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8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我就是不剪辫子!

赵原野 鹰眼观新 2023-05-01

来自:海边的西塞罗。

关注鹰眼观心,看最新时评。

防失联,加yyguanx。

191235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著名的《剪辫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就是希望大家赶紧剪辫子,再也不用留一条既丑陋又不方便打理还不与世界接轨的辫子了!
但孙中山等人太乐观了,他们没想到,很多百姓竟然对剪辫子都持观望的态度。
以至于1914年一战时赴法劳动的华工群体中,仍有大批人没有剪掉辫子!
民国政府为了“国际观瞻”起见,不得不在华工上船之前在码头现设一案,给未剪辫子者挨个剪辫子,才让他们远渡重洋。
其实,你去观察民初留下来的很多剪辫子照片,也会发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很多被剪辫子者,似乎都不那么乐意,甚至需要被强按着才能剪。


一些人为了避免被剪掉辫子,坚持让妻子出门买东西、办事;还有的把辫子盘在头顶,然后戴一顶帽子遮住,导致民初很多制帽场生意都特别好,专门产那种内部容量特别大的帽子。
明明辫子是当年清廷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行让汉族百姓给蓄上的,现在反而有这么人自发的死活不剪呢?
其实,这主要来自于一种特别的动机——一个民族在被过度驯服后,底层民众养成的“精致”、无奈与“创伤性怠惰”。
早在1904年,以旗军改制而来、以满人为绝对主力的禁卫军,为了方便作战训练,就开始尝试剪辫子。到了1910年时,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支“无辫军”。


到了1905年,清廷为了“预备立宪”,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载泽、端方等满人亲贵此行受到的最大触动就是“要剪辫子”。
在一帮衣着现代的西洋人里面,自己留着条大辫子行走其中,时刻感觉到后面有人掩面而笑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
所以五大臣留洋团队走到一半,四十余名随员中就“剪辫者已居其半”,其中“有翰林,有道府,有教员,有武员,一切皆有职衔者”。
而汉人大臣,像戴鸿慈、徐世昌这帮人人,要么不说话,要么还要在载泽、端方等人高喊剪辫子的时候泼泼冷水。
其实徐世昌等汉臣们的持这种态度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毕竟是的“外人”,旗人提剪辫子口号,那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汉臣如果也跟着喊,立刻就成了立场问题、忠心问题。
于是1910年,大清资政院召开第一届常会时,就通过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与《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个议案。
议案一下,很多留过洋的年轻满族亲贵,立刻忙不迭的就把辫子给剪了。
但那个之后困扰民国政府问题,此时就出现了——大多数人,嘴上答应着,但就是不动手。
理由其实也很简单,人们搞不清楚这个命令到底是要动真格的呢?还仅仅是一次“欲擒故纵”的忠诚度测试。
所以非常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议案下发到地方,居然还出现一些人上书,指天画地的保证自己忠于大清,辫子绝对不会剪的奇景。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虽然没了,但一些坚持按之前老规矩来的地方势力还在。
比如当时的山东地区,“保辫运动”之所以闹得最凶,真不是当地民众保守,而是北洋军的“辫帅”张勋所部,当时就驻扎在兖州。
清廷当年尝试部分放开,允许军队剪辫子的时候,张勋就公然“抗旨”,表示自己的部队永远不会剪辫子:行军打仗留辫子不方便?我们可以克服、忍耐么。反正辫子是一定不会剪的!这是我对朝廷、对大帅的一片忠心!
颇为微妙的是,对于张勋这个“抗旨不尊”的态度,无论朝廷还是其顶头上司袁世凯,虽然面上不置可否,但心里其实是鼓励的。
于是张勋的“辫子军”就这么从清末保留了下来,又留到了民初。
在其势力范围下的老百姓那当然是不敢乱剪辫子的,因为那年头正好是兵荒马乱的时节,北洋军官兵常有找茬欺压驻地乡里的事情。
而非常黑色幽默的是,张勋这支辫子军后来还真就“搞了个大新闻”。
1917年,利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争权矛盾,辫军张大帅来了个“一鞭直渡清河洛”——亲率五千辫子兵北上京师,重立废帝溥仪登基坐殿,复辟了“我大清”。


这场闹剧虽然只持续了11天,但京城还真的突然冒出来很多留长辫子的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说:“一个个像从棺材里蹦出来似的”。
而等到张勋复辟一倒台,京城满大街又到处都是散落的假辫子。
可以想见,至少在这十一天里,那些坚持把辫子留下来的人,会有一种阿Q版的精神胜利感:怎么样,幸亏我把辫子留下来了吧,这又用得着了!
是的,这就是人心,是长期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威权所恫吓、所驯服、所吓破了胆的人,在看不清未来的乱局中,所必然作出的胆怯选择。
你说它是可悲的奴性也好、是无奈的精明也罢,但这里面,真的没有半分“文化保守主义”的大义在其中。
这是一种“创伤性怠惰”,“祖宗”通过辫子给这些人留下来的,其实只有胆怯而已。
剪辫子之争的最终解决,说颇有戏剧性,且非常简单。
是溥自己拿起剪子咔嚓一刀把辫子剪了。
翌日,上海《申报》在头版最显眼的位置刊登了简单六个字:“溥仪昨剃辫子!”
然后,全国一片嘁哩喀嚓、那最后一批留辫子的人,终于都把辫子给剪了。
理由也无他,只是因为附加在这个劳什子上最后的那一丝“忠诚宣誓”意味,终于也消失了。
只是,这一年已经是1922年了,离清政府默许新军、警察剪辫子,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距孙中山颁布《剪辫令》已经过去了10年!
无论当年的倡议者,还是反对者,可能都不会想到,这看似最最简单的咔嚓一刀,居然在争论平息、政府命令的情况下,还需要延续这么久,花这么多的强制力,才能最终剪下去。
由此可见,统治者为什么喜欢驯化民众?因为一个族群被过度驯服后,就很难重启革新之路了。
这也是先知者之所以不断焦虑,不停呼吁,要融入世界文明的重要原因。

关注鹰眼观天涯,了解世间百态。

防失联微信yygtya。
往期精彩:
旮旮旯旯新闻酷评(12.11)
叶婷这事,没那么简单?
“突围”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