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作主题导读(四)十个衢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丨2022年 衢州市文旅产品 创意设计 征集(11.4截稿)


征 集 函

2022年 衢州市文创设计 征集评选活动

截稿时间:2022年11月4日

创作主题导读(一)六个重点文化主题

创作主题导读(二)十个与衢州有关的名人

创作主题导读(三)十个衢州的遗迹遗存

联系微信:regoal_hf
备注“衢州文创_姓名”

微信群
所有活动动态信息都会在微信群发布,请参与的设计师朋友务必进群。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衢州城市宣传片







十个衢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衢州三头一掌
兔头、鸭头、鱼头、鸭掌,衢州著名小吃。


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是浙江衢州传统的地方风味小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兔头,其肉质细腻、疏松,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同时还有磷、钙、维生素及卵磷脂等有效成份,有利于皮肤粘膜的健康和代谢,故有美容肉、健康肉之称。三头一掌起源上世纪80年代。衢州“三头”中,面市最早的是兔头,名气最大的也是兔头。

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奶奶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上街捡破烂,勉强维持生活。一年到头能吃上的几顿荤菜基本上是街坊丢弃的鸭头和兔头之类的东西。一天正午,有一个过路人经过他们家门口,闻到了浓浓的香味,肚子顿时饿得厉害,就好奇地问瞎子奶奶烧的是什么。瞎子奶奶半天也说不出口,于是,过路人就自个儿掀开了锅盖,一股香辣味扑面而来,锅里面全是鸭头和兔头。过路人也未等奶奶开口,就开始吃了起来,不知不觉一锅的“好菜”加上一坛留作过年喝的三白酒都被他吃了个净光。过路客很是歉意,掏出了十两银子,写下了一个便条后匆匆告辞。等孙子孙女捡破烂回家,打开便条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头头可道”,大字下面还附有“用这些银子开个小店,生意一定红火”一行小字。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祖孙三人打听了半年也没找到这个好心人,于是在城南门旁开了家卤味店。店里的产品香味吸引了来来往往的路客,一传十,十传百,一到中午边便卖个净空。后来,店里来了个贵人,听说从庐山和黄山游玩回来本打算直接到江郎山的,远远闻到这个熟悉的香味就一直追随了过来,酒足饭饱后在餐桌上留下了“头头是道”四个字。孙子孙女感到非常好奇,莫非同一个人?等到醒悟时,人却不知去向了。人们后来才知道这个贵人就是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先生。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衢州街坊邻里沿用祖辈的卤制方法,用衢桔皮,大南门的大蒜等香料卤兔头吃。到了80年代后,卤兔头走向了酒店,之后吃鸭头、鱼头和鸭掌也开始流行起来,“三头一掌”也成了衢州人约定俗成的叫法。

衢州三头一掌(兔头、鸭头、鱼头、鸭掌)是衢州地方特色风味食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兔头,其肉质细腻、疏松,有“美容肉”、“健康肉”之称。



2
开化根雕
始于北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宋时期开化古驿道的打通,使它成为浙、皖、赣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中间站,且钱江源头水运便利,开化逐渐形成一个以木材经销和水路运输为主的大商埠,在建设建筑中带动了当地木雕和根雕的兴起。

明末,开化根雕从木雕中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艺术类别。到了清代,当地根雕技艺愈加成熟,光绪《开化县志》载有以宋国光为代表的根雕艺术:“宋国光,字尔衍,清乾隆邑痒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划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其徒徐元祥善雕花,以木工活维生,业余潜心根雕,风格别具特色,名噪一时,可惜几经社会动荡,作品少有存世。

改革开放后,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针对传统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和支持措施。借着这阵春风,开化根雕也得以迅速发展。

如今,开化根雕已成为继青田石雕、东阳木雕、黄杨木雕之后的“浙江第四雕”,它的发展也推动着开化文化旅游业的前进。正如徐谷青大师所说:“根雕传承是十分有意义的,它不仅是个人的事业,同时也是社会的。开化根雕是一份留给后代的世界文化新遗产。”



3
药王山
神农氏、孙思邈隐居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传说中国远古第一位药王炎帝神农氏被黄帝打败后与他的国师赤松子南迁来此神山隐居,尝百草、洗药、捣药、炼丹,拯救黎民百姓。山中的神农瀑、药王泉、神农沟,便是为了纪念常在这里采药、洗药的神农氏。

