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私批修”一闪念
作者:乡下老汉。
防失联,加微信yygtya。
1967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毛主席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沿途发表谈话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两派革命群众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要团结干部的大多数。
号召人民群众“要斗私,批修”,要与私有观念、小生产思想做斗争。
这是“斗私批修”口号首次与广大干部群众见面。
六天后,12日的《人民日报》再度就“斗私批修”发表社论《全国都来办思想学习班》,要求以“斗私批修”为纲,普遍举办思想学习班,把全国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都办成红彤彤的思想大学校。
至此,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以至于每一个人,都要参加“斗私批修”活动。
11月6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编辑部文章《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这篇重头文章总结了“文革”实践,概括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主要论点共六点。
其中第六个论点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批修’。”
经过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宣传,“斗私批修”在口号丛林中拔地而起,超越群伦,成为思想领域的纲领性口号。
所谓“斗私批修”,其实是自“兴无灭资”中延伸出来的,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兴无灭资”是“兴无产阶级,灭资产阶级思想”的简称。
而“斗私”,自然是要斗掉私心;“批修”,就是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产阶级。
先说说“斗私”。当时,无论级别,是干部还是群众;无论在农、工、商,所有的行业;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每天,都要反省自己,检讨自己。
私,本是个中性词,但经过斗私批修运动,就自然成了贬义词。
直到现在,许多人还认为“私”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是万恶之源,“公有制”优于私有制。
“斗私”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动上的“私”,主要表现在个人沾公家便宜上。
比如,机关干部用公家的车辆、电话、稿纸等办私事;吃了一顿饭,没有交钱和粮票;看过一次电影或戏没有花钱买票;拿过机关的旧报纸回家用等等。
工人拿过工厂的一段铁丝、一个螺丝、一块木板、一个旧纸箱等等;农民拿过集体的一根树枝、一块红薯、吃过集体的两个萝卜等等。
主要查自己有哪些私心、“私”字,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为标准,找差距。
70年代初期,一些县革委机关搞 “斗私”,凡写私信、家信用公家信封、信笺和邮票的,一律退赔。
某县委书记亲自到一所学校检查,发现许多学生用的本子是公家的稿纸或信笺。于是,就向全县发出通报,将这些稿纸、信笺单位名称公布曝光,对单位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全县各单位就此问题都拿出了改进措施。
二是斗思想上的“私”。当时称“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革自己的命”等等。
也就是说,虽然没有“私”的行动,但有“私”的想法,就必须暴露出来,必须斗、必须批。
而对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非马列主义、非毛主席思想,各种利己思想,更是必须斗、必须批!
比如,你看到领导坐小汽车,曾想过自己下乡时也坐坐小汽车;曾想过穿上一身崭新的中山服,曾想过休息几天不出工、吃大米、白面、炖肉等等,都必须严肃对待、认真斗、批。
小学生也要开斗私批修会,有同学说,放麦假时,我有两天没有参加生产队里的集体劳动,而是到外地拾麦穗,把捡到的麦穗拿到自己家里。这是错误的,发展下去会成为修正主义,以后要接受教训,多为集体着想。
有的说,割麦子时,有的社员把麦茬留得比较深,以便割罢麦子后,把麦茬薅起来当柴烧。我怕得罪人,就当了老好人,没有对这种自私行为进行批评制止。说明没有学好毛主席著作,不敢同不良现象作斗争,这样下去会成为修正主义的俘虏。
斗私批修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几乎贯穿整个文革。
当时,为“斗私批修”采取的措施,除去办学习班外,还有办“五•七”干校、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等等,以及干部参加劳动,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解放军去管理学校和“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之类。
在对全民思想进行洗礼的同时,还注重在经济政策及制度建设上铲除小生产赖以存在的基础。
比如,否定“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批判小生产者,还一度要关闭农贸市场等,都是与“斗私批修”一脉相承的。
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对资源、经济的控制,壮大公有制。虽然事实上很难做到,但“斗私批修”还是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直到现在,有的人还认为某些做法是正确的。
关注鹰眼观新,看人间百态。
防失联,加微信yyguanx。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