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城一迹|罗旭: “野生建筑师”的红砖乌托邦

想去弥勒的 安邸AD 2024-03-12

点击视频

去罗旭的红色乌托邦理想国看看






在东风韵艺术小镇里,除了万花筒艺术馆、半朵云艺术餐厅、东风韵美憬阁酒店等,还有小镇博物馆,是这里最早建立的建筑。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生息,在月光普照的红土地上围着篝火起舞,这是云南弥勒给人的最初印象,其中夹带着原始的热烈情感。罗旭便出生在这片红土地上。他曾是建筑工人、瓷器厂学徒、文化馆美工……现在,有人说他是建筑师、艺术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个挑剔的厨师。

但罗旭说:


云南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建筑群规划者和建造者罗旭,他身后的纪念碑是用横十竖十的葡萄桩搭建而成的,寓意为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

在回弥勒之前,罗旭曾经在昆明经营着土著巢工作室,挥洒着自己的创造激情,但后期对艺术怀抱的理想与现实经营之间的拉扯形成了巨大压力,曾让他迷茫与痛苦许久。2000年的冬天,他跑回故乡弥勒的一个池塘边钓鱼。那日恰逢云南大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说:“过去种种仿佛都在白雪里消融了,我决定一刀切,弃掉一切,重新开始。那时我感觉自己重新复活了。”

回到昆明,他关掉了工作室,取消了所有的日程,决定回归。14年后,当有人邀请罗旭设计新的建筑时,地点正是他钓鱼的那个池塘附近,“我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切如宿命般被连接在一起。

弥勒所在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其特殊的地理特质,土壤含铁量较高,呈现鲜艳的红色。罗旭采用当地砖窑烧制的红砖建造出一片形似雕塑般的红砖建筑群。

在弥勒所在的红河州,土壤因为含铁量比较高,颜色如炽烈红火。罗旭便用当地最传统的砖窑烧制的红砖作为最基本的材料,砌筑起一个全新却毫无违和感的红色乌托邦。他觉得自己是一只鸟,砖块就是被衔来的树枝。他在当地招募了很多工人,手持一根竹竿,一点点教会他们如何用砖砌曲线、搭结构,然后像考试一样一关关过,一次次实验着盖房子。

设计万花筒艺术馆时,罗旭在工地后方的一片桉树林里住了8个月,每天穿着人字拖鞋,一边观察,一边画图。

罗旭在弥勒东风韵的第一座真正建筑是小镇的博物馆。他说:“首先要感恩这片土地和在这里奉献过青春、做过研究、开垦过这里的知青,也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致敬。”博物馆的旁边是万花筒艺术馆。设计万花筒艺术馆时,罗旭在工地后方的一片桉树林里住了8个月,每天穿着人字拖鞋,一边观察,一边画图。他太喜欢这片泥土了,含铁量、含铜量很高,适合植物生长,也让这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这总令他感到由衷地快乐。

万花筒艺术馆是整片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承载着当地艺术、文化交流的主要功能。 

鉴于城市建造规划要求以及防震结构的安全性考量,万花筒艺术馆的建造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用水泥浇筑加固,外贴红砖维护,对于上半部分,罗旭坚持要求用砖砌筑。风雨侵蚀的痕迹附着在砖的表面,几经岁月的沉寂,上半部分变得斑斑点点,夹缝里甚至开始长出花草。

万花筒艺术馆内罗旭创作的陶瓷雕塑《合唱团》是空间里的主角,当音乐响起时,声音、空间、雕塑确实能给人带来千人大合唱的震撼。

向左滑动



每次当人们进入万花筒艺术馆中央,看到从屋顶斜照进来的光落在罗旭手捏的《合唱团》雕塑群像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神圣,更是一股向上而生、竭力迸发的生命力。

