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悉尼看艺术,一不小心走进阳光和海风
绵长的海岸线、柔软的沙滩、苍翠的山峦,一年超过300天的充裕阳光,还有各种活泼可爱的动物……这里就是被南太平洋环拥的城市悉尼。在这样一座几乎没有人不会海泳、没有人不热爱户外生活的城市里,设计、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无不取材于自然、呼应自然甚至融入自然。
新州艺术博物馆建筑通透的玻璃幕墙将郁郁葱葱的丛林景观纳入视野,令观众宛如置身于自然之中观展。由澳大利亚敏循(McGregor Coxall)景观设计携手美国景观建筑师Kathryn Gustafson共同设计的全新公共艺术花园是连接新旧两馆的过渡场域。
从新州艺术博物馆(AGNSW)具有153年历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旧馆穿过艺术花园,我们来到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新馆,眼前轻盈的白色建筑仿佛是从公园地形中生长出来的一般,以谦和亲近的姿态伸开了欢迎的臂膀。
从户外延续到馆内的大量白色立柱轻巧而纤细,构筑起了线条的几何韵律。由地面层向下延展的展馆,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幕墙,最大限度地将幕墙之外郁郁葱葱的园林之景邀入室内,一系列朝向悉尼港延伸的露天展亭、露台和庭院也将户外风光逐层纳入展陈的版图。SANAA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美术馆标配空调和人造光源的“白盒子”式观展体验,室内、户外的动线相互交织。
新馆入口处是一个圆形的博物馆商店,里面有大量原住民艺术相关的艺术衍生品。
新州艺术博物馆馆长Michael Brand博士站在新馆中庭的长扶梯上,这里可以纵览整个博物馆的空间构造。他认为,悉尼艺术界最棒的一点是“去中心化”。这也是普利兹克奖得主、日本SANAA建筑事务所在澳大利亚的首个项目。
“我们想要一座与周边景观相得益彰的建筑,它是聪明、谦逊,又注重细节的。”新州艺术博物馆馆长Michael Brand博士说道。这种“聪明”落在无数细节中,例如展馆薄屋顶内部隐藏着气温控制、声学系统、隔热等一系列设计;“谦逊”则是对环境可持续的关照,大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使这座博物馆成为澳大利亚首座获得六星级“绿色之星”设计评级的公共艺术博物馆。
伊里巴纳(Yiribana)展厅右侧墙上长达20米的作品来自澳大利亚Waradgerie族原住民艺术家Lorraine Connelly-Northey创作的“许多袋子”(narrbong-galang)系列,这是“悉尼现代项目”9件委约艺术装置之一。
开馆一年多来,这里吸引了众多本土和外来访客,不仅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更得益于全新的策展思路和海量的艺术臻藏。原本展于旧馆最底层的原住民艺术被移至新馆地面核心展厅,让外来游客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极具澳大利亚本土特色的艺术。
本地访客则能在地下一层欣赏到全球当代艺术精品,感受国际艺术风貌。Michael Brand博士非常注重平衡本土化与全球化。在他看来,作为一家州立公共艺术博物馆,这里的所有馆藏都属于大众,藏品必须尽可能多地触达民众。
由旧馆底层搬迁至新馆的伊里巴纳展厅呈现的是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艺术的展览,让观众感受到仍居住于此并仍在创作艺术的“活着”的原住民文化。
从一座螺旋式扶梯可以进入位于地下四层、由海军油罐改造而成的2200平方米带柱油罐展厅“The Tank”。
SANAA建筑事务所还改建了位于新馆最底部的废弃海军油罐,其面积达 2200平方米、层高达7米。“新馆让我们能呈现更多元的艺术形式,与观众进行更有意义的互动,”Michael Brand博士告诉我们,“我们的目标是使它不仅成为一座优秀的博物馆,更要成为一个跨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凤凰中央公园创始人Judith Neilson出生于津巴布韦,大学期间曾学习平面设计、纺织品设计和摄影,1983年与当时的丈夫从南非移居悉尼。她曾在广告机构工作超过20年。由她创立的“白兔艺术基金会”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机构,共收藏了超过750位中国艺术家的3000件作品。她于2009年创立白兔美术馆(White Rabbit Gallery)。她于2020年落成了包括画廊和表演艺术空间的凤凰中央公园。这里曾经是个仓库,在经历了火灾后重建而成,如凤凰涅槃,因此得名。
我们坐在Indigo Slam挑高两米的客厅里等待这座私宅的主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家之一、慈善家Judith Neilson。她的两只吉娃娃先从大楼梯上欢快地跑下,一头银发的女主人不施粉黛,迈着小步尾随其后。“先跟我去宴会厅,我给每位访客都拍过和《诺亚方舟》油画的合影!”
