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专访《令人心动的offer》:当年轻的我们畅谈理想与热爱|AD Conversation(内含彩蛋)

期待未来的 安邸AD 2024-03-12

建筑关注的核心是什么?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当我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在谈论什么?一个新的提问,可以引出怎样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呢?2023年,《安邸AD》带来了全新对话栏目AD Conversation,每一期邀请来自建筑、设计、艺术与生活方式领域的嘉宾,从一座建筑、一个设计、一幅作品、甚至只是一个假想出发,一同聊聊他们心中那些“不怎么提起过”的记忆与理想……当脱离严肃的“职业滤镜”,当回答的不再是常见的问题,他们或许能给出一份意料之外的惊喜答卷。


第二期的AD Conversation,我们邀请来了一群特别的嘉宾——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第四季中的10位实习生和几位带教老师,一起展开了一场有关建筑学习、建筑理想的畅谈。这场对谈中有刚开始进入行业的“建筑师实习生”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与期待,也有导师们与他们的好奇,就像围坐在一簇火焰的四周,一场不一样的对话由此开始……

                                                                                                                                                                                                                                                                                                   

他们也许是最近建筑行业“最火”的十位新人,他们就是热播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4》中的十位实习生。从来自各地不同建筑学院的学子,到如今备受关注的行业新人,每一位都有着不同的背景、个性和对行业热门话题的理解。正处于从学校走向职场这样关键时刻的他们,面临着各类选择也同样怀揣着许多的期待与迷茫。


节目已在这个2月顺利收官,如今的他们再次谈及对建筑设计与成为一个建筑师的期待时,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呢?我们还特邀了节目中的两组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简称:BIAD)和由AD100建筑师董功带领的直向建筑事务所(Vector Architects)的带教老师与实习生们一起,开展了一场未曾开口的“对谈”。文末更是有实习生们与AD的“好友大师”的小彩蛋。也许他们之中,就有未来AD100榜上有名的建筑师,也许我们的关注点一直在探究优秀的作品,这一次,我们从路的起点,开始说起……



有几位同学在节目中经历了“交换生”的小体验,在不同体量公司与项目都尝试以后,你们在这之中有什么收获?



李金颐

其实我一开始接到实习的offer的时候,我有考虑过很久很久,这次来参加offer,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我可以体验一下大设计院与小事务所工作模式的区别。做好一个建筑对我来说,如果它面积非常大,我可能会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才能把它做成我想要的一个完成度。但是如果是一个体量较小的建筑,我就有机会把它做精,细节的这些东西是我比较喜欢和追求的。所以对我来讲,在经历过两种工作模式和方法以后,我更清晰知道了自己想要在什么类型的团体工作。



林鹏翔

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的经历,让我感受到的是它有非常大的一个员工群体,有非常充分,从建筑技术到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强的实力和技术支撑。其中有非常多的工种、工作室等设计单位,风格也是百花齐放,让我接触到各式各类这一行的人。直向设计的工作模式和学习状态更像我自己曾经的状态,因此反倒是在北京建院的经历对我来说更是挑战自己的舒适圈。




最近旅游业正在慢慢回温,如果可以推荐去看一栋建筑,你最想推荐哪一个?有没有在哪一次旅行之中,亲眼看到学习过的建筑给你带来深刻启发的?



李金颐

我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家一起出去选址,看建筑一次。去年我们在英国从头到尾玩了一圈,看建筑,看场地,看材料,各种东西。今年我们是在塞尔维亚选址,看建筑,看场地。我觉得矿洞是一个很酷的东西。我们去看了一个之前有采矿活动的一个矿洞,那里现在还有一群对采矿很狂热的爱好者去维持矿洞,这让我看到了人与场所之间神奇的关联。亲眼见到董功老师在阿那亚的海边礼堂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因为看照片的时候以为它是个很小的东西,但是我们到了以后就发现它其实很大,尺度的差距感很神奇。



杨希言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出国交流的时候去巴塞罗那看到高迪的圣家族大教堂时的震撼。他是公认的天才,而当我真正亲身站在这栋建筑之中的时候,才开始真正体会到这位天才大师的“天才之处”,那是看照片看模型都无法触及一点的感觉。我还记得我当时是上午去的,阳光正好透过彩色的玻璃打下来,我立刻体会到了一种奇幻的神圣感。我最尊敬的建筑师之一西扎对自然的尊重也是我在亲眼见到后才真正体会到的。从一个空间的感知,到材质,到它的肌理,甚至一丝光影,不同时刻都给我带来全新的感受。

