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夫人 | 我们的朋友:冯克利与冯克力

荣夫人 明月清辉2
2024-10-05


中国有二冯,冯克利与冯克力。他俩都在鲁省,且都在泉城;且且,他俩的居所相距不到两公里;他们年龄差仅一岁;他们还都算高官子弟,父辈皆副部,但他们都长得挺正,“平易近人”,低调做人。


俩文化人,据说相识是因为一再误会。先是冯克利收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地址是他的,名字写着冯克力。冯克利当时在省社科院工作,他有一同事叫冯群力,冯群力有兄名冯克力,冯克利将错就错,遂请冯群力要来其兄身份证,去邮局取了款,因为身份证须和汇款单名字一致。那时他和冯克力并不相识。再后来,有人到济南找冯克力,结果找到了冯克利家。叙谈之间,才发现此冯克利非彼冯克力。如此这般,一来二去,他们便相识了。二里“情缘”牵起来。


两个冯克Li,都是我们的朋友。我说“我们”,是一个特指:我们在一个范围不大的微信群,叫“王府池子”,冯克利是我们的群主,冯克力也在本群内。我写“我们”,是想说,二冯,不仅是我个人的朋友,也是我们池子群友共同的朋友。



01

冯克利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


冯克利是著名翻译家,在中国不是一般的著名。但他基本没大上过学。


1968年,13岁的冯克利升入济南正谊中学,这个中学民国时曾闻名遐迩。但那一年文革如火如荼,冯克利的母亲被批斗毒打至遍体鳞伤后失踪了,父亲也“潜逃”了。数年后他才获知母亲失踪那年是自杀了。冯克利只是到正谊中学报了个到,并无缘上学。


浩劫之后,1977年恢复高考,冯克利参加高考,他报的北大,结果山师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冯弃之。他非北大不上。一个没大上过学的人,竟然非北大不上,竟然能考上山师还弃之!他流落在学校之外,兵荒马乱中,他是怎么自学的呢?哪来的傲气资本呢?是为传奇。


据说后来冯克利上过武大的函授,毕业论文作为该届学子的优秀论文还荣登过武大学报还是啥报。但冯克利说他要“澄清一下”,他连武大的门也没进过。啥意思?只写过论文,没上过武大?我特意问过冯,武大,到底上还是未上?他说,算上了吧。当时他在省图做合同工,领导说,你们这帮人也没个学历,给你们报武大图书馆专业的函授吧。报了,冯克利吊儿郎当也参与了各科考试,成绩都平平,但最后写了一篇论文蜚声武大,也获得了大专文凭。但他始终没进武大门是真的,那张文凭对他一生也没派啥用场。


没进过大学门的冯克利后来竟成了山大的政治学教授,还博导。


更传奇的是,他把奥地利的经济学诺奖得主哈耶克领进了国门,冯克利竟成哈耶克进入中国学界视野的引路人。


哈耶克何许人也?他是享誉世界的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跟一般经济学不一样,其学问不是飘在空中,而是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他的著作是撒切尔、里根两位重量级政治家的案头书,是他们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且依此把国治理得功成名就。


冯克利的传奇奇在,他没大上学著述颇丰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从小酷爱读书,读书万卷下笔有神有逻辑关联。可他是翻译家,通过自学英语竟成翻译大家,这颇不可思议。兵荒马乱,爹跑娘去,他竟然在母语之外学习英语达至娴熟而成翻译家的程度,最终译著等身,这在当代中国或他国,有吗?


他译的名著啥《民主新论》、《乌合之众》、《致命的自负》、《科学的反革命》、《哈耶克文选》、《哈耶克评传》、《邓小平时代》不一而足在百度上排列了一大片。最近他还在校译大部头的《丘吉尔传》,他说这部四卷本(?)巨著非常好看。吾侪期待之。



02

《老照片》,一个人与一本刊物


冯克力进入学人视野,《老照片》是他的耀眼名片。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可以观看的历史。私人化的历史影像。“读图时代”的标志性事件。秘闻片影。这是人们对《老照片》的评价。


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创刊于1996年。《老照片》的创意宗旨在于以影像史料发掘或矫正图片背后被尘封或被扭曲的故事。图文并茂,生动清新,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是民间记忆的打捞,也是历史的补白与矫枉。


