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一地到十地,各有怎样的境界?
佛经中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大海是静止不动的,但走到大海的旁边,才发现大海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这就像一地菩萨的境界,自己看起来非常稳定,但在上地菩萨看来,却是动摇不定的。
没有冶炼加工之前的铁、金等矿石,可以象征凡夫迷乱的心;经过适当加工,石头里的金、铜等物质被分离出来,但其中还夹杂着其他矿物质的成分,可以比喻成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当最终全部加工完毕,陶冶出百分之百的纯正金属(当然,现实中没有绝对纯正的金属,此处仅是比喻而已)的时候,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恒常、永恒的。
龙树菩萨在其讲述心的本性——“如来藏”的论典《赞法界颂》中,描绘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那如水一般洁净、如月一般清朗、如虚空一般无垠、如皓日一般光明的境界,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路上的大乘行者,更成为他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愿每一位行路人都能尽快跨越心灵的万水千山,早日与那无尽的慈悲和智慧,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
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
在每个月初的初一到初三,虽然有了一些月光,但这种光还需要渐渐地增长。初地菩萨虽然证悟了菩提,证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圆满。尽管如此,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渐渐而增长”,包含了从一地,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
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
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
十五的月亮丰盈圆满、明亮皎洁,以此比喻菩萨的十地以后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时的证悟境界已经非常圆满,显现出完整无缺的法身本体,此时随增佛性也完全圆满了。
一地菩萨的境界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
是指菩萨一地时的境界。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
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断除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断除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
“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二地菩萨的境界
三业误兼犯,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离垢独标名。
第二地:身、口、意三门的三不善业和违犯小乘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等犯戒方面的轻重烦恼与错误,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圆满,故称为无垢地。
三地菩萨的境界
二障恒时染,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曜,破灭渐无余。
第三地:在三地之前,二障都与自己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锋利的宝剑,可以断除二障,显发出证悟的光明,并能逐渐破除、消灭在三地时应该断除的所有障碍,故称为发光地。
四地菩萨的境界
远离根随染,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烧照转光辉。
第四地:远离了诸根的随眠染污,证悟智慧逐渐增长,如同火焰一样威猛无敌。这时证悟的菩提称为胜义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烦恼,让修行人断除黑暗,见到光明,故称为焰慧地。
五地菩萨的境界
真俗称二智,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难胜事恒时。
第五地:对五地以下的菩萨来说,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点儿矛盾,此时不太能做到无二无别。到了第五地的时候,此二智慧则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
“真”是指胜义谛。胜义谛的智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间的学问。
但我们不能认为,四地以下的菩萨认为胜义谛和世俗谛是矛盾的,其实他们从加行道开始,就已经明白现空无二无别,只是到了五地的时候,才更加确认了二谛的互不相违。
六地菩萨的境界
十二缘生智,巡环理趣全,
甚深称最胜,般若现于前。
第六地:主要圆满的是六度中的智慧度,所以无论在根本定还是出定以后,智慧都飞速增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彻底了达十二缘起的如幻如梦本质,并断除了五地以下的烦恼。对胜义谛的理解,也比五地及以下的菩萨更深刻,对般若的证悟更清楚,对世界如幻如梦本质的体悟也更清晰。
“巡环理趣全”,是指对十二个缘起中每一个缘起的诞生、消失、本质、特点等循环往复的道理,都能全面理解。因为其智慧深不可测,故称为“最胜”。胜义谛般若智慧也得以现前,故称为现前地。
烦恼障有两种:俱生的烦恼障和遍计的烦恼障。在第一地的时候,遍计的烦恼障已经全部断除;但在第二地到七地之间,俱生的烦恼始终存在,到了七地结束的时候,才能将所有的烦恼障全部断除。因为烦恼障一直存在,所以,从一地到七地之间,都叫不净地。八地以后,才开始叫做清净地。
七地菩萨的境界
世俗二乘行,久修道已明,
相无功用满,最后称远行。