杨希言拜访圣家族大教堂与西扎的茶室时拍摄




龙治宇

我认为在课本或者网络上看到的建筑只能看到建筑的形,只有实地去到建筑本身才能理解建筑的神韵。去的过程,那天的天气,周边的环境,甚至于遇到的人都会构成你认知世界中那座建筑的真实模样。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是在两年前去南京的四方美术馆,当时去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波折的过程,甚至我觉得这一段去的过程有一点像建筑朝圣的意味。我还记得,我下车当时正愁怎么去,这个时候一个老爷爷骑着三轮车过来拍了拍我,说“诶你是不是要去四方美术馆?”后来我知道,他一直在这里。这一件小事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对我来说这也是去亲眼看建筑的意义,哪怕是那天的风,也是感受之一。

龙治宇拍摄的四方美术馆




环保与可持续性在建筑中的应用在今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刚刚开始进入建筑行业的你们,在你们的学习与实践环境中,有接触与此相关的经历和体验吗?



林鹏翔

我的毕业设计和这个话题有一定的联系。这是一个在森林里面的落地项目,我做了一个“窑”,它是功能性极强的,达到了1300度的高温,以燃烧产生化学反应。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将热气重复利用到建筑里,并利用废气把冷空气进行预热。我的出发点,就是考虑碳排放与“节能”。我相信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会越来越看重节能、环保建筑。

林鹏翔的毕业设计作品:an anagama kiln



李金颐

建筑就像“养出来的孩子”,建筑师不应该去控制建筑未来使用的方向,一个好的建筑、好的空间也不应该被限制,就好像董老师对于海边礼堂被刷成粉红色的见解是类似的。我觉得可能一个好的建筑,好的空间,它是可以有这样的多元性的。所以不管是一些网红性质的活动,还是未来建筑会怎么被改造使用,都是它正常生命的一部分。


林鹏翔

曾经流行形式追随功能的这样一句话,但也有建筑师相信形式的独立性和永恒性。比如康的生物研究中心,它有一条大轴,也被用来做秀场,还有许多经典的建筑也会出现在影视作品里,比如银翼杀手2049、西部世界等。就像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机,形式与功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这非常好玩。




超凡你最崇拜的建筑师是梁思成,他也是你所学习的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很重要的代表人物,你认为在时代更迭如此之快,甚至已经在讨论“元宇宙建筑”的现在,对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如何引起大家的关注呢?



李超凡

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建筑的态度更多反应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在清朝末年,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国家政策的形式被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下,我们也开始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而我们现在进入了新时代,进入了这样一个相对稳定,文化、政治都有相对有足够实力的时代之后,其实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专业度、讨论度和多样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我认为它在未来一定会是一个越来越好,越来越被重视的方向。

李超凡参与故宫传心殿建筑保护现场图



李金颐

超凡,说到这里我也想听听你对3D扫描、3D重建这方面的看法。



李超凡

我们说的3D扫描,它是不会对建筑遗产产生不可逆伤害的。我们说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对“可逆性”这个原则的关注。我做的介入不会对它造成二次的伤害,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但其实我们知道中国建筑它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它的各个构建是易于替换的。我们判定的时候,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发展历程之中新搭建的部分我们是可辨别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既有的对于一些构建的补充,其实只要缺什么补什么,有理有据,并且有一定的节制,它对未来只能够让建筑更长久地生存下去,以一个更健康的姿态去出现在世人面前,我认为是可取的。

李超凡(左)与李金颐(右)讨论方案




金子你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你认为,“大胆的”年轻人的存在,在现在的建筑行业中,是重要的吗?为什么?



李金颐

我认为大胆和自信是挺重要的,因为你刚入职场,肯定想证明自己,或者有可能你想被重视,你的一些想法被听到,这个时候如果你自信一点去表达,你可能真的就会被听到。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是需要实力和努力去支持,不能是一个盲目大胆自信的人。哪怕我可能每次都不对,但是提出来了就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就可以收获。




小马你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但建筑师不是“独行者”,是需要与多方沟通合作的,这其中就难免会遇到冲突矛盾和意见相左的情况,所以你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强势”和有个性的一面,需要增加吗?



