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伦敦新闻画报》上刊载了一则西方人类学家在西藏的见闻。
这位学者在甘肃卓尼寺见到了一幕令他惊奇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正对着一副悬挂在悬崖上的巨大的编织物跪拜。
于是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对这一礼仪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描述:“对于神圣挂毯的顶礼膜拜”(Adoration of a Sacred Tapestry)。而这个他描述的古怪仪式,其实就是藏地的“晒佛节”,当然,是他眼中的。到底为什么晒佛?
这些唐卡多是各个寺院的镇院之宝,不仅材料珍贵、工艺精制,更为重要的是尺寸极为惊人,稍小的或许长宽几丈,大的甚至有长宽十余丈。由于尺寸如此之大,这些精雕细琢的圣物与艺术品很难找到相匹配的殿堂来供奉,平日里很少有机会能展开,多是收卷安放在寺院藏经阁等地。但唐卡的绘制,归根结底是为了礼拜和观想。
除了神圣性的理由,晒佛还有更加“世俗”的理由,即为这些常年“不见天日”的唐卡进行清洁,借由日光除潮去湿,达到防霉防蛀的目的。
值得一说的是,人们通常将“雪顿节”与“晒佛节”相联系,但其实两者有所不同。
由于很多寺院会选择在雪顿节期间晒佛,晒佛节与雪顿节在一些地方常常就会重合,因此才有雪顿节就是晒佛节的误解。实际上,晒佛与雪顿节之间是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逻辑关系,前者更像是后者供选择的一个选项。↓
整装待发
↓
鸣号起程
↓
为“大佛”开道
↓
数十人肩扛“大佛”
↓
“晒大佛”前的准备
↓
“大佛”亮相,集体诵经
↓
送“大佛”回大殿
↓
正月祈愿法会,藏语称为“毛兰姆”。自正月初一晚起,到正月十六日止。其间各寺院的全体僧人,每天要在大经堂诵经6次,其中第4次专为祈祷,祈祷佛法常在,有情安乐,天下太平等。
正月十三日举行“晒佛”(郎木寺),将数十丈长的绣制佛像,展挂在晒佛台,僧众高诵沐浴经,群众肃然,场面盛大。十五日晚间举行酥油花供灯会(拉卜楞寺),僧人制作的酥油花,陈列于大经堂周围,并供上酥油灯,使酥油花更显得鲜艳夺目。展出后互相评比竞赛,排列名次。十六日“转弥勒”(也称“转香巴”),僧众抬着弥勒佛,在乐队伴奏下,绕寺一周,以示未来佛弥勒将要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