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吃甜食?研究证明:年轻时摄入过量蔗糖将诱发并加重精神疾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梅斯医学 Author 四五七
生活虽然很苦,但巧克力、蛋糕、奶茶、冰淇淋甜呀,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再加一块蛋糕。
甜食促进脑内多巴胺分泌,给处于情绪低谷的人带来一点慰藉。芸芸众生借甜食来抚慰心灵,处于精神深渊的人更是对甜食“上瘾”,颇有点借糖消愁愁更愁的意思。
有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日常摄入糖分的量是同年龄段的健康人群的2倍之多,精神症状越严重,摄入的糖分就越多。
来自挪威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那些消费含糖饮料最多的青少年,受到精神困扰,出现多动症和行为障碍的比例也比其他人更高。
如此看来,甜食真的能缓解了我们的焦虑抑郁吗?还是让我们的精神症状愈演愈烈呢?
科学家开始将糖分摄入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思考过量摄入糖分对精神健康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近期,来自日本东京都医学科所学研究所的Haruo Okado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最终揭开了谜底:青春期高蔗糖饮食能够损伤脑血管,使得脑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下降,引起脑功能异常,最终出现精神症状。
研究背景
目前已知的事实是精神疾病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往往是升高的,而过量的糖分摄入产生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正是引起慢性炎症的元凶之一。
同时,临床上也发现一部分双相情感障碍以及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体内降解糖代谢毒性产物的酶——乙二醛酶GLO1表达量降低。不仅如此,一名预后很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Glo1基因存在移码突变,这些临床现象提示那些具有Glo1基因缺陷的人对精神疾病更加易感。
大部分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产生,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并且经常在30岁之前发病。
实验设计
利用Glo1 基因杂合敲除(Glo1/+)作为精神疾病发作的遗传因素,高蔗糖饮食作为精神疾病发作的环境因素,研究人员构建了4种小鼠模型:
喂养普通饮食的野生型小鼠(对照组)、喂养高蔗糖饮食的野生型小鼠(环境因素型)、喂养普通饮食的Glo1/+小鼠(遗传因素型)以及喂养高蔗糖饮食的Glo1/+小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型)。
小鼠断奶后(出生后21天),开始普通饮食或高蔗糖饮食喂养50天,对应于人类青春期阶段。
研究内容
1高蔗糖饮食诱发精神疾病相关行为表现
研究人员对4组小鼠进行了8种精神疾病相关的行为测试,包括旷场自发活动、声音惊跳反射、前脉冲抑制、目标定位任务、自我梳理、筑巢、高架十字迷宫、社交活动试验。
结果发现:喂养高蔗糖饮食的Glo1/+小鼠旷场自发活动增加,声音惊跳反射、前脉冲抑制下降,目标任务定位能力受损,自我梳毛时间延长、筑巢评分降低,与焦虑抑郁状态下小鼠产生的行为改变一致。
说明Glo1敲除结合高蔗糖饮食能够诱发小鼠精神症状,并且和单纯高蔗糖饮食相比,Glo1敲除结合高蔗糖饮食产生的精神症状更为严重,初步证明糖分摄入过多对精神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高蔗糖饮食影响脑功能
除了行为方面发生改变,研究人员还发现高蔗糖饮食还能够促进Glo1/+小鼠在基础状态以及苯丙胺诱导下脑内伏隔核(NAc)多巴胺的释放,而多巴胺代谢失衡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仅如此,高蔗糖饮食喂养的Glo1/+小鼠以及野生型小鼠都出现了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同的小清蛋白(PV)阳性GABA能中间神经元密度降低、功能失调,也就是说,高蔗糖饮食能够引起小鼠脑部出现精神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3高蔗糖饮食引起精神症状的机制
接下来,为了弄清楚高蔗糖饮食和Glo1敲除是如何影响脑神经元功能、诱发精神症状受损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