马琪芮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选择”的话题。对我来说,任何事情都是分场合的,可能所展现的那一面,也仅仅是我当时所做出的一个选择。它对我来说就是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一种不同的选择。就好像我们是需要平时用纸笔记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用电子纸笔记,用什么记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个事情做完,就是如此而已。




圭圭你参加节目时还有两年毕业,表现出来的也相对比较谨慎,你也说你有不自信,犹豫的状态,和金子是完全相反的状态,你觉得建筑是需要取悦所有人的存在吗?现在的你是否有新的认识?



罗圭甫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是我在offer这趟旅途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我所理解的真人秀的本质是向观众展示人物、观点以及价值的“媒介”。它就像一个扩音器,能将我们每个选手的观点都放得无限大。而建筑设计恰巧是电视机前每位观众都能评论一二的东西,镜头前我可能过分顾虑于自己所言之物是否成熟、准确而合理,秉持着“少说少错”的原则妄图取悦所有人。因而在表达“观点”时往往字斟句酌,乃至怵于发声。这便有了节目中我呈现的顾虑、谨慎和犹豫形象。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建筑学低年级学生的写照。


节目中金子自信的个性和对自我观点的表达和输出就是一个非常正向的榜样。她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无所畏惧的底气,随时随地闪闪发光。节目播出后,通过我自己的观察意识到设计行业和媒体行业最不缺的就是争议,因此我本人和我本人的观点完全不用取悦所有人,甚至不用取悦多数人。哪怕只是一孔之见,也应当不遗余力地表达自我。



小龙你很喜欢建筑摄影,也曾经在苏圣亮老师的工作室学习过,你觉得建筑摄影和其它类别的摄影的区别在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建筑摄影?建筑摄影对你学习建筑有怎样的帮助?可以分享一些案例吗?

龙治宇 

通过我的学习与感受,我认识到第一件事是去感受建筑和它所存在的环境。你拍的每一张图都是需要交代一个事情,而不是纯粹地从视觉好看这个事。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跟苏老师去拍摄的时候,当时的那个建筑立面是可动的,风吹过去,会有声响。所以,你甚至需要感受“那天的风”。建筑摄影还需要拍实际使用的人与建筑的关系,那么就会迫使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建筑空间内部设计。总之就是一个从看到“表”需要去思考“里”的过程,逐渐刨根问底,追寻本质的过程。

小龙拍摄的建筑摄影作品




国恩你有很多人文摄影和城市摄影的作品,这些对城市街道的观察,对你城乡规划这个专业的学习和理解有哪些帮助?摄影的经历对你所学习经历的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有什么影响吗?



陈国恩

我最开始接触摄影,是用手机先拍摄一些建筑、一些光影,这加深了我对于空间的理解。通过摄影,我能够先去观察到什么样的空间形式是能够打动人的,什么样的空间能带来什么样子的光影,这样的话我就会去感受到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用什么手法去做到怎样的空间形式来打动人。这是我最开始接触摄影的感想。在逐渐拍摄的过程当中,我可能很少有机会不断地去接触一些新的建筑,所以拍摄的主要内容从建筑摄影慢慢过渡为人文摄影。


人文摄影主要是拍摄的我们周边的一些生活场景,还有我们周边的人群的日常行为,是拍摄我们当下的生活现状。我有空的时候都会拿着相机去街上走一走,逛一逛,拍一拍,这样子就能捕捉到一些打动我的瞬间。这些瞬间主要还是发生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有人活动的地方,我会格外地去关注。在这拍摄过程当中,我会比较关注光影、形状、色彩、人物。我觉得人物是很重要的要素。你关注到一些人群活动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他们在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什么样子的空间是比较受相应的人群欢迎的。了解了人群行为,我在设计的时候就会更加有把握,心里更有底。了解设计出的空间将来可能会产生什么样子人群活动,对于我后期做规划设计,尤其是尺度偏小的城市设计或者街区改造等项目会很有帮助。

陈国恩摄影作品




现在节目已经顺利收官了,请大家再回过头思考一下这个节目的名字,结合这一季节目带给自己的收获,现在的你心目中,到底什么才是“令人心动的offer”呢?



