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
事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
高股息、大金融等板块受益于互换便利的抵押品认可及成交回暖的业绩弹性。央行需考量借款人及抵押品资质,目前保险券商共持有1.8万亿宽基ETF和沪深300成分股,其中1.5万亿集中在大金融板块,作为底仓品种受益于抵押品认可保障,而险资下半年频繁举牌高股息港股。
关于互换便利的初步反馈:
1、业务操作大概会研习央行CBS操作,之前商业银行持有不活跃的永续债,银行可通过CBS置换出央行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如果这样,期限一般三个月左右,可以展期,不会有流动性风险;
2、质押出央行国债后,大概率会二次质押而不是卖出,二次质押过程即增量资金入市过程;
3、资金提供方:央行账面国债2.2万亿元,其中1.5万亿元是久期7年长债,0.7万亿元是短债,短债是显然的高流动性资产;资金需求方:如果考虑股债,险资至少15万亿元,券商至少5万亿元,所以是资金提供方决定融资上限;
4、机构态度:券商积极一些,主要是最近有几个券商在做OCI账户,所以利润表上可以有一个carry交易(例如2%融资成本买入5%高分红资产,股价波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保险谨慎一些,主要是目前自营仓位都没打满;但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作为“随时会入市”的增量资金,其实有很强的托底作用,尤其对于红利资产;
5、实际进展:据了解9月25日证监局来问了下我司意向,但需要国资反馈意见,国资暂未反馈,所以等待中。
今天同步些情况:
刚问了券商自营,PBOC互换便利,中信第一单,其他券商都上。
互换便利相当于股票持股质押给央行,打个九折左右换取流动性,之后可以反复互换,每次打九折,最终相当于8~9倍杠杆。
这次央行互换便利这个新发明相当于吸取2014年教训不再放开散户(无头苍蝇又没有理性)杠杆,而是让机构上杠杆,机构上杠杆监管层能管了,步伐一致整齐划一。
这回就彻底明白为什么这一年对公募私募收拾一遍,不利于上涨的策略该拍死拍死,收拾老实后来张白名单———一切服从组织。
市场方面:
今天情况看,A股市场整体是否稳住阵脚还有待观察确认,一部分第一段的大涨品种,由于对其后续盈利改善信心不足,资金还在调仓减持进程中。结构上的超额收益阿尔法可优先聚焦三季报+低PB央国企 。
虽然这两天机构交流,机构普遍反映财政力度用途至关重要,且担心其低预期。另外对本周形成的成交量天量也多有担忧。
我们认为只是节奏问题,短期确实偏震荡格局,但3-6月维度我们对股市和基本面的改善都非常看好,我们认为届时股市和经济都会显著超越当前市场一致预期。
我们认同并推荐关注达利欧最新观点:
“从经典的角度来看,市场的底部——比如2008年的底部,或任何重大市场底部——通常发生在资产非常便宜的时候,然后你会看到再通胀政策,他们会这么做。
我想说,不要每天都盯着市场的起起伏伏看,今天涨了,明天跌了。
当然,人们会对细节有很多关注,但实际上,有更大的事件在发生: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债务危机。
我不认为他们会像以前那样,且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与政府希望保持可控的愿望有关,而这对经济产生了影响。
我认为你会在中国看到他们继续采取行动的迹象。”
最近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谈“519”行情。当然,我本身没机会亲身体会,于是这几天密集看了一些519行情的历史采访资料,同时私下交流了多位519行情全程亲历的前辈,有些体悟可以分享:
1、519行情之所以令人记忆深刻,本质是资金极度暴力甚至就是违法违规介入的过程,否则后面不会有那么多券商倒闭;
2、现在回头看“519”,功利色彩太强,是一场“人造牛”。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民日报发布那篇《股市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之后,营业部隔着15米都挤不进去。
3、519行情是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尤其是当时监管层也在逐渐学习摸索的大背景下才产生的。
4、人们怀念“519”,但最好是忘记“519”,牛市也会杀人。
5、“519行情”不能独立看待,应该把它与后面熊市的下跌相结合来看,后续的痛苦是非常惨烈的。
自519行情及其之后漫长熊市过后,我感觉“脱离基本面的喊话式调节是不可取的”与“股票市场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成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面向政策定价的两个基本信条。基于这两个信条做投资,即便早期踏空也没什么可焦虑的,人不可能赚到认知之外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