《老照片》这种“记忆”形式和杂志书模板,是开创性的,是中国的独一份。它甫一面世,就好评如潮,并引发“图文书”出版热潮,并一举树立了山东画报出版社在业界的形象。著名出版人、文化学者丁东先生说,《老照片》,在中国当代影像史、出版史、文化史上写下了不可替代的一页。


担纲《老照片》主编的,是冯克力。


一本刊物办得出色,得有一个出色的主编者,像范用的《读书》,周实的《书屋》,杜老和吴思的《炎黄春秋》。换了不适的掌门人,刊物会面目全非。好主编有好理念,好标准,还有好人脉。主编的品阶会吸附相同相近品位的人。好主编还不应是守株待兔型。如冯克力,他眼界宽阔,触角灵敏,人脉广泛。他辛勤劳作,四面寻宝,到处探访好图片好文稿来源。


关于张志新、遇罗锦的遭遇、章女士的系列文、黄万里的三峡,李普夫人沈容的妙文,都是冯克力四处开源寻觅出来的,有的是抢救出来的。因为晚一点当事人就不在了。


办一个好刊物背后一定有大量故事,于是,冯克力忍不住写了一本书:《当历史可以观看》。书中说:“书中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里当年‘不宜发表的’,有些是曾入‘敌档’、原存于公安局的敌伪档案中的,有些是颠覆了我们教科书中的许多表述、让‘历史成见’尴尬的;还有些来自‘私人照相簿’。作者由解读‘照片遭遇之种种’,观看历史,在‘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之外,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通过生动及物证般的图片重新解读历史,历史会变得丰满、生动,还会拂去面纱,还原真相。


总之,《老照片》这种出版界的新模板既赏心悦目,又极具历史价值。


当年的出版社总编汪家明策划这样一本刊物并选择冯克力担纲极具眼光,以致达到退休年龄的冯克力至今仍被返聘主编着这本具有生命力(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刊物的生命力在衰微中也是不争的事实)的刊物。


2014年,本人晋升职务时在省委组织部的候谈室巧遇同期被提拔为山东出版集团副总的郭海涛。闲聊时我顺便问了句郭总:冯克力你肯定熟悉呀。他说“是,冯已到退休年龄,但《老照片》仍然需要他,现有形势下更需要。刊物不仅涉及文化及历史,政治方面的边界把握很敏感。冯克力在这方面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他仍然被返聘为主编。”


后来方知,郭总曾任山东画报社社长,当时是冯克力的直接领导。克力兄说郭总是位很有见地和水平的出版集团领导。



03

两位官二代


前文所述,二冯的父辈皆为副部,他们可称都是“官二代”。这两位“二代”的先辈都是怎样的人呢?


先说冯克利。


冯父冯毅之。参加过左联,喜文学创作。抗战时任过八路军营长等。1949年后历任青州市长、山东省文化局长等职。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改正后任山东省艺术学院院长等。但人生蹉跎中他竟然写下200万字的诗文和日记,92岁时编成五卷文集《风雨沧桑一百年》,出版不了就自印500套。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文革如火如荼中,身为右派之身的冯毅之,竟然在日记中大骂江青和康生。他在1967年8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报纸广播公开号召干部群众对江青的讲话当作重要指示,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有皇帝就有皇后,封建社会不为奇,在社会主义社会能不是珍闻?江青是个什么人物?1951年我曾同她到高堂、临清(山东聊城的两个县级市)等地去调查过武训的事迹。给我的印象是,她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艺术家,是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谁能想到她却摇身一变成为无产阶级化身和无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领袖?康生1950年在山东任省委书记兼省长时,我是省委文艺处长,曾时常和他接触交谈。他那时是个非常崇古爱古的人,当时坚决反对京剧改革,连拉幕分场也反对。现在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江青样板戏的支持者推崇者和戏曲改革的急先锋,奇也怪哉。”


先知先觉,胆子也够大。潜逃窝藏且文革期间竟写出如此惊世骇俗文字。


冯克利的母亲在济南一家国企任党委书记,文革一爆发,作为走资派和右派家属的双料罪人,她就成了被批斗、冲击的对象。1968年的一天晚上,母亲让冯克利看身上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的伤痕,第二天早晨冯克利醒来,母亲不见了。那天晚上是冯克利和母亲的最后一面。多年后他才从别人口里得知,母亲已在那一年自杀身亡。