陈国恩

在我心中,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还能够让我们从这一份工作当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一些价值,能够有一些正向的反馈和成就感,就是值得的。



陈铚研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应该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其实对很多人来说,是找不到“令人心动的offer”的,其实大多数的都是在做一个妥协,做一个权衡而已,所以我想对参加节目的自己说 “你很幸运”。



罗圭甫

我心中令人心动的offer是一个很理想化的状态:既想要年轻时短平快的收入,又想要有长久的职业恒定感。这好像听起来有点贪心。因此我不想给自己设限,把重点放在更大范围的职业道路探索上。




李冠甲

其实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我来说就是令人心动的offer本身。只要在工作前期,只要我能在工作中真正学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我觉得就已经很令人心动了。



李超凡

对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与专业有关,我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获得认同,还是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杨希言

能保留自己独立的想法,和独立的热爱。



龙治宇

我认为,就是——“给懂的人做事”。



李金颐

同意!我认为是首先就是要和同频的人一起工作,这就是一件很令人心动的事。



马琪芮 

就像这个节目带给我们所有人的一样,非常大程度影响我之后的自我选择的,就是令人心动的offer。





(以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BIAD,直向建筑事务所简称直向)

建筑师黄思维与实习生们



大家作为即将进入行业的新生代,认为在当今以及未来的AI语境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

BIAD建筑师

黄思维



林鹏翔

我认为AI可以降低设计成本,但也会消减建筑师存在的意义,会给建筑师危机感。建筑设计从一笔一笔画出来,画错一笔要用刀刨掉一点,到后来逐渐有了CAD这一类技术支持,现在又到了AI,每一次的更新迭代,都会淘汰掉一部分人。但我想建筑师的价值,不会被AI代替。利用AI,我们可以提高效率。其实在模型生成、渲染图渲染等方面,AI已经可以参与一部分工作了,如何运用就成了我们的功课,我还是很想去学习运用的。


李金颐

我其实不是很赞同每一次技术出现就会取代掉一部分人,只有最顶尖的人才会留下来。 我认为AI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设计表达,或者去把一个想法具象化的工具而已。你可以选择用或者不去用它,但是你在用它的时候,要考虑好你要怎么去使用工具。归根结底,AI就是一个表达工具,我们作为建筑师,现在应该是学习的是如何去驾驭已经存在的工具,而不是去比较抵触地去看待这件事情。我始终认为,一些人类才会有的,对于空间的感知感才可以去设计一个建筑。

感受场地,现场设计中的金子和小马



马琪芮

我们在节目中利用AI绘图代替了一部分场景表达的部分,在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人震惊于AI技术的成熟,也有一些人指责引入AI绘图的设计是怠惰和不公的。其实类似的讨论在今年之前已经早有先声,如果跳脱课题本身,关于AI画图,我认为有价值讨论的地方有很多: AI绘图的版权问题?AI绘图可能的发展方向?设计范式中哪些内容会被替代,替代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一切?但这些有价值讨论的问题的基础在于一个共识,那就是AI技术和传统设计工作流并不是互斥关系,我们对AI提出各种语言的架构,语言的结果和语言的质量决定了成果的质量,这取决于我们对领域知识理解程度和人的联想能力,以及对AI底层技术的理解力。这对于我们的要求是更高的。我们迟早都会在工作流中内化AI技术,而非被AI驯化。




大家周围的同学对国有设计院的主流的印象和认知是如何的?

BIAD建筑师

付毅智


陈铚研

其实在来之前,我填的报名表也是填的事务所或者是外企这种类型的公司。大家对于那种设计院的主要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一个可能以施工图为主的这样一个方向。因为他在以前的年代,设计院确实也大部分都是靠接建筑住宅这种类型的施工图来挣钱的。但是我觉得北京院这样与国同龄的设计院,也许它是更有一种建筑设计的使命感存在的。


李冠甲

我大一的时候也是在一个类似设计院的地方实习过,当时因为自己的能力也有限,会觉得会很辛苦,但是在很团结的集体里面做设计,很有归属感。现在经历了这次实习,我觉得设计行业其实不算内卷,是因为大家对自己的设计都会抱有一定的期待,这一切都让我更期待未来的工作。




那么大家在经历这次职场初试水以后,是否有改变你们对国有大型设计企业的固有印象?

