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西北 | 乌鲁木齐冬天里的炭火与暖阳

朱向青 大西北春秋 2023-06-13

【按】作者于数年前的冬天曾游历新疆首府乌鲁木齐,返回后撰写了此篇散文。从东南海滨到西北边城,作者以新奇的目光和独特感受去写新疆的西部风貌和异域风情,文笔清新,读来别有趣味。全文2836字,阅读约需7分钟时间。


从地窝堡机场驶入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一路可见白茫茫的雪地。屋顶覆上了一层巴掌厚的棉被。树,也都被裹上了棉絮。有的树落光了叶子,树枝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地上的路,也大多被皑皑的雪埋住了。

对于来自南方从未见过雪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我沉浸在来到北疆的喜悦,却也有隐隐的担心,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冰国这么寒冷的天气。

很快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乌鲁木齐西北路,远远地看到高达几十米的玻璃穹顶闪着银蓝色的光。我们从门房排队进入,进行有序的安检,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安检查出我带的保温杯有水不能带入。正在为难之际,一个高大的保安走过来,问明是来自我老家福建平和的白芽奇兰茶,打开后嗅了下笑笑说:“这么香,倒掉挺可惜的。我帮你们保管吧。”一句话驱走了冬天的严寒,带着暖意我们进入博物馆。

新疆各个少数民族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及其它方面各具风姿的民情风俗一一向我们扑面而来。我们眼前,新疆历史的画卷丰富而生动地一幅幅慢慢展开。恰逢那天馆里还展出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摄影图片,等我们到达这个展馆时已到闭馆时间,美丽的女工作人员得知我们是福建来的客人,重又打开展厅大门,陪同耐心解说,在一幅“劳动归来”的图片上看到这样的情景:乡村的田埂上,一群村民和干部肩扛铁锹锄头,手捧头顶西瓜,笑容满面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幅则是和田区工作组搭乘老乡毛驴车入户走访,画面上驴儿也欢快地撒开了欢。

蓝天白云下是一幅幅天山南北大大小小村庄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情景。工作人员的话语更让人觉得温馨,她轻声细语地提示我们馆内哪里是适合拍照的地方。初到北疆,还来不及领略屋外的冷冽严冬,屋内的热情却早已如春风般把我悄悄融化。

第二天早晨直至九点,天才朦胧地亮起来。整个乌市还在一片宁静当中。院子里,一切都可爱地“胖”了起来。梯子、木横踏板,胖了,似馒头排队。地上,也是厚而松软的白蛋糕。我忍不住脱了手套,去抓了一小把,凉凉的,冰冰的。踩下去,咯吱咯吱的声音响起来。一切都是新鲜清新的样子。

我们应邀去参加新疆亲戚的孩子婚宴。到了乌鲁木齐市郊的石化,天空渐渐地灿烂了,地面依旧是厚厚的白雪。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也有一些戴着鲜艳的头巾的维族女孩穿梭在席间。婚礼的现场,布置了很多五颜六色的彩球和心形的礼花,大家说,新郎的表姐是名人呢,得过世界冠军,见过世面,簇拥着新郎的表姐上台说话,她落落大方地上了台,为一对新人祝福。

耳边听当地朋友低声说起新郎的表姐叫王燕红,2004年雅典残奥会射箭70米女子个人(站姿)决赛中,王燕红以92环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参加残奥会以来首枚射箭项目的金牌。可不容易啊,同行感叹地说,王燕红15岁时因病致疾,1994年被选中参加第六届远南运动会,开始练习射箭。每日王燕红都要携带4公斤重的弓和箭,进行五、六个小时的射箭和各种艰苦的体能训练。她咬牙顶住伤疾的痛苦和射箭动作的单调重复,在教练的指导和队友的帮助下多次获得各项金牌,用弓箭为自己的人生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也许是想到了自己这段艰辛而令人欣慰的奋斗的经历,高大俊美的燕红在台上也不禁动容:今天,是舅舅家的大喜的日子。我们两家从甘肃来到新疆已经多年了,乌鲁木齐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许多我的兄弟姐妹,有着许多关爱与支持,我也把我最诚挚的祝愿送给今天最美丽的新郎新娘,祝大家幸福!掌声哗啦啦地响起。

