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喝粥进行到底
欢迎关注我的新公号
这几天关于吃饭的问题又上了热搜,的确,这话题也许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的记忆的基因里有饥饿的记忆。
袁隆平老先生生前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谈到了饥饿问题,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因为有饥饿的基因和记忆,所以我们才会把吃当成天,才会有“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说的: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那中国人自古以来吃什么呢?在煌煌的康乾盛世里,根据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描述,普通老百姓以粗粮为主,包括大米、糠糠(把野菜与少量的面和在一起蒸熟吃的一种食物)。在重大节日,比如过年的时候才偶尔有点荤菜即肉食,吃饱仍是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梦想。而少数上层人士的生活普遍奢侈。
清朝这样,那以前的朝代怎样?其实一样,普通中国人基本没什么肉食,何以见得?请看《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何谓肉食者?“肉食者”就是指诸侯、大夫一类有地位的人,他们有肉吃。老百姓,不好意思,吃糠糠吧。这也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地里就打那么多粮食,不可能把太多人的口粮拿来作饲料,肉的产量自然很少。
诸位,你们觉得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是哪个?对,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武备不强的宋朝,两宋、特别是南宋,是非常富裕的,至少纵向比较,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富裕。
为什么宋朝能富裕,原因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贸易发达。到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顶峰。源源不断的阿拉伯船队驶向中国的广州、福州、泉州等地,用真金白银购买中国的高附加值奢侈品如陶瓷、丝绸、茶叶等等,当时的中国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国家财政的重头由农业税让位于工商税。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富得流油”的朝代,老百姓的生活怎样了?四个字:不怎么样!何以见得?请看:
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下发了一道谕旨:庚子,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
什么意思?“贫民不举子”就是老百姓生了儿子养不起,送人或者扔掉甚至直接溺死,这个现象很严重,以至于连皇帝都必须直接出面干预了。对于养不起、不愿意生的,皇帝下旨由政府出钱。
宋朝真是个好朝代,宋高宗真是个好皇帝,还知道给韭菜施肥。问题来了,连宋朝这么富裕的朝代,老百姓都养不起、生不起,别的朝代情何以堪?
我们印象中,中国的老百姓相信儒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喜欢多子多福,一句话,就是喜欢生儿子。真实的情况如何?有时候现实确实截然相反。
北宋真宗年间,两浙、福建、荆湖与广南等州的底层百姓,“民有子者或弃不养,或卖为童仆,或度为释老”。
我们再看强大的汉朝,我们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在文景之治之下,国家生养生意、养精蓄锐,农民的负担减轻到不能再轻了,从十税一到十五税一再到三十税一。帝国的统治者无不是希望韭菜的再生产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但实际呢?在汉元帝时期,老百姓是“生子辄杀,甚可悲痛”的境地。到了东汉,《后汉书》的记载是“小民困贫,多不养子”。饱读儒家经典的贾彪做地方官时,发现该地频繁发生父母杀害儿子的惨剧。发出“母子相残,违天逆道”的悲叹后,贾彪选择违规从官库中拿出钱来资助生孩子的百姓,问题是能资助几个呢?别说汉朝,就是到了富裕的南宋,整个南宋以国家财力都没有解决“贫民不举子”的问题。
晋代史料《零陵先贤传》里也说“民多不举产”,百姓普遍不愿养儿子,生下来或杀害或送人。
据《南史》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会稽有一个叫做郭世通的人,十四岁没了父亲,留下一个继母。成婚后,“妇生一男,夫妻恐废侍养,乃垂泣瘗之”,妻子生了个男孩,郭世通担忧养了孩子就养不起继母,就含泪把孩子给埋了。
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里的“郭巨埋儿”的真实版。郭巨这个人,只见于干宝《搜神记》,是一部志怪书,历史上找不到他的踪迹。但是,《宋书·孝义传》的郭世通却是真实存在的,郭世通可没郭巨那么好运气,准备埋儿子却得到上天赏赐的黄金。
帝国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们以埋儿奉母”的孝道把这个惨剧人寰的故事装饰了起来,其本质却仍是生存艰难养不起孩子只好将之杀害。
我想,郭世通或郭巨,如果当时有避孕的手段,他们都会选择不生,这和今天不愿意生孩子的年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极其重视香火传承,信奉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老百姓不愿意生孩养孩子,究其根源,还是朝廷割韭菜割得太厉害,割完韭菜还不施肥,那小韭菜怎么能生长出来?
取消了人头税的清朝又是怎样呢?雍正一朝实行“摊丁入亩”,不再收人头税了。但乾隆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与随员推测帝都每个月弃婴(生或死)达9000人上下!详细记载是,大概看到了运送婴儿尸首的货车,其中偶有生气者,但周围百姓无动于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老百姓极度缺乏食物历史,就是一部饥饿的历史。
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吃的和几千年来没什么区别,有最高指示为证:
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
这意思就是干活的时候可以吃干饭,不干活的时候吃稀饭。
稀饭就是粥。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建议早餐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三明治等,不要喝粥。此言一出,又被围攻,被批为崇洋媚外,放着传统早餐粥不吃,去吃洋鬼子的三明治。张文宏滴,良心滴大大滴坏!汉奸大大滴!
问题是我们吃的大多数食物都是引进的,本土食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就被淘汰了。比如最高指示中的“番薯”就是明朝中后期引进的,反正原来就是洋鬼子的东西,吃这个,算不算汉奸大大滴?
至于说到粥,中国人吃粥吃了几千年没错,但最大的功效就是灾荒年间的社会稳定器。没错,就是灾荒年间的社会稳定器。
在灾荒年间,历朝历代的政府以及乡绅大户都会做一件事,就是设立粥厂向饥民施粥以稳定社会。
为什么是施粥?施点别的不行吗?还真不行,施粥是性价比最高,能救更多人性命的最好方式。因为粮食不够了,多掺点水,把饭煮稀,能让更多的人吃到,尽量避免饿死更多的人,这就是施粥。
当然,朝廷会对粥厂的粥的浓度有明文规定,不能太稀,粥必须“裹毛巾不渗,插筷子不倒”,如果把筷子扔进粥桶,筷子浮起来,就表示粥太稀,对于地方负责救济饥民的官员有“筷子上浮、人头落地”的说法。
清朝的大贪官和珅做得更绝,他会往粥里掺泥沙?这太恶心了吧?不,他是为了救更多的人,因为饥民不会在意吃的东西里有泥沙,但有饭吃的人就因此而不会来蹭粥喝了。
粥只是守住最后一条底线,尽量少饿死人,而且还不一定能守住。
那你觉得这个灾荒年间的社会稳定器能有多少营养价值?
只是尽量少饿死人而已。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