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项目丨新昌县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
// 三点背景 //
No.1
共同富裕破题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和《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昌作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将力争率先实现“小县大城镇”新型城镇化模式,率先形成高质量发展省域样板,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新昌聚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重点围绕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等方向,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体现新昌走在前、干在先的实绩。着力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城镇社区建设,是新昌的现实诉求和必然路径。
No.2
未来社区全域化
单个创建的未来社区,具有覆盖有限、项目分隔、缺乏协同三大天然短板,作为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需要将“三化九场景”提质扩面、全域覆盖。在原有未来社区体系下,当时省内的全域未来社区规划依然偏重单个未来社区创建,与共同富裕目标存在一定偏差。
而“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诞生于未来社区理念之下,但着眼于全域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根本目标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No.3
精致县城大门槛
新昌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14361”战略和建设“精致花园城市”的宏伟目标,为新昌未来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城镇社区建设工作,关系到空间利用、规划管理、城市建设、治理体系、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是新昌“十四五”时期要跨越的“大门槛”。该工作是建设“精致花园城市”、致力城市品质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
在新昌精致的“躯干”之下,城镇社区正如一个个“细胞”,是构成“精致花园城市”的基本单元。通过“精致细胞”的营造,力争展现重要窗口的“新昌担当”,探索共同富裕的“新昌解法”。
// 两点认知 //
未来化需求导向
未来社区,是城市更新的浙江路径。
“未来”,是一个允许天马行空去想象的词。作为实际规划方案和政策,未来社区聚焦于“远未来”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该关注“近未来”,即5年、10年内的城市和社区发展愿景。
“社区”,既是一个空间概念,有相对固定的边界;也是一个社会概念,生活其中的居民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和交集。无论空间还是社会,“联结”都是“社区”难以绕开的交点。
将“未来”和“社区”相加之后,浙江通过未来社区首先探索出了一条城市更新路径。
未来社区可以理解为一种城市更新策略——将已经建成的社区改造成更适应未来的社区。其着眼点在于社区普遍存在的“疾病”。通过“体检”,解决“疾病”,社区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未来性。
精致化目标导向
精致花园,是城市更新的新昌愿景。
作为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新昌县用心、用情、用力编制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坚持以“精致花园城市”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社区为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强调生活品质的重塑、社群关系的重建、社区资源的重组、生产关系的重构,运用前瞻性思维,指导社区这一“精致细胞”的营造实践,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探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机制成果。
该规划除符合《浙江省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编制成果规范要求外,与同类规划相比,还有诸多创新亮点,体现了省、市规范要求与新昌实际情况的“在地化”适应性,具体可归纳为三大创新与三点特色:
// 三大创新 //
No.1
“精致细胞”三步走
要点
理解、阐述、建立“生活圈”,实现“两级”(15分钟、5分钟)三类(旧城区、新城区、新规划区)生活圈体系的“全建构”,三化九场景配置的“全覆盖”,社区、设施、人之间的“全连接”,实现民生门槛的跨越。
No.2
指标的“在地”优化
要点
规划在省级导则确定的“两级两类”指标基础上,针对新昌山区县的特征,对基础保障类指标进行适度调校,对品质提升类指标进行分类优化。通过差异化配置提升服务品质与特色。
No.3
强化现代社区的机制建设
要点
提出全周期的实施管理、全要素的治理主体、全过程的行动指引,探索了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协同机制、未来社区与城乡风貌联动推进机制、未来社区“去房地产化”实现路径、无物业小区清零路径等。
// 三点特色 //
No.1
办好老百姓“四件事”
要点
面对百姓生活中的急事、难事、愁事、盼事,提出舒心指标、安心指标、暖心指标、放心指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No.2
关联互补,集约复合
要点
鼓励公共服务要素临近布局,形成全年龄段、全生活链的圈层体验,建设“一站式”邻里中心、“一条街”邻里街区,发挥设施的规模效应。
No.3
“第三空间”建设引导
要点
针对社区的“第三空间”,提出打造韧性社区、公园社区、邻里社区、友好社区的引导,加快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变革,营造有生命力的绿色生活场景,完善小而精的最后一公里,建设面向每一个生命体的友好环境。
什么是社区的“第三空间”?
