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艺术节主会场西樵镇的176平方公里地域中,艺术节遵循“样本的多样性、文化特征的代表性、选址区域的发展性”3个主要指标,作为选址的判断和依据,对艺术家和艺术项目进行有机选择与分配,梳理划分为“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之江岸相守、三村一园之村田辉映”共三大组团以及“西樵山、听音湖、平沙岛、太平墟、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8个艺术分区。
用艺术发现地方魅力、讲述南海故事,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策展计划,是大地艺术节基于在地性原则的工作方法。在秋冬之季,艺术节开幕之前,先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畅想艺术的可能,观读生长于斯的动人故事。
本期内容,我们来到“广府博物村” — 松塘村。
翰林门、池塘、宗族祠堂、书塾、纺织业家庭作坊,在这里一品广府文化的渊博。从西樵山下来沿着樵丹路,往西行驶约十公里,便来到了上金瓯松塘村村口。在南海西樵,提到古村必有松塘村的名字。村里三面岗峦环抱,因村中有数棵古松和连片池塘,松涛塘水相映而得名松塘。松塘村的七个池塘连在一起成为了村中的中轴线,成百条巷子以村中心的池塘为据点向四面的冈峦分散开来。并且一条巷道里都是同房兄弟的住宅,村民称这种布局为“巷巷朝塘,百巷归源。”为方便寻认,松塘人后来还给巷取名,建造巷门楼。桂阳坊的“首巷”就是开村第一巷。
游走下来,我们发现无法用只言片语概括松塘村。它是环境秀美的,村居沿池塘而建,清风习习;它是历史醇厚的,区氏族人800多年的历史都在这发生;它是富足的,松塘人凭双手与智慧制出纱线,从而发家致富。它是......这个村庄涵盖的历史人文之广,令每个到来者感到惊叹。村庄之内,无处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那股气息如此活跃,使人禁不住想知道这800年间蕴藏的底蕴怎么造就了如今的松塘村。因此,本次我们一同踏入松塘村第一门,一探这个广府博物村的历史底气。繁衍八百年
据记载,松塘人是欧(区)治的后裔,其列祖列宗初居于桂阳郡。松塘村的区氏太始祖宋儒士本来居于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年间,为躲避战乱,宋儒士的六子携一家大小,随南渡大潮从南雄珠玑巷迁往今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行政村的北部。
区氏祠堂,又名保滋堂,建于明万历四十一(1613年)。
刚来到上金瓯,他们仅以姓氏命名村庄,称所居住地为“区村”。后来因人口众多,宋儒士长子区世来带领家人搬到松塘,其他五个兄弟分别搬到圣堂、舟来、东乡、西乡、南乡。由此,上金瓯形成了以长子区世来居住的松塘为长的区氏村落群。城乡融合
松塘村,和你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体验不一样。我们寻常的经验是,经过一段车程跋涉后,隔着一片绿色的田野,你隐约可以看见远处的一片村庄。这种在山林或田野间,被土地围绕着的乡村,似乎是大家记忆中典型的样子。进入松塘村,需要经过一大片乡村工业区,样式各异的厂房,错综拥挤的小商业忙碌而火热,穿过这个本地人与外来人杂处的闹市,在一处颇具仪式感的牌坊前最终到达。
一大早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榕树下,大人们喝茶聊天,小孩在一旁玩耍,直到中午才散去。左图摄影:Nico;右下图摄影:海洋
但只要一踏过村里的牌坊,景色立刻变得舒服自然,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村外纺织工业区的织机高速运转,布料源源不断发往各地......这一切似乎并未打扰到松塘村的宁静。
风水宝地
步入松塘村,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连片的池塘。松塘村的先民在村中心地段先后挖掘了7个池塘。主池形状犹如弯月,因而被称为月池,村民也俗称其为“风水塘”。池塘边榕树下,村里老人支起小桌子在打麻将,全然不在乎有谁路过,对他们来说,手中的牌什么时候能糊最要紧。但当你坐在池塘边的石凳上问起这些池塘的来历,他们会眼前一亮,颇有兴致地跟你诉说这些池塘的历史。月池一侧的祠堂整齐排列,有区氏宗祠、大夫家塾、六世祖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士大夫家庙等。摄影:海洋在广东的村庄普遍存在这些池塘,它们不是用作养殖,而是起着“防火线”的作用。当火灾来临时隔断火源,避免殃及整个村庄,所以这些池塘一般挖在村庄的外围或村居聚集地附近。无论村庄如何变迁,这些池塘都不会被填没,它们会日复一日地守护着松塘人的平安。在池塘周边均立着一些类似“请勿倾倒废水或丢弃垃圾”的标识语,以此来告知每一位村民和到来者要爱惜池塘。左图摄影:海洋;右下图摄影:Nico翰林墨香