BIAD建筑师

胡杨



李冠甲

肯定有的!其实我回看我参加节目前我的报名表,我其实我当时理想的工作单位,我写的其实不是设计院,我写的也是事务所。后来我到设计院体会了一下,我发现我其实对设计院的这种刻板印象还是挺深的。我之前可能觉得设计院技术上会比较先进,但是可能在设计上会弱一些。但是真正体会了一下,发现其实比如像北京院这样的设计院是很综合的,它既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的机会,又会接触非常多先进的建筑行业里面比较前沿的一些内容,不管是像元宇宙还是一些别的前言的话题,都能有机会接触到。


陈铚研

我也有。在来《offer》之前也一直有朋友学长学姐劝我们转行,更多是那种互联网大厂之类的公司。但我来了之后,也和像胡老师,盖老师以及很多助教聊了许多,就会发现建筑设计其实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东西,不只是在做方案产出,整套流程下来有很多的职位和工种。所以如果是仍然喜爱建筑,可以在整个流程下面去挑选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来深化。




如果有一个机会给自己设计一个房子,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场地,它会是什么样的?

直向建筑师

张菡


李金颐

理想中的小房子是一个可以不停根据生活习惯加建改造的东西,像Theo Crosby在Hammersmith建造的自己的房子一样。我也想跟几个好友去冰岛,每个人盖自己的房子,就住在彼此附近,那可太有趣了。


马琪芮

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松叶林的林间小路。两边的松木簇拥着林间小路,它通往远处的一片大草坪,草坪上有很多青翠的植物,也有一些鲜花。远处有一个雪山,雪山上面有一缕阳光打下来,有一个雄鹰盘旋在上面。我想在这样的一个草坪上去建一个自己的房子。这个房子里面可以养几匹马,可以有我自己的车库。它虽然交通不便,但一定是一个能让我停下来去思考、去缓冲生活、去获取灵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这个房子本身它可能不是很大,它的保暖性甚至都不是非常的好,但是它能满足我对于我自身对于身体遮蔽的一切的基本的需求。我如果饿了,我可以去采摘一些不是我自己种的但是很便捷的食物,我也有一些植物,可能还有一些肉食。哦对了,我想它应该是松木制的。





你理想的工作后/30岁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马琪芮

我想我那个时候应该还没有结婚,保持着单身。我主要是去配合完成一些那个阶段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的项目,但同时我有一个完成自己项目的机会,去把这个不大的建筑去落地实践。所以相当于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忙碌着,生活着。我也希望那个时候工作不要挤占太多的生活。




你对自己当前工作或者居住的空间满意吗,

原因是?

直向建筑师

陶巍



李金颐

我对与我现在住的地方真的不是很满意哈哈,我现在住的地方窗外都搭上了脚手架,更有意思的是地面还是弯的,所有东西往中间斜的,我像住在一个碗里。但这又同时特别有趣,甚至给我的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感。



大家都有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呢?

BIAD建筑师

付毅智

李金颐

我的人生目标肯定是尽可能地尝试更多的东西。我觉得建筑师这个职业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业,需要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上的积累,才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建筑师去设计人类生存的空间。所以我的职业理想可能是在50岁之前能盖出一栋自己满意的楼,我觉得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罗圭甫

建筑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迭代翻新。越来越多和建筑融合的学科开始出现,我希望能更多探索它跨学科的可能,为这个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李超凡

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对与我这个专业方向的传播,希望还能够做一些相关的传播上面的贡献,无论是它的知识性的传播,还是艺术性的传播,想贡献我的一份力做一些传播性的,对未来的规划。



龙治宇 

我觉得就去体验,好的坏的都是人生的经历。



杨希言

我想做一个细水长流的建筑师。





各位觉得现在的学建筑的应届毕业生有没有什么变化,包括数量、专业技能、关注兴趣等各个方面?