如果自己家叫做“第一空间”,邻居家叫做“第二空间”,社区中有边界的共享空间就可以称为“第三空间”。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有活动室,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三空间。但因为年轻人都不去,慢慢成为了老年人的空间。与乡土中国的“强邻里”相对应,都市中国是“反邻里”,串门不符合当代人的习惯,大家为了避免这种社交,选择成为陌生人。
如何在尊重人与人“边界”的前提下,
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包容?
第三空间就是在“强邻里”和“反邻里”之间的缓冲状态。我们不用串门,也不被打扰,但社区提供一个第三空间(图书室、健身房、咖啡厅、儿童游乐场)让我们聊天、交流、成为熟人。第三空间的可能性是丰富的,自习室、俱乐部都有可能,最根本的是在共享的基础上,加上提高场所使用率的手段,激活社区各个群体。
例如:同一个共享空间,上午9-11点是社区议事开会时间,下午2-5点是老人活动时间,下午5-6点是儿童的乐高游戏时间,7-9点变成年轻人剧本杀时间。
如何在社区建设中,促进趣缘群体的形成?
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经过了四个阶段:血缘、 地缘、业缘、 趣缘。未来的社区需要发展“趣缘”群体,打造社区的第三空间,可以给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创造更大的自由度。
第三空间,如何建设?
韧性社区——全民防疫时代的社区变革
“韧性”——面对突发状况仍保持自身功能。
2022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三年,在此次全民“抗疫战争”中,社区是疫情跟踪及控制的基本单元,社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并以社区为自组织、自服务单元为疑似患者家庭提供生活所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正在考验我国长久以来的城乡治理与地方发展模式,尤其是各地的抗疫情况引发了诸多对于极端条件下社区如何健康运行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新议题:
如何实现兼容极端条件下社区空间治理,仍不丧失社区的运行功能?参考国内社区治理方面相关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1)极端条件规划预案——满足非常态下社区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赋予社区一定的事权与社区规划师制度。
(3)降低高密社区风险——物质空间设计与社会空间设计有效融合。
公园社区——有生命力的绿色生活场景
如今,高密度社区越来越多,家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自己房屋,已经延伸至整个社区中甚至社区之外的公共空间的存在。尤其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普及,公园社区概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未来社区的规划体系中。
公园社区不仅仅体现在公园的概念上,更包含了城市发展建设理念的转变,在更高层面、更小细节、更新角度认知、建设社区绿地系统。让人在走出家门时,感受到安心舒适,社区本身也会增添强劲的生命力。公园社区建设主要为“四步走”:
(1)建立公园系统:营造以山水为框架的生态格局。
(2)城市里建公园:构筑以三山为核心的公园绿境。
(3)公园里建城市:织补以三江为主干的生态网络。
(4)公园理念营城:组织以公园为理念的游憩系统。
邻里社区——“小而精”的最后一公里
邻里中心按15分钟、5分钟两级生活圈配置。
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提供街道级服务,以提供多样商业和便民服务为主要目的,主要功能包括商业、娱乐、文化、体育、卫生、教育、行政服务等。
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提供社区级服务,以提供居民基本便民服务为主要目的,主要功能包括超市、菜场、餐饮、居家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
友好社区——面向每一个生命体的友好环境
一个能令人达到舒适满意标准的宜居社区,不仅体现在硬件环境的打造上,“人本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重中之重。
对每个细分群体的友好,能让社区居民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得到进一步的满足,这种人文关怀是有情感、有温度的,能充分链接个体与社区的纽带。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 0571-85117326
转载联系 | 0571-85117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