前有“神农尝百草”,后有李时珍、扁鹃、华陀等相继在此采药、居住、留有“药王居”遗迹,故得名“药王山”。唐代“药王”孙思邈被李世民派遣至衢州,为病种的尉迟恭将军治病。药到病除之后,孙思邈走起自己的行程,追随神农氏的脚步,进山朝觐,山间隐居,治病救人。如今的山间的药王居,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药王居前,有一方八卦井,是药王山灵气最集中的地方,相传当年孙思邈常与八仙谈经论道,尤其和纯阳道长吕洞宾投缘,受道家影响,孙思邈将八卦方位和阴阳五行的学说与人体肺腑之间的对应关系融为一体,并将马尾瀑的水引入八卦井中,配合山中药物,来调理人体生理平衡,协调阴阳、延年益寿。

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枚不胜举,漫步观光,千峦竞秀、百川争流、竹木青翠、鸟语花香,自然资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各类树林500余种,野生名贵中草药560余种,野生动物几十种,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药王山体由上侏罗统磨石山群地层构成,形成变化多端、姿态各异的石林景区,如石龟、石鱼、石狮、石熊等。溪流瀑布错落其间,达27处之多,其中马尾瀑布落差88米,其声音大如宏钟,小如飞雨;雨帘长廊引入幽幽洞穴,如入仙境,令人飘飘然也……



4
衢州白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婺州古瓷》一书记载,金衢盆地原始瓷出现得益于金衢盆地优越的地理环境,“金衢盆地内瓷土、石灰石、长石等制瓷资源丰富,埋藏又不深;丘陵地带多树木,燃料取之不尽;水路交通方便,气候温暖,具有优厚的自然条件”。碗窑村就是一个瓷土的海洋,虽然祖先取用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漫山遍野。

衢州白瓷烧制技艺属婺州窑重要支脉。分布于浙江中西部地区金华、衢州(主要)一带,传续至今400余年。技艺遵循古法并创新出独到特色,如特殊配方、高难度利薄坯、薄坯剔雕、特定烧成等技法。制品呈现“薄如锦、洁如玉、滑如脂、明如莹”的特征,为地方代表性名瓷。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



5
西安高腔
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高腔是浙江省地区的传统戏剧。

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地方戏,西安高腔起源于汉族民间,流行于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有《槐荫树》、《合珠记》、《芦花絮》等一批传统剧目。它原来仅以锣鼓伴奏,清道光后与 昆腔、 乱弹合班演出,受 昆山腔和乱弹腔的影响,在保留原音乐特征的前提下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乐器,也有了简单过门。现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红大绿",乐器上"大鼓大号",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南戏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2006年,西安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
廿八都木偶戏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浙江省江山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廿八都木偶戏系提线木偶戏,于明代自江西传入,唱腔为赣剧宜黄派。传入廿八都后,即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已传承了18代,至21世纪初约有500年历史。廿八都木偶戏很少受外来艺术形式的干扰、侵蚀,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始性和原本性。其木偶造型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后成形,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艺人不仅能使木偶头部、手臂、肘腕、指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以令其口张合生动逼真。

2009年6月22日,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5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开化龙顶茶
全国名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化龙顶茶,浙江省开化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据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

清光绪三年(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自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年—1911年)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但也生产小量名为“白毛尖”的名茶。

又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开化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西北乡产者佳,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俗名白毛尖”。

开化龙顶的传统工艺一度失传,建国后,开化茶叶科技人员多次到齐溪镇大龙山龙顶潭周围的茶园里,进行挖掘整理,结合传统和现代工艺研制出适合开化茶叶品种的加工工艺,后命名为“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茶”系属条形绿茶,她以“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露,银绿隐翠,芽叶成朵匀齐,香气鲜嫩清幽,滋味醇鲜甘爽,汤色杏绿清澈”优异的品质,被评为全国名茶。其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要求茶叶外形和内汁具佳,外形紧直挺秀,色泽翠绿;内汁馥郁持久,鲜醇爽口,回味甘甜。龙顶茶生产工序大体有7个步骤,分别为采摘-适度摊放-小锅杀青-轻揉搓条-初烘勤翻-整形提毫-低温焙干。



8
衢州椪柑
中国柑橘之乡,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衢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衢州柑桔生产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

