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轮回故事《生命的真相》有声书 | 全集目录【珍藏版】

慈城罗珠堪布 通往解脱之路 2023-05-15


作者:慈诚罗珠堪布

翻译:索达吉堪布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编辑推荐 |

◎推荐语

索达吉堪布翻译,并与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索甲仁波切、李连杰联袂推荐本书。腾讯佛学频道 强烈支持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华严经》

不见后世,无恶不造。——《大般涅槃经》

不畏后世,无恶不作。——《中阿含经》


以无懈可击的推理 强大有力的论证 铁一般的真实故事,为你揭示一个你或许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生命真相。现代心理学 生物学 医学 生命科学 戒律 因明 俱舍 科学和佛学在作者的大智慧中 熔为一炉。作者以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 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罕见优秀的关于前世今生的力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01541lmsv&width=345&height=258&auto=0&auto=0


媒体评论 |

“我对他非常尊敬、景仰,他是伟大的佛法修行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堪布慈诚罗珠是当今世上最重要的佛学大师之一,我对堪布慈诚罗珠甚为倾慕,对他的志业也衷心支持。”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我们还年轻,了解生死的真相,感知生命的力量,能使我们更好地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光。”

 ——著名演员孙俪


“当你感到焦虑或无所适从时,记得看看堪布的微文,它将使你轻松地回归正念。”

 ——著名演员文章推荐慈诚罗珠堪布的微博文字


目录 |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真有前世今生?

否认的观点

无法立足的理由

第二章 从今生看到的前世

心识的产生

前世今生的可信度

身体的形成

身心的关系

第三章 结 语

西方学者的评价

反对的声音

科技未证实的,不一定不存在

在佛法中寻找智慧

附录一 七则前世今生实例采访

往来于生死之间

一位中学教师的濒死体验

死后再生 母子情深

前生后世 铁证如山

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人身飞空 神秘消失

附录二 《六道轮回图》解说



 全集目录

🌸没有大脑的人,真的存在吗?【轮回故事】  第1章  第1集「有声书连载」


🌸“濒死经验”,颠覆你的世界观【轮回故事】 第1章  第2集「有声书连载」


🌸前后世不存在的观点,已经过时了!【轮回故事】  第1章  第3集「有声书连载」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集 |  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集 |  世界各地回忆前世之事例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集 |  从今生看前世2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4集 | 监狱墙壁夹活人,被7岁男孩指认;战死日本军人,投生缅甸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5集 | 催眠回溯前世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6集 | 催眠溯前世,是怎样一种体验?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7集 | 催眠溯前世,原理何在?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8集 | 梦游冥界 (上)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9集 | 大成就者梦游中阴界 (中)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0集 | 梦游冥界(下)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1集 | 附体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2集 | 借尸还魂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3集 | 灵魂出窍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4集 | 我死后,穿过你的身体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5集 | 人死后,会有他心通,天眼通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6集 | 世界上对死亡认识最深刻的的民族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7集 | 女还魂师的中阴经历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8集 | 为什么众生的心识会不断出现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19集 | 卵生人 湿生人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0集|克隆羊怎样用佛学解释?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1集|前世的身疤痕,为什么会延续到后世的身体?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2集 | 《中国时报》:妇女产一穿山甲人,暗室关养三十年后终见天日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3集|半人半龟,手若鸡爪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24集 | 为什么不治之症,借助观想,可能很快就会痊愈?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章 第1集|一位起死回生的藏族女人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章 第2集 | 六道轮回图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章 第3集 | 死后再生 母子情深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章 第4集 | 逝而复返 全家团聚 上


🌺有声书连载【轮回故事】第3章 第5集|逝而复返 全家团聚 下




♻️慈城罗珠堪布《生命的真相》北京大学演讲


♻️慈城罗珠堪布介绍新书《生命的真相》


♻️2016美国开示 生命的真相_慈诚罗珠堪布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

慈诚罗珠堪布,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1984年于藏区之佛法重镇——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并依止当代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潜心深入经藏,刻苦学习。经过多年努力,精通了显宗五部大论及密宗之续部,并获得堪布学位。