建筑师为凤凰中央公园的画廊空间设计了全透明的电梯。Judith Neilson用她在中国景德镇捡来的彩色陶片串联起了装置,为空间增添了趣味。
Judith Neilson从来都不是按框架做事的人。除了众所周知的艺术收藏,她对建筑的理解超越常人。对于凤凰中央公园,她希望将建筑与艺术融为一体。她首次委托两家屡获殊荣的当地建筑事务所共同设计:John Wardle Architects负责设计东翼的画廊空间,Durbach Block Jaggers负责设计西翼的表演空间,两者由底层的庭院相连。两家事务所在建筑外部设计上达成一致:使用细长的砖块,以堆叠石头的方式包裹外墙,并突显出接缝处的砂浆。在内部空间,他们各自发挥。
表演空间由连续环形的细木条制成,自下而上收拢犹如钟形。一圈红色沙发椅围绕在舞台周围。这里的设备对艺术家来说几乎应有尽有:德国国宝级博兰斯勒(Blüthner)钢琴、每年仅生产140架的意大利法奇奥里(Fazioli)三角钢琴、可升降音响和灯光系统……二层的仙人掌花园(Cactus Garden)设有艺术家会客厅和庭院,仿佛是藏匿在城市里的绿洲。地下两层分别是排列厅和化妆间。
表演空间是一个浅木色钟形结构,由连续环形的细木条构成,自下而上呈阶梯状收拢,在高耸的天花板上形成洞穴般的笼罩感。舞台位于空间中央,四周环绕着醒目的红色沙发椅。这里每周都有演出,形式不限:从古典乐到实验乐,从钢琴独奏到歌剧,从现代舞到诗朗诵,从室内乐到先锋表演艺术……全球艺术家都可申请来此演出,甚至在新冠疫情期间,Judith Neilson也尽力支持艺术家,让他们在此免费排练。
“我希望为艺术家创造最好的条件。”她自信地说。人们无须付费,而是参加抽签,等待是否会成为120位观众中的一员。座位是先到先得,除了环绕舞台的沙发,Judith Neilson并没有设置观众席。人们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在旋转阶梯或观演台等任何地方欣赏表演。
画廊空间的天窗开得很深,并采用倾斜的面板,将阳光过滤成柔和的光晕,颇具戏剧性地在空间中释放。
画廊空间比较低矮,建筑师设置了一系列天窗来缓解压抑感。
在画廊空间,圆形窗户是内部空间的焦点。从展示单幅作品的私密房间到有多幅藏品的宽敞区域,这一系列空间构成了一段艺术的旅程。建筑师设置了一系列天窗,用来缓解低矮空间带来的压抑感。这里是Judith Neilson个人会客和创作的地方,平时并不对公众开放。
我们和她坐在圆窗旁的长凳上,她直言不讳地表示:“从我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至今,周围总有质疑甚至讨厌我的人。不论你喜欢与否,这些建筑和这里的演出、艺术作品代表的都是我的品位,而且它们都是免费的。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是与人分享。”
UrsulaSullivan(左)和Joanna Strumpf(右)于2005共同创办Sullivan+Strumpf画廊。共同的价值观、在艺术市场的经验与洞察,让她们既是最好的闺蜜,也是最佳工作搭档。
由Ursula Sullivan和Joanna Strumpf创办的Sullivan+Strumpf画廊扎根悉尼,最近开设了墨尔本空间。自2005年创办以来,她们以一种缓慢而稳定的方式经营画廊,细水长流地建立与艺术家、藏家、艺术展会的关系,以及随之不断生长的社区。
两位创始人曾分别在画廊和拍卖行积累了十来年的工作经验,她们既是闺蜜,又是工作搭档,共同的价值观和对艺术市场运作方式的洞察,令Sullivan+Strumpf画廊的诞生水到渠成。
在画廊悉尼空间二层的接待室中有不少艺术作品。墙上挂着印尼艺术家Irfan Hendrian的纸塑作品。
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从媒介到风格都颇为多元,却折射出两位画廊主选择艺术家的共同理念:“我们对装饰性的艺术不感兴趣。当代艺术必须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传达当代世界的信息,多元且开放,我们希望呈现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优美的艺术作品。”这样的价值观吸引了一批忠实的藏家追随画廊多年,也令画廊在市场新旧交替中独善其身。
