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海心得#4|罗言发:知之、好之、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的路最终能指向哪里,这句话已经能预判出个大势。前几天,倪永娟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纪念赵元任诞辰130周年|好玩儿最要紧——赵元任的正面与侧面”,让我们看到生于乱世的学者仍然保有的一颗童心。我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什么事情能做一辈子呢?”答案就是赵元任先生那一份凡事觉得“好玩儿”的心态,如果没有这个心,学术大概是个痛苦的事。没有好玩儿的这个心,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干活上,则冷板凳始终是个冷板凳。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图一乐”上,则板凳冷不冷你从来不会在意。做事情需要及时性和连续性,俗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又云:“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老师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没有乐趣,每天都是煎熬。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多年上下求道的经历里,纵观我所遇到的先行者们,他们都保有一颗心,一颗热爱他所做的事情的心。我大学时上过一个老师的语音学课,他课上随便使用四五种方言说话,国际音标张口就来跟玩儿似的,让学生感受到他对语音学的热爱。硕博阶段我上过很多讲得好的教授的课,他们眼里充满了在语言规律探求上的快乐和热爱,他们爱较真、爱求真。我听过众多学者的讲座,讲得好的都是充满人类对现在、过去、将来的思考,更展现出了对“道”的渴望。教我学习书法的老师,不求名利,追慕古法几十年如一日。他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工具“玩”书法,用勺子蘸墨写的字,别人还以为是用毛笔写的。我的太极拳老师告诉我玄门正宗、一脉流传的心法,是“耍拳”而不是“打拳”,强调在玩耍的心态下练拳容易水到渠成,而不是记住今天拳打了多少遍。一个“乐”字能把所有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我们要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耍乐”和“悟道”中,而不是在“苦干”和“埋头”中。唯有热爱可以支撑你在求道的路上走到最后。
本学期人文学院徐杰院长开讲座,引用前人说法“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我深以为然,看来世间的事情一理通百里明,大“道”是相通的。徐院长的“道”竟然跟我在书法、武术上“道”一致,让我大吃一惊。由此我看到了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学者,他们在孜孜不倦、耕耘不辍的做事方法之下,还藏有一颗对“道”如饥似渴、乐此不疲的心。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篇《笔法诀》: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李世民说出了兵法、书法的关系,也说出了“道”和“术”的关系。书法上“形势”是术,“骨力”是道。一道可生万术,万术未必合一道。开始是实践和理论互为因果,然后实践又不断修正理论,最终用理论指导实践。大道至简,理论必须简约且能直接解决问题。追求“道”的路,必须要有好玩儿的心,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究难见道的真身。
热爱不论早晚,三岁知道热爱,三岁能抬头。三十岁知道热爱,三十岁能抬头。九十岁知道热爱,九十岁能抬头。常看见小孩拿着手机不放手,也看见退休老人手机不离手,更看见一公车上人人都是低头族机不离手,甚至有人上厕所不拿手机都难受。说明大家对手机、对社交媒体、对游戏的热爱是真的。把这个热爱放到想做的事情上,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打破旧有习惯,改变观念,清空自己,从小处做起,是能寻找回热爱的。
传统教育喜欢孩子循规蹈矩,家长不喜欢孩子不务正业。学校让学生知道规矩,一般父母只教孩子守规矩。凡事过犹不及,弄不好反而压制了青年人的好奇心。极少人会告诉年轻人规矩的多面性。在保有年轻人好奇心和不破坏规矩的选择上,是可以有弹性而且应该有弹性。否则就会堕入千方百计把小孩变成模范然后又骂他不懂变通的怪圈。为人父母后才发现保护小孩的童心、好奇心、不循规蹈矩的心是何等的重要。然后反思自己作为成年人的不足,纠结于这把年纪是否可以找回童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要变回去,一定要找回小时候的那个可爱的自己。
本文与众多忘记了什么是好玩儿,什么是童趣,什么是耍乐的读者共勉。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 罗言发】
点击前往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