20多年来,于学院担任教学重任,培育出为数众多的僧才。20世纪90年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弘法。近年来,又深入各藏区,宣导环保、素食、教育、戒杀护生等理念,同时讲授基础佛学正见,深化信教群众对佛法的认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又积极于藏区建立图书馆、创办学校,并邀请五省藏区专家学者编纂汉藏英新词辞典,负责主编工作。历时五年,目前已出版了《汉藏英常用新词语图解词典》和《汉藏英常用新词语词典》。

近十年来,更着力于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期以更贴近现代人的方式弘扬佛教文化。

弘法之余,仍勤写不辍。有藏文版《堪布慈诚罗珠全集》四大本(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慧灯之光》六本套装(海南省出版社), 中文版《轮回的故事》(台湾橡树林出版)、《解开藏传佛教的神奇密码》《佛教——迷信or智信?!》《揭开藏传佛教的神秘面纱》(台湾LR文化事业出版社出版)、《慧灯之光》系列丛书行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涅槃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我们能够看到的光,只是光谱上的一小部分;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只是声波中的一段频率;我们能够知道的生命,也只是轮回里的一个小阶段,其余的我们既看不见,也听不着,但却都是存在的。

  慈诚罗珠堪布

  2013.12.3


自序

  在本书问世后的第十五年,它终于能与国内的读者见面了。为此,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想让大家知道,生命是永远不灭的,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在死亡的背后,有着新的希望﹑新的追求﹑新的开始。对生命不要那么悲观和消极,对死亡不要那么抗拒和恐惧。同时也不要以为,死亡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从而走上极端的路。这些做法,都是我们对生命的误解所导致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有着充分的论据。无论是依靠佛陀的智慧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古人的人生经验,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现代科学研究,又给予了更有力的补充。譬如,美国维吉尼亚大学教授伊昂史蒂文森博士和他的科学家团队,就从全球各地收集了大量证据。从我本人亲自调查过的案例中也发现,转世轮回的确不是一种信仰,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现象。


  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实是,在能够回忆前世的所有小孩儿身上,都能发现以下的部分或全部情况:

  1.这些刚刚会说话的孩子能够正确无误地讲出过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过的某个人的生活细节。

  2.他们能够认出这一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并且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

  3.其中很多孩子对过去的父母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而对现世的亲生父母却没有那么深的感情。

  4.对前世喜欢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东西等等,这一世先天就有着特别的喜好。

  5.对前世的死因有着特殊的恐惧感。比如:前世死于车祸,这一世会莫名其妙地害怕汽车等等。

  6.前世受伤之处,这一世也会有很特别的胎记。

  7.这些小孩到了七八岁的时候,这些记忆会逐渐淡化,直至彻底消失。


  这几个特点,是全球所有能回忆前世的小孩儿身上不谋而合地发生的神奇现象。所以我认为,这一定是一种生命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人为的假造骗局,因为一模一样的假造骗局不可能发生在全球的任何地方,包括世上最偏僻的角落。我们没有理由忽略这些生命现象,也没有资格在不了解生命的情况下,而对生命作出各种定义。

  “死亡结束一切”的观点,会让人产生消极、悲观、绝望、不科学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会使人们恐慌不安、道德下滑,也会使很多人的晚年,不得不在极度的空虚、无奈、痛苦中度过。

  我们应该正视生命,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地面对生命,珍惜人生!


  慈诚罗珠

  2014年4月于狮城


推荐序

索达吉堪布/文

本书是作者慈诚罗珠堪布融佛教的戒律、因明、俱舍等佛法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理论与实际发展成果为一炉,并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真实事例为论据与补充,经过反复斟酌、仔细权衡、深入思考后创作而成的。通过佛法与科学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一方面找到它们的相异之处,一方面又挖掘出二者可互为印证的地方,并最终从科学与佛法互不相违的角度,论证了前后世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相信此书的出版必会增上人们对前后世存在之理的信解,并有助于廓清长期以来蒙蔽在众人心头的有关前生后世的疑云。