光怪陆离的雕塑装置穿插在建筑群落里,与自然感强烈的建筑相映成趣。

除了盖房子,他在小镇里尽情肆意地“撒野”:大胆野性的、放浪形骸的、光怪陆离的雕塑装置穿插在建筑群落里,诙谐至极。罗旭仅凭自我探索与满足,就让一座座建筑走入大众的视野,与其说是精心的设计,不如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随性创作。小镇的红砖建筑群仿佛与生俱来,这些建筑已经从单纯的结构功能中脱离出来,成为很多人的心之城堡,小镇变得越来越热闹。

看着东风韵艺术小镇渐渐成为如今的模样,每一个建筑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合在一块又成为了现在这个丰富的模样。

对于做如原始艺术般建筑的罗旭,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他自称是“云南的一颗种子,只有在家乡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头脑里的灵感从何而来,他说不清楚,“就像一棵树,不知怎么一夜之间就挂满了果子。”当自己的建筑成为东风韵艺术小镇的标志时,他觉得那都是因为他人的助力,“每一位朋友都像一滴水,他们能让种子绿起来”。

印章房是罗旭建在小镇上极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他取印章的公平、公正之意,为这里增添了乌托邦的理想色彩。



罗旭认为,建筑能够与这里的土地、环境、周边的村子长久地融合,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要不断输出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体验——他把这种感染力所引发的主动传播称为“蒲公英效应”。让更多人在自己的建筑里获得情绪价值,产生共鸣,就像吹蒲公英那样快乐,而这份快乐随着蒲公英一路飞翔,在更多地方扎根,为人所见。在互联网时代,建筑的生命周期里需要不同的“蒲公英的魅力”。

东风韵美憬阁酒店的回音壁,既是酒店的入口,更是人们欣赏夜色的最佳观景地。这里的流水声因回音变得如音乐般悦耳动听。

建成后,弥勒的东风韵艺术小镇不再只是弥勒的,也是属于云南及全国的。很多人不远万里飞过来,流连忘返。后来,罗旭专门为这个小镇设计了美憬阁精选酒店。他说:“我先把这个地方的等高线画出来,再让工人抱来一坨一坨的红黏土,然后像捏雕塑一样,用泥巴捏出了现在酒店的雏形。”美憬阁精选酒店的落成,让弥勒再一次成为设计与美学爱好者驻足向往的度假圣地。建筑仍旧坚持“拙、朴、真”的原生创意,整体建筑的5个院落像五环,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浑然一体。他说:“美憬阁精选酒店既是装置艺术,又是雕塑,也是建筑,还具备功能性,这个就有点儿意思了。”

因弥勒地方建筑规划要求,万花筒的底部部分采用了水泥加固,但其上部依然坚持了罗旭要求的砌筑,使得上部拥有了与自然环境相融的斑驳肌理,更具时间的修饰魅力。

罗旭用一片建筑群让更多人知晓了弥勒的存在,面对每天陆陆续续来这里的游人,他却像电影幕后的导演,逐步抽离出来,变成了这里的一个普通观众,回归到日常。他种菜、盖猪圈,从左边池塘里钓上鱼,再把它放回右边的池塘。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你喜欢这样的“野生建筑”吗?

文末留言和我们聊聊吧!



出品人|许绿芸 

监制| 陈幸思

 导演|陈奕琳

摄影指导|甘为

摄影助理|江超、郑旭升

剪辑|陈奕琳

混音|王孟笛

视觉设计|U.Studio

 协调|田海凤

翻译|彭奕华


摄影|雷坛坛 

摄影助理|Wai Wai

造型|韩健

撰文|日青

编辑|田海凤

新媒体编辑|Tangke

视觉设计 | 曲大仙



推荐阅读

一城一迹|华黎:面朝大海,寻一处时间折廊

一城一迹|朱小地:又见敦煌剧场,

一滴水中看尽大漠的过往与今生

寻找先锋者 | 谢柯:下山是塑造不争不抢的空间轮廓


点击上图直达小程序

  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0月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城一迹|罗旭: “野生建筑师”的红砖乌托邦

想去弥勒的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