文革爆发后冯毅之潜回老家青州,被老乡保护了起来。冯克利说他父母双双“畏罪潜逃”了。实际是父亲潜逃,母亲逃离人世。作为兄弟五人中最小的孩子,13岁的他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据冯克利说,有几年他也跑回老家青州了,但他不知父亲也在青州。咫尺不相见,可能是父亲不敢让他知道,怕小孩子嘴不严露了风声。


冯克力的两位老人


冯克力的父亲冯立祖先后任过山东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母亲也是离休干部。


风吹树静。


冯立祖病逝于1990年,64岁。但1989年有一政治事项是党员重新登记,大家要写书面文字用以组织审查。因为病重住院,冯立祖的自查材料由秘书代写。秘书拿着写好的材料到病榻前念给冯立祖听,当念到“我拥护对谁谁分裂活动啥啥啥”时,冯立祖打断念者话语说,等一等,这句话我有保留意见。据我所了解的公开资料中显示的情况,我不认为说某某某分裂啥这个结论成立。你把这句话删去。


滚滚红尘中刚直不阿。


冯立祖的刚直是出了名的。他在组织部长位上,在用人上,清风峻节,腰杆挺拔。他是在其位能扼住一切歪斜风潮的人,谁的脸色也不看,谁的帐也不买。


据说有省委主要负责人要提拔自己的老婆为副厅,冯立祖以“考察不佳”为由给挡住了。当然,在冯离开组织部位置后,据说“老婆”们还是通过别的渠道得以提拔。


当冯立祖连最顶头上司的帐都不买时,上司一定会觉得任命冯做组织部长是对了,同时也错了。他一夫当关,挡住了所有歪风的流转,可谓在组织部长位上留下的一股清流一缕清风。


两个冯克Li的父亲竟同时都是这般不寻常的存在,他们的家风传下来,也是这片土地上的一抹亮光。如果说冯毅之竟能在江青如日中天之时却如此低看她并白纸黑字地写下来可谓目光如炬胆识过人,那么冯立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壁立千仞说明他的骨头一点也不逊于鲁迅,——鲁迅在体制外,而冯立祖在体制内,且在重要岗位上。


冯克力不仅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父亲,他还有一位不寻常的母亲。


记得好像是2017年,因为冯立祖是我所在单位的已故省级领导,春节前夕,我作为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办公厅成员带领处长们去看望省级领导的遗属冯克力的母亲王阿姨。那时我还不知道她是冯克力之母。聊天过程中,王阿姨说,我的孩子们都很优秀,退休后也都被返聘,老照片……没等她说完我迅即联想:冯立祖、老照片、冯克力,我插话说,冯克力是您儿子?王阿姨说是啊,你认识他?我说我们是好朋友,你的儿媳妇也是我的好朋友。如此一说老人感觉我们之间立马亲近起来,说话也更加直接。王阿姨喜欢读书看报,视野宽阔,关心时事,谈锋甚健。她说着说着竟说起了TW。她说,可能他们的政党制度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已经政党轮替了,这就是进步。……执政党必须好好执政,不然……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王阿姨也是老革命,不仅仅是省级领导的家属。听她一席话,我感到震撼。她已90高龄,竟然如此敏锐且前沿。在我们神聊深聊的过程中,冯克力在社科院工作的的弟弟冯群力从里屋出来,他对我们说,我母亲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这起码有一个好处:不会得老年痴呆。是的,老人2021年去世,享年94岁,直到离世,她的思维都很清晰敏锐。


从父辈的情况看,冯克利与冯克力,不是无缘无故长成这样的。他们的基因之别样之强大,是他人所难以比拟的。



04

二冯如兄弟,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微信群一般都在线上活动,我们却经常在地上活动,活动的主题主要是吃饭。