针对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很多人因为从小就接受机械唯物论及庸俗无神论的熏陶、教育,故在不经过任何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轻易就把前生后世的理念与迷信、落后、麻痹人灵魂的道德说教等负面概念联系、等同起来。具体说来,有些人根本就不承认心识的连续、迁流性;有些则半信半疑;还有一些尽管从表面看来也在学佛,但因他们无法从教证、理证两个方面牢固确立前后世及业因果存在的必然性,故此类人的见解一点也不稳固,随时就有可能发生摇摆。

正是为了使这些人能真正明白事理,作者才将佛法与现代科学原理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其实佛教理论本足以揭开生死变迁的秘密,但因其阐述的道理非常深奥,而很多人又对它怀抱极大的偏见,故作者才借助科技理论及当今发生在众多国家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以现代人能接受的口吻,与他们的心性十分相合的例证、语言,有理有据地阐释了关于前后世的正见。文中不但有佛教的教证、理证,亦有科学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所提供的道理与说明,想来无有成见者接受起这些论述、论点应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究实说来,佛教徒也罢,非佛教徒也罢,承认并按照前后世的法则行事,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如果否认心识的流转、迁移,人们必将毫无禁忌地为所欲为,这一点正应验了《涅槃经》中的那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所以懂得前后世的道理,对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现代人群的人格改造,皆具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环顾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明白并遵守前后世及业因果规则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在经济狂潮的推动下,金钱至上已成为太多人恪守于心的座右铭。古代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观念日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人们对内心科学的轻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在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法师或世间老师、教授、学者中,有些只懂佛理,对科学则一窍不通,有些又满肚子世间学问,对佛法则知之甚少,能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完成弘法利生之责的人,实属凤毛麟角。不过在作者的相关著作中,这二者一直都被他有意地融合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又用佛法鉴别、观照科学。这是贯穿于作者一系列佛学著作中的一个明显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非常精彩的、能证明前后世客观存在的、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公案,在品味作者对它们的分析时,大家一定会对不可思议的众生业力、不可思议的佛法奥义生起信解。由于他本人一贯喜欢并只说实话,且以令众人了知前后世、虹身成就等现象之本质为己任,因此,多年以来,他多次排除障碍,不惧艰难险阻地奔赴一些地方,亲身采访、调查了涉及此类事件的当事人,并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面对这些查有实据、无懈可击的事例,不知那些顽固坚持生命断灭论的人们又该作何感想?

面对这本《生命的真相》,真希望当代以及未来的读者们都能擦亮慧眼,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和他人在永无止境的轮回跑道上争先恐后、盲目漠然地冲向痛苦深渊的情景;更希望大家都能借着本书出版的因缘,重新审视一下生死名利竞赛场的本质,以及被我们无数次践踏过的人身及生命的本来意义!

我们理当知晓,自身在今生中所感受的一切,其实远在前世就已埋下它们的根;而如果要了知来生的实际境遇,省察今生的所作所为即可了然于胸。此中道理恰如《华严经》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无量寿经》中也说道:“人于爱欲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因此,我们理应精进行持善业,这样做才能给今生来世带来永不会空耗的实际利益。《大智度论》又云:“今世与后世,行法则安稳。”这其中的道理我们也应完全通达。对一个智者来说,不懂得外在世间的学问没什么可遗憾、后悔之处;但若不能掌握自他心识不断流转这一基本原理,那就实实在在有负智者之名了。

试图求取人生最高智慧的人们,不妨从前生后世之理直下深入进去,以此途径也许能最终打开佛法终极智慧之门。假如人人都能从佛陀教法中汲取最究竟的理智结晶,则此世界当下就可成为净土,所有众生都能尽享暂时乃至究竟的快乐幸福!

  译者作于色达喇荣

  2002年11月8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6227sirho&width=345&height=258&auto=0&auto=0


佛法平台“通往解脱之路”欢迎关注!

本平台的宗旨是为接引广大有缘人与佛结缘,为有缘众生打开一扇门,将正知正法带给大家!

佛法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程,点亮希望!

本平台为茫茫黑夜中的众生点亮一盏灯,为有缘人提供佛法修行,了解佛法的真谛,同时希望大家通过学修佛法从此走上解脱轮回之路!

需要学习的师兄请加微信号:lvdumu2020 进群

本公众号的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愿所有众生早日离苦得乐终究安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