明清两代,松塘村内至少走出了15位进士,其中4人进入翰林院。因其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被誉为“翰林村”。村口的孔子庙、一行行的旗杆石、一间间宗祠及古建筑上雕刻的楹联,都在向后辈们讲述着村里流出多少位名辈的历史。岭南乡村,开村必开祠,科举高中必立旗杆石。古时松塘村人科举中了进士或举人,松塘村中便会竖起一根旗杆,悬挂旗帜,旗杆底部由旗杆石固定,石上刻着应试中选者的姓名和名次。摄影:海洋
如今,村里仍随处可见私塾的遗迹。在林立的古建筑中,以“明德社学”为首,还有“司马第”、“太史第”等古宅第书宅。其中“养正”和“培元”等书舍和家塾保存完好,部分供游人参观或改建为老人活动中心。每年孔子诞村里会举办盛大的寿诞仪式,村中族人都会扶老携幼,轰轰烈烈地通过翰林门。在教育理念上,松塘人也走在前面。清末民初,广州、佛山一些私塾开始收女生作学生。由于松塘村里经常有村民往来广佛、港澳经商,女子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潮也影响了一向“崇文尚学”的松塘人。部分村民开始让自家的女儿到广佛等地读书,其中就有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区梦觉。她16岁就去广州坤雅女子中学读书,早早就接受了科学思想。后来她还去了延安、东北,新中国成立后,她回到广州任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省政协主席等职。
翰林门两侧对联书写着:“古来数百年世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字字珠玑,长辈们至今仍在向子孙们传授这一道理。
丰收仪式
每年中秋,在松塘村都会亮起一番美丽的“秋景”。那是著名的丰收仪式“烧番塔”。所谓番塔是指用砖头或瓦片围叠而上砌成的圆锥型塔,塔身底部有几个口。把木柴、稻草塞入番塔并点燃,番塔就会烧起来了。松塘村的番塔一般在中秋前一天就堆好,用红砖砌成,中间镂空,加入晒干的禾草,往往要花费数小时。堆砌的番塔,也会一年比一年高,寓意“节节高升”。
每隔2至3分钟,人们就向塔内加一把禾草,火焰又随之兴旺一次,十分壮观。摄影:海洋
夜幕降临,散落的火星拂过平静的池塘,水火交融,更是好看。摄影:海洋
现代社会里,礼文习俗在不停地简化,但依旧有像松塘这样的村庄在坚守。因为有些习俗无法磨灭,它像记录特殊日子里一种仪式。如同现在结婚前年轻人会求婚、新年会倒数、生日会与家人朋友吃蛋糕,松塘村民则用烧番塔去庆祝中秋和纪念丰收,同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游走在松塘古村的深处,会发现有不少的红砖厂房。和村里人打听,这些曾是做纺织的家庭式作坊。如今开在西樵工业区的纺织公司大多出自曾经的家庭式作坊,从两三位家人支撑起的家庭式工作坊,到如今开公司聘请工人。制线业对于松塘村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松塘人发家致富的起点,另一方面 ,它是松塘村区氏祖宗的智慧结晶,这门手艺经过代代传承而保存至今。
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松塘传统制线厂——裕广制线厂。
现在松塘村的制线厂,已经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辉煌,完全的机械化生产,取代了原有松塘流传下来的传统制线手艺。但先人们的智慧结晶,早已融入在每个松塘人的血液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松塘人,也成为松塘文化传承的依托。
偶尔看到以织造为业的家庭作坊,仿佛间百年来松塘村纺织业的兴旺胜景浮现。摄影:戴显婧松塘第一门
作为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8个艺术分区之一的是松塘村,将呈现由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宗族祠堂、池塘、榕树、旗杆石、书塾、烧番塔等元素都将成为创作的灵感,我们希望借此展示一册鲜活且丰富的广府风物志。让每一个来到松塘村观展的人,像寻宝一样走向村子的深处,在细微处感受广府文化的渊博。
在松塘村,你很难用一条线去串联整个村庄,姓氏、宗族、教育、文字、风水、建筑、工艺、色彩、产业、生活、美食、物产......等等都有各自的历史故事,因此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以展示“风物”为主要线索,把村中所见要素糅合在这个风物志中。以艺术串联松塘村保有的广府文化,看它们怎么和松塘村八百年的发展交织在一起,使松塘成为岭南、广府文化中的典型古村落。
图片来源:南海旅游、南海西樵
撰稿:罗雪仪
插画:Aify
📢
已正式开票
扫码购票享受预售限定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