第七地:经过从一地到七地的长时修持,小乘的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经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当中的人我相此时已经彻底断除,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抵达最后的境界,所以称为远行地。
此处的“道”,是指小乘声闻道和缘觉道的见道与修道。
为什么到了七地才包含呢?因为一地的时候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还有我执和烦恼,这些烦恼障对无我的证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要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需要彻底断除烦恼障。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因此才说七地菩萨圆满了小乘的道。
这里的“功用满”,是指菩萨七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除了小乘阿罗汉之所断,证悟了阿罗汉之所证,并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经圆满。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时候才会圆满,之前是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后,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后。
八地菩萨的境界
智用无分别,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不动独彰名。
第八地:“智用无分别”,到八地的时候,智慧作用的发挥已经无有分别。
除了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六根与七识会发生三个转变:第一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眼识、鼻识等五识的转变;第二个,是第六识的转变;第三个,是末那识的转变。
因为发生了第一个转变,所以会显现密宗所讲的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的现象,其所见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瑕。虽然他也知道众生所见的不清净现象,但对他来说,不清净的景象已经消失,清净的世界已经现前。
实际上,清净的佛刹是无始以来就原本存在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是无明的产物,当无明断除以后,不清净的显现就会消失,清净的显现就会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转换,实则不是,而是像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般显现出本有的清净现象,但佛经里面称之为“转换”。
阿赖耶识是凡夫所有善恶业的载体。在十地菩萨的最后一瞬间,才会发生第四个转换——阿赖耶识的转换,阿赖耶识瓦解,转换为佛的智慧,才真正成佛。
“恒时任运成”,佛经里有个比喻,就像一个人如果掉进河里,则不需要努力,都会顺水而漂,冲往下游一样,八地菩萨因为没有分别念或只有细微的分别念,所以不需要太多努力,任何时候其所证与所断都能任运而成。
“众魔降退散”,“众魔”主要指我执,而不是指所有的魔。虽然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时候,才显现降伏了最后的细微魔障,但在成佛之前,也有大大小小的魔障。
八地菩萨已经降伏、击退、驱散了绝大多数的魔,所以说“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再也不会退转或动摇,故称为不动地。
九地菩萨的境界
善慧名无碍,十方演法希,
身云甘露雨,应物最堪依。
第九地:九地菩萨不仅证悟了空性,而且在讲经说法、闻思修持、分析佛的密意等各方面的智慧都非常圆满,没有任何障碍,具有善妙的智慧,所以称为善慧地。因为拥有善妙的智慧,所以能在十方刹土中演说稀有之法,其身躯犹如彩云,演说的妙法好比甘露雨,这些都是众生最可靠的依止处。
十地菩萨的境界
众德犹如水,虚空喻似身,
重粗皆蔽塞,大法智称云。
第十地:十地菩萨的各种功德,犹如水和虚空一般清净、无垢。虽然还有细微的所知障,但非常严重、粗大的烦恼都已经从根本上阻塞、关闭了,再也不可能有产生烦恼的机会。
因为具有如此的功德与福德,自在地获得了深广的智慧,拥有接近于佛的度化众生事业,所以称为法云地。
佛地的境界
审谛轮回事,孰能免业牵,
要知无苦恼,净土勿相缠。
第十一地:此地不属于菩萨地,属于佛地。通过显密的修法,到了十一地的时候,都已经成佛了。
密宗在十一地的基础上,加了第十二地直至二十二地的名称。因为在成佛以后,虽然见解的层次没有高低,但从种种功德的角度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实际上这些在显宗的第十一地都已经包含了。
第十一地是什么样的呢?在成佛以后,就要度化众生,故而需要仔细地审视、谛察轮回中纷繁复杂、森罗万象的情况,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转不同法轮。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完全成熟,从此不会受到任何善恶业的牵连,不会再堕入轮回。没有任何苦恼、分别念,真正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所知障,由所知障导致的不清净显现也已全部消失,而不会纠缠不休,所以佛在自境中都是净土。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大乘佛法就是一种服务行业,菩萨就是众生永久的服务员。他的服务方式,是将佛的智慧和慈悲奉献给人类。如果能成为菩萨,是非常荣幸的,从此以后的人生,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七册《四依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赞法界颂〉略释》
《慧灯之光》第八册《两种佛性》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大宝法王 | 如何知道自己修法的程度,自己所修的法并非歧途?
▶️有声书《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指引》| 全集目录(珍藏)
需要进群学习的师兄请加微信号:lvdumu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