当很多画廊视服务藏家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时,她们却异口同声地说:“艺术家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客户。”和艺术家的沟通占据了她们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画廊的角色应既是艺术家的合作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服务者,这样才能得到艺术家的充分信任”。
原住民艺术家Naminapu Maymuru-White的作品具有跨越文化的普世价值观。
她们也用同样的真诚与原住民艺术家打交道,建立起画廊在原住民艺术方面的特色。她们以平等、尊重的姿态支持原住民艺术家,为这些依靠艺术养家糊口的艺术家提供真正的帮助。两位画廊主经常不远千里前往探访原住民艺术家工作室,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创作。回想起曾跟随原住民艺术家 Naminapu Maymuru-White前往满是鲨鱼的水域钓牡蛎的经历,她们至今仍兴奋不已。
位于悉尼勃朗特(Bronte)海岸步道上的永久性雕塑作品《Twice Twist Bands》,由日本最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牛尾启三(Keizo Ushio)创作,在参加海岸雕塑展后被挪至此地,成为永久作品。
澳大利亚海岸雕塑展创始董事David Handley。自1997年创办以来,展览每年10月至11月在悉尼邦迪海滩举行,以国际化、公众性以及免费的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接近50万名游客,参观来自澳大利亚与世界其他各地艺术家的100多件雕塑作品,成为一年一度的世界户外雕塑盛会。中国雕塑艺术家隋建国、沈烈毅等都参加过展览。
31岁时的David Handley可能不会想到,当年靠满腔激情用快闪式的一天时间完成布展、展出和撤展的疯狂举动,竟让这场邦迪海滩边的海岸雕塑展(Sculpture by the Sea)持续了整整26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免费户外雕塑展。每年,由4位视觉艺术领域的专家组成的策展委员会从全球几百件提交作品中甄选出100多件,参加为期3周左右的展览。
“在悉尼,人们当然更喜欢大海和沙滩。这促使我在海边创办雕塑展,让人们可以平等、自由地感受艺术,不分昼夜。”如今,David Handley已经将雕塑展版图拓展到珀斯的科特索海滩,并创办了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雪地山谷的永久性公共户外雕塑展。
青年艺术家Joel Adler在2017年毕业于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工业设计专业。他擅长用艺术视角结合所学的设计知识去做艺术雕塑作品,2019年在海岸雕塑展展出的作品《取景器》(Viewfinder)让他一举成名。
海岸雕塑展有一个大道至简的信条:即使是最贫穷的父母也能带着孩子在这里得到与他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度过意义非凡的一天。展览因此成为不少孩子的艺术启蒙课堂。比如青年艺术家Joel Adler,他7岁那年第一次跟随父母观看了海岸雕塑展,之后去海边看雕塑便成了全家人每年的固定活动。在大学读完工业设计后,Joel Adler内心创作雕塑的欲望渐渐发芽。
Joel Adler创作的《取景器》(Viewfinder)由6吨混凝土和一面200千克的镜子组合而成,通过反射光和传递声音向人们展现了通常看不到的海洋景观,使礁石悬崖线和汹涌的波涛仿佛近在眼前。
2019年,他向展览委员会提交了一个潜望镜式雕塑的想法,希望通过镜面反射,向人们展现海滩悬崖下方通常看不到的海洋景观。David Handley亲自致电向他表达了兴趣 ,促成了作品《取景器 》(Viewfinder)的展出。此后,颇受鼓舞的阿德勒重新勘景,向当地政府递交方案,令作品最终成为悉尼沿海郊区沃克吕兹灯塔保护区内的一件永久作品 。
策划 | 李君Li Jun
摄影 | Mattia Panunzio
造型 | 许佩佩
撰文 | Yuting、Li Jun
编辑 | 李君
协调 | Kelly Mu
特别鸣谢 | 澳大利亚旅游局
新媒体编辑 | Sangyu、Luner
视觉设计 | 舒宁、齐梦
没有设计师、没有图纸,摄影师贾睿自己设计的家
Open Door|演员Ashley Benson与闺蜜一起设计的家,拥有旧好莱坞的柔美浪漫
为女神全智贤设计家的他,如何改造百年韩屋?
点击上图
直达订阅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