直向建筑师

张菡

其实在面试各位实习生之前,我们先看了一个他们作品的展览,在看展的时候,包括董功老师,我们都觉得这十位学生非常厉害,我认为是背景的不同恰恰代表着行业内各种类型的建筑师,所以才展示出了如此真实的行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我们在这短短2个月的过程中,其实也和他们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有很深的交流,建立了一个可能脱离于节目之外,现实生活中的会更长久的交集。



直向建筑师

陶巍

李超凡的改变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一开始觉得他是一个比较慢的人,但在实习过程中,他逐步展露出处理问题的条理性与逻辑性,同时在几个团队合作的任务里起到了串联组员控制整体项目进程的作用,他在博物馆讲解的经历也帮助他在工地上的交流有更好的调理性,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建筑师,这些都是一些挺可贵的品质。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就是现在的实习生或者说年轻建筑师们,对各类软件的运用越来越纯熟,加上媒体对建筑的宣传也在辐射到更广的受众,在这个背景下,这些年轻人的技术强项将会让这个行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度发展,这是我观察到以后感到非常欣慰的。



BIAD

总建筑师

马泷

我认为变化是非常大的。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未来100年之内,我相信对中国的建筑师都会有很大的需求。现在海归的这波同学带回来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大家都在追求更好的建筑。




北京建院是大规模的,负责的项目也大多体量大,各位老师们认为这样的一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BIAD建筑师

黄思维

我在北京建院建筑师们当中相对比较年轻,所以我分享的观点相对比较片面。其实从人才和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当初学的东西跟小林他们学的东西其实就已经有比较大的区别了,已经帮我们从专业上进行过一些更新和迭代。如果在我们工作的传统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技术创新上的提升,比如使用的各种新软件、各类工作流和新工作方式,我觉得主要是这样的一个需求。



BIAD建筑师

胡杨

我其实看法还稍微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其实我们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他现有在学校语境下他掌握的那些技术和能力。其实这个东西我个人的观点是,他在学校学的东西和真正在工作里面应用使用到的那些东西,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个差距。其实在初期判定的是他自身的学习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操作或技术性的东西,需要一点时间其实就可以掌握,但是决定他能够走多远的是他自己自身的一个学习的能力、他对自己的要求和他的责任心。



BIAD

总建筑师

马泷

对此我也想补充一下,对于设计院本身,年轻人、实习生的火花和创意对建筑并没有过多的影响,还是很看重实习生5-10年内的学习成长。我们一般认为建筑师的周期是50年,在很长的周期内才能形成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建筑师。所以应该更关注毕业生的发展、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情商和综合能力等。学习背景、家庭背景、城市背景也都会有影响,并不是只关注一个毕业作品、快题作品。




老师们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以前的实习经历、趣事?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我是河北工程大学毕业的,不是985,211这一类的名校,也不是老八校,所以毕业的时候我是有点迷茫困扰的。所以我做出的选择就是去不同类型的公司实习尝试。我当时就实习了3家,一家外企,一家设计院,一家事务所分别都实习了3个月,等于我是一共实习了9个月,用来对比不同的设计体系,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确了现在自己最想要的方向。



直向建筑师

陶巍

我曾经有一段特别的实习经历。当时在昆明一家民营设计企业实习,当时我的任务是设计一个住宅区域里面的社区活动中心,令人意外的是我短短几天出的一个设计方案,在未经讨论和深入推敲的情况下直接被拿去做了施工图深化,稀里糊涂成了我的第一个落地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许是好的设计没有被真正被重视和传播,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三四线城市,大众对好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可触及性这一观念也在我的心中“落下了根”。



直向建筑师

张菡

我的研究生求学阶段是在国外度过的,当时我去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在美国洛杉矶的商业事务所实习,工作节奏很轻松,但对于我来讲就是项目周期太长了,一个项目可能就是5到10年这样一个周期。我当时希望能够比较快速看到自己从事的项目落地,这是我的第一个很明确的愿望。因此,我毕业后选择了回国。



BIAD

总建筑师

马泷

在我们那年代,进北京院是非常难的,而且我们那个时候考试是考一天的,从早到晚考我们快题是考12个小时,又要渲染,什么都有,最后还得排出名次来,排在前五名你才能进到院里。当时我的目标就是要进刘大师的工作室,我特地提前去他的工作室实习了半年,才有机会得到推荐,这对我是印象很深刻的。





想问冯老师,接下来十年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

马琪芮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其实我能很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10年的状态,我刚毕业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要在事务所工作,在事务所跟主持建筑师密切配合,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做我想要的建筑。我刚30出头,还在我精力旺盛的一个高峰期。未来10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充沛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我希望自己能参与更多的好项目,但已经不用期望了,我已经看到了一定是可以做到的。



陶老师,很想知道您的职业理想是什么呢?