高蔗糖饮食喂养的Glo1/+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围存在AGEs堆积,脑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星形胶质细胞进入促炎状态,提示高蔗糖饮食诱发小鼠脑部炎症产生。
内皮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构成血脑屏障,维护脑组织微环境稳态,因此,研究人员还猜测高蔗糖饮食很可能会引起血脑屏障受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蔗糖饮食喂养的小鼠,脑部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数量增多,纤维蛋白参与凝血反应,通过与血小板聚合形成血凝块来止血,而纤维蛋白在血管内积聚,正是脑血管内皮受损的表现。
研究人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尸检脑片标本中同样发现了纤维蛋白沉淀相关的血管病变和内皮细胞损伤,与小鼠实验中发现的结果类似,说明脑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很有可能是精神疾病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
不仅如此,高蔗糖饮食还会引起血脑屏障受损还将导致脑实质葡萄糖摄入下降,不管是在空腹还是进食后,高蔗糖饮食喂养的Glo1/+小鼠脑组织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
脑组织作为葡萄糖的消耗大户,一旦葡萄糖供给下降,势必会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引起精神症状产生。
4阿司匹林改善精神症状、保护脑血管
最后,为了验证降低脑内炎症是否能够缓解高蔗糖饮食及Glo1敲除引起的精神症状,研究人员发现:
低剂量(1mg/kg/day)的阿司匹林能够改善高蔗糖饮食喂养的Glo1/+小鼠大部分的行为表现以及神经元异常,显著降低脑血管纤维蛋白沉积以及部分恢复脑实质葡萄糖摄取,表明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缓解高蔗糖饮食引起的精神症状。
这项研究证明了摄入糖分过多,引起体内AGEs堆积,将损伤脑部血管,降低脑组织葡萄糖摄取,影响脑功能,诱发、加重精神症状,特别是对于那些先天就对精神疾病更敏感的人群,高蔗糖饮食就像精神疾病发作的催化剂。
年轻群体作为消费甜食的主力军,同时也处于精神疾病好发的年龄阶段,呼吁年轻一代减少糖分摄入显得尤为必要。
当我们借甜食缓解焦虑、抑郁时,我们在缓解什么?
参考来源:
1.Hirai S, Miwa H, Tanaka T, et al. High-sucrose diets contribute to brain angiopathy with impaired glucose uptake and psychosis-related higher brain dysfunctions in mice. Sci Adv. 2021;7(46):eabl6077.
2.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12-doesnt-excessive-intake-simple-sugar.html
实验中涉及的行为测试
声音惊跳反射: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动物产生全身肌肉屈曲伸直的反射。
前脉冲抑制:是评估感觉运动门控功能是否完善的行为学参数,在强声音刺激之前的短时间内,先出现一个弱的声音刺激(即前脉冲),会降低动物对强声音刺激的惊跳反射幅度。在很多精神疾病中都有发现感觉运动门控失调和前脉冲抑制缺失的现象。
目标定位任务:让小鼠熟悉实验箱内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后,拿走小鼠,将其中一个物体移动到箱子的另一位置,再把小鼠放回实验箱,正常情况下,小鼠探索新事物(被移动的物体)的时间会更长。目标定位任务用来评估小鼠的空间记忆。
自我梳理:焦虑状态下,小鼠自我梳理毛发的次数和时间都会延长。
筑巢:小鼠筑巢行为受到许多脑区和神经递质活动的控制,可反应小鼠的社会行为和日常活动能力。
高架十字迷宫:由两个开臂和闭臂组成,高架十字迷宫利用动物对探究新环境的习性和对开放、强光环境的厌恶形成的矛盾,评价动物焦虑状态。焦虑状态下,动物进入开臂的次数减少,停留在开臂的时间也减少。
社交活动实验:抑郁状态下小鼠社交行为显著减少,更长时间停留在角落。
撰文 | 四五七
编辑 | Swagpp
文章转载自:梅斯医学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守护β细胞功能?
12月内分泌代谢领域高分文献集锦(5篇)
实名羡慕:携带这个基因突变的人,吃糖不长胖,还很健康,轻松拥有6块腹肌
点个分享,把好知识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