每次饭聚,必到的两人是二冯,缺一不可,他们俩如兄如弟。因为他俩的名字虽一字之差却同音,为叫起来方便,54年的冯克力称大房,55年的冯克利叫二房。大房的老婆叫大奶奶,她是我们群的大姐大,有“奶奶”范儿兼公仆心,深得我们喜爱。二房的老婆据说很漂亮,但从不参合我们的群活动,因此我们难见二奶奶之尊容。大房排行老三,又名三爷。二房行五,又名五爷。只有大奶奶称他俩大房二房,我们平时都叫三爷五爷。而所有群友都亲切地称大房的老婆“大奶奶”,包括大房冯克力。所以,So,我们叫着昵称相亲相爱就像一家人,虽然有点乱。


某日冯克利约我们去他的南山别墅赏菊吃烤肉,大奶奶带着一盆调好的肉馅、擀面杖、盛包子的盖垫、熟食等等,一应俱全。“小叔子”请客,忙坏了大嫂,也犒劳了我们。我们赏了花,喝了酒,吃了烤肉又吃包子,相谈甚欢自不在话下。


我们在冯克利的南山别墅赏他亲自种的各色菊花。二冯在队伍的两端。



二冯是高官之后,又是两位响当当的名人,但他们普通得比普罗大众还普罗,一点拿酸作醋的酸腐味也没有,可亲又可爱。


冯克利说他早年卖过塑料。我问卖的啥塑料啊?五爷笑而不语。原来他卖过唱片,西洋原版唱片,且绝不卖赝品。他把高雅的唱片降格为塑料,以自降身份。他为哈卖塑料呢?因为他是个西洋古典音乐迷,他迷的水平,可以去音乐学院上课。我们群友们在山东大剧院听过他和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讲古典音乐。而哈耶克,也是冯克利在“卖塑料”时翻译的。


冯克利的另一句名言是自称“干脏活”的。我问为啥叫脏活,他说政治是脏活,他翻译的都是政治类书。但愿通过他译的书使政治能干净一点。


冯克利是文化名人,但不修边幅到比较极致的程度。有人说创办《读书》等文化刊物的范用是“最爱美出版人”,冯克利可能是最土气的翻译家。著名音乐DJ杨樾说冯克利是听着巴赫打扮得却像八级钳工。翻译家冯克利醉心西洋古典音乐的冯克利不修边幅的冯克利时而说着土得掉渣的济南话的冯克利,是把土和洋杂糅得最好的冯克利。


冯克利是我们的群主,他说群主是国家最低领导干部。这个最低领导干部深得我们爱戴,是因为他不仅混同于我们还终日带领我们嘻嘻哈哈并胡言乱语。有一次他血压高到200多住了院。我问为何这么高啊,他说叫某人气的。他说那个熊孩子算作下了,在不归路上狂奔。我们懵懵懂懂大致知道熊孩子是谁,个个都哈哈笑得花枝乱颤。


不管时下多么沉闷,只要是我们群友在一起,我们都万分开心。我们自有我们的世界,那世界就像一个自由岛。


冯克利退休了,他请我们吃饭要给自己庆贺一下。我们每次吃饭都临时再组一个吃饭群。他拉了人头建了群,下了通知,有人可能还没发现竟没发声。冯克利就又说,来不来你圆宜(言语)一声啊。看到他最低领导干部的谦和姿态,我们忍不住笑出来。


冯克利看上去非常自由散漫也非常潇洒,他也说自己自由散漫。但不知他那些破万卷的书是何时读的英语是何时学的外文书是何时译的,唱片又是何时听的。上帝好像偷偷多给了他好多时间。


冯克力与冯克利在性格特色上有明显不同,但描述起来并不容易。冯克力看上去有点深沉,有点刚毅,但也非常平易质朴。他做过极具个性的事,用丁东先生的话说是“良知驱使他做过一次选择。”但他总体是个很平和的人,很少与人起纷争。他性格随和,对人尊重,包括对夫人,看得出他对大奶奶认同又欣赏。我们和他相处感到很轻松。用丁东评价他的话是:“冯克力为人谦和,不事张扬,从容沟通性格各异的各界作者,内心又极有主见,善于捕捉历史的精髓,让深刻的反思与平和文风达成有机的统一”

我们和我们的朋友冯克利、冯克力在饭聚上。中间两位系二冯,左一为冯克力夫人


总之,不管是冯克利还是冯克力,这样的两个人是我们的朋友,使我们单调乏味或沉闷、郁闷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乐趣情趣和志趣。他们的为人和学识,也提升、开阔着我们的品位和视界。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月清辉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