李金颐



直向建筑师

陶巍

我想回答四个字——“劫富济贫”。当然这是有点夸张开玩笑的说法。就像我前面说到的第一份实习的经历,我很希望能在帮一些更有财力或资源的人做设计并有所得后,无偿给一些需要但接触处不到专业设计师的人带去一些专业上的帮助。我来自云南的一个特别小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在我看来包括沿街店面,或者一些小的公共基础设施,甚至室内装修,可以有更经济美观的方式去呈现。所以我希望自己有这个能力把一些好的设计带去这些地方。




老师您觉得作为一个建筑师最重要的品质是

什么呢?

李金颐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我认为一定是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建筑它很复杂,既有偏艺术的设计类的,又有工科性质的一些的。每个建筑师他需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如果是主创,一定是逻辑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能把这个项目给做好。




您在实习生这个年龄阶段对自己未来建筑职业的期望是什么样的?

杨希言




BIAD建筑师

胡杨

其实我现在所获得的是非常惊喜的,因为我在最开始就没有给自己设定任何的“期待”。在我的认知里,我的生活里还有很多组成部分,我都想要去体验,所以收获的反而是很大的惊喜。不用那么用力地去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永远不知道哪朵花会开。



BIAD建筑师

付毅智

我和胡老师的情况差不多,刚参加工作时没太多的详细规划,就是按领导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太多的焦虑。




老师们迄今为止经历过最艰难的项目是哪个?

杨希言



BIAD

总建筑师

马泷

我最艰难的项目无疑就是深圳机场T3。我对于它的投入也是最多的,当时带了50人的团队,在深圳待了两年,后来两年也每两周回去一次。我后来做了一个PPT给1500个人分享,我印象很深刻最开始还不到200个人在听,后来看着会场渐渐站满了人,特别震撼。那是我人生特别重要的时刻。虽然这之中也有很多遗憾,这样的记忆,虽然“艰难”,但也给我自身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那时您的老师教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龙治宇


BIAD建筑师

胡杨

我的老师和我说“你把你手里做的这件事,当成你自己的工程来做。”这句话给我思维模式上的启发是很深刻的。



BIAD

总建筑师

马泷

一定要明确自己对建筑的专注与热爱。保证好自己的基础素养,那是能带着走一生的东西,然后尽可能出去多看世界,我一直认为在国外待至少3年,了解国外的建筑体系,是很好的。



直向建筑师

张菡

我会建议年轻人在选择行业的时候,需要多研究一下,想清楚再做决定,而不要盲目的去跟风或者只听其他声音。我觉得要先试一试,要基于自己的判断。



直向建筑师

冯超颖

我的建议就是要尽早去实习,因为百闻不如一见,你只有去经历过了,你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选择的地方。



直向建筑师

陶巍

我的建议就是,学会生活,保持好奇心,保持热情。这是让你能坚持下来在建筑行业,去持续做这个职业的一个后盾。




                           

                                                                                                                       

                                                                       

在这场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正在踏入建筑行业的“他们”的好奇与无畏,也从已经在其中许多年的“他们”身上学到了专注与认真。正如他们所说,也许保持好奇,怀揣责任,目视前方,是最好的答卷。


对建筑设计的热情也许真的能留住“那天的风”,在面对一个如此庞大、丰富的话题时,人生有太多可能,我们永远不知道哪朵花会开。


张永和:“围着院子转一圈”的生活方式 |AD Conversation

也许你永远猜不到一位建筑大师在三十岁时,

在干什么|Great minds in their 30s. Vol.1

柯布西耶在36岁时发表了重要著作《走向新建筑》,而尼迈耶29岁时是柯布西耶的绘图员……|建筑大师的三十岁 Vol.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独家专访《令人心动的offer》:当年轻的我们畅谈理想与热爱|AD Conversation(内含彩蛋)

期待未来的 安邸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