两任丈夫

读完《巨流河》,应该再来读读这本书

在记忆碎片中找寻与世界的联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记忆弹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