宋代名臣赵抃(衢州籍)《和范御史见赠》等3诗中写有橘;著名诗人陆游在《柯山道上作》中留有“午酌金丸橘”之句。南宋时,衢州柑橘进临安销售。至明清,衢州柑橘闻名中华,那时衢州柑橘集中产于柯城航埠、常山招贤,那时的航埠即有“橘柚乡”之称。元代郑元祐《送毛彦昭归三衢》诗中有“碓舂白粲连滩响,橘熟黄香压树低”的描述。自宋至民国,现知反映衢州柑桔的诗词有50余篇。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称:“近时天下之柑,以浙之衢州、闽之漳州为最。”李诩《戒庵漫笔》云:“柑与橘类,而皮壳略异,温、衢最多佳品。”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集》中云:“橘之品出衢、福二地者上。衢以味胜,福以色香胜。衢味与口相习,所谓温温恭人,亲之不忘倦者也。”

《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叙衢州柑橘盛况,“衢州多橘”给其以深刻印象;郭麟《江行日记》载“衢州民皆树橘”。此外,文震亨《长物志》、方以智《物理小识》、劳大与《瓯江逸志》、吴大勋《滇南闻见录》等史籍都称赞过衢州柑橘的味美。

民国《衢县志》载:“(柑橘)从前出产每年有数十万担之多。自明入贡,晚清始罢免。民国五年(1916年)大冻,损折殆尽,至今种植者尚未成林,出产遂大减。”嗣后,日本侵略军两次侵犯破坏,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加之病虫灾害,至上世纪四十年代,衢州柑橘已渐趋衰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衢州柑橘生产发展迅速。衢州是名副其实的“柑橘之乡”。

衢州椪柑有“亚洲宽皮橘之王”的美称。椪柑属芸香科,亦称蜜橘。宽皮橘类。主产于衢州市衢江两岸。果形较大、端正,呈高扁圆形,油胞突起,橙黄色,有光泽;果皮较厚,松脆易剥;囊瓣肥大,脆嫩爽口,香气浓郁,汁甜味鲜。较耐贮藏。含糖、柠檬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生食与制罐均佳。



9
邵永丰麻饼
中华老字号、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永丰麻饼”,源于古时的“胡麻饼”,是月饼的始祖。早在唐朝,由商人样学京都而传入衢州,鼎盛于清。唐时白居易写过一首赞美胡麻饼的诗流传至今。

清光绪年间,“邵永丰”由衢州人邵芳恭创立于清光绪年间,采用吊烤炉烘烤的独特制作技艺,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2006年,邵永丰成正食品厂被商务部确认为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2007年,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
畲族婚俗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沐尘乡位于龙游县南部山区,是浙西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畲族的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6%。畲族人口的相对聚居,使他们保持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初时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现畲汉通婚日趋增多。婚礼仪式有拦门、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等等环节。

虽然婚礼的流程很多,很多都会根据双方具体的家庭条件而选择性地实施,但有一样习俗是畲族人绝对少不了要进行的,那就是对歌。畲族民歌常见形式分五类:历史传承的传说歌;男女对唱的情歌;族人互动的猜谜歌、吹牛歌;还有类似于劳动号子,干活唱的劳动歌。一般一首歌有“九头”、“九尾”,可编九首歌。对歌时,双方按照实际场景,结合自身情况编词。歌词讲究四句一对,一般八对。对唱时,比如情歌对唱,若男孩对不出女孩儿的歌,就算“败下阵来”了。




组织单位指导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协办单位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推进办各县(市、区)文旅局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
承办单位衢州市大花园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浙江大花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创业学院上海潮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零幺宇宙(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机构新青年设计师联盟苏州平面设计师协会安徽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视觉传达设计专委会辽宁省广告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畲设计联盟
策展人姜智超  黄 河  周彧彬  徐 玮  刘 伟
主视觉陈 捷
支持媒体(排名不分先后)衢州发布衢州文旅衢江区文广旅体局柯城文旅体之声常山文旅体资讯南孔圣地文化旅游区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江南游报人民日报中国网中国日报杭州日报大众网浙江在线新浪新闻腾讯网浙江搜狐网新闻网易新闻客户端凤凰网今视网首发新华报业网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中国双拥杂志国际在线新闻国家旅游地理网华媒网民生导报小时新闻中国旅游报衢州传媒网纳金网今日头条青圭设计学社国际设计赛设计赛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新青年新视界D9设计设计竞赛网己空间木草堂视觉图个进步椒盐与刘立伟设计新湖南客户端湘设计频道
HGDA湖南平面设计师奉天设计师沙龙持续更新中···

联系微信regoal_hf备注“衢州文创_姓名”

微信群所有活动动态信息都会在微信群发布,请参与的设计师朋友务必进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