亲友中有人哼唱起这首信天游:“东飘的云朵南飞的雁,父亲送大哥去新疆。越过青山岭穿过戈壁滩,车到吐鲁番眼泪挂腮边”,淳朴动听的曲调打动了众人的心。一曲了了,又有人嘹亮地接上:“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此起彼伏,谈笑不断。

婚宴上抓饭、烤包子、拉条子、粉汤、油塔子等各式美食佳肴端上来了,地道的乌苏啤酒和新疆啤酒也呈上来了,众人相互敬酒:甘肃新疆都是我们的家乡啊,我们都是一家人!一时融融的乡情亲情和大盘鸡的辣香、酒的醇香弥漫在席间。

最有特色的美食广场却是在大巴扎。巴扎是维吾尔语“集市、农贸市场”的意思。国际大巴扎位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南端的二道桥,这是一个敞开的火热的大市场,有着以土黄色为主色调的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的风格,迎面而来熙熙攘攘的几乎都是穿着各式长袍戴着各色头巾帽子的维族同胞。尤其不乏美丽的维族女子,她们的眼睛里全是风情,莞尔一笑,就要把人深深地打动,甚而把寒冷也忘了。

穿行在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的街头,呼出去的气凝结在鼻孔出口,吸进来的气慢慢加热融化。即使裹上厚厚的围巾戴上毛茸茸的手套,手脚也冻得发麻。第一次感受到北疆的严冬的威力,但很快又融入了这里的火热的气息。

在一个写着乌鲁木齐新十景——民俗风情一条街的石牌前,三两个人穿着厚厚的大衣在那热乎地烤火。我也忍不住凑上前想取个暖,拍个照,却又犹豫起来,细看这几个人都比较壮实,长胡子,大眼睛,很典型的维族男人长相。踌躇间,烤火的几个新疆兄弟早已看出了我的来意,他们温和地让出位子来,还做了个夸张的友好的手势示意我过去,让我拍照。我为自己的多疑而羞赧。

寒冷的冬天里,红红的炭火闪闪地燃烧着,忽明忽暗,温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

来到大巴扎当然少不了要去尝尝各色的美食。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

有了这个美好的传说,于是馕成了各族人民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馕的一般做法其实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

漫步大巴扎几乎每隔几米远就有一个卖“馕”的摊位,蔚为壮观地摆满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各种味道的馕。刚出炉的印着漂亮图案的金黄色的馕,一口咬下就是满嘴的香味。

而手抓羊肉饭,金黄色的饭里配着红色的胡萝卜,颜色鲜亮,托在盘里,冒着热气,看得也直让人咽口水。再来几串正宗的新疆羊肉串,一串串羊肉上还滴着摇摇欲坠的羊油,红白相间的羊肉烤过以后又焦又亮,香而不腻,真是一饱眼福,也一饱了口福啊。

一个身穿着红色维族裙戴着粉色毛边帽的小女孩跑过来了,手里满满地攥着几串刚出炉热乎乎的羊肉串,还有些小商铺刚买的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在雪地里蹦跳,煞是可爱。

我赶紧拿出相机,女孩的白胡子的爷爷笑眯眯地在旁边示意:摆个姿势!于是,咔嚓一声,小女孩红红的脸就像一朵太阳花般在冬日里绽放。

    著者简介    

朱向青,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首届“纪实报告文学”福建作家班学员。作品发表于《散文百家》《飞天》《北方文学》《福建文学》《厦门文学》《泉州文学》等刊物,先后创作出版《五古丰登•漳州古厝》《左岸青山右岸树》《诚育立人》。曾获飞天文艺奖、光明日报征文奖、福建省第34届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往期回顾    
车安宁  | 古老神秘而奇特的白马藏族
程对山 | 凉州“十大历史名人榜”及入选理由
冯培红 | 两位浙籍老师与甘肃的“敦煌学”研究
旧地寻梦 | 古都长安的那一场雨
学者视点 | 敦煌是中国历史的一枚纺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