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晚报|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获准临床实验;TikTok正在测试AI聊天机器人Tako

陆彦君 新皮层NewNewThing 2023-08-02
「每天重要的新闻不会超过五条」

整理:陆彦君

编辑:吴洋洋

Key Points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获准临床实验;


ChatGPT的iOS版已进入42个国家;


TikTok正在测试AI聊天机器人Tako;


小米4月已组建AI大模型团队;


皮尤研究中心:亚洲人对ChatGPT了解最多。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获准临床实验

5月26日,马斯克创办的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在Twitter上发文宣布,公司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可以启动首个人体临床研究。

什么是脑机接口?

科幻电影中,观众常能看到这类场景:人类依靠意念控制庞大的器械,即使失去行动力也能操作自如……这类场景都以脑机接口技术(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为基础。
2016年,马斯克和其他8位合伙人联合创办了Neuralink,公司愿景是创造一个通用的脑机接口,用大脑活动控制计算机,为有医疗需求的患者例如盲人、瘫痪者重获身体自主能力。去年12月,马斯克宣布Neuralink在未来6个月内可以将设备植入人的大脑,他还表示,将来会在自己的头部植入设备。

Neuralink脑机接口的实验进展:

2019年,Neuralink以猴子为实验体开始测试。
2020年,Neuralink展示了植入设备后的猪。
2021年,Neuralink展示了猴子通过脑机接口玩乒乓球的游戏。
2022年,Neuralink展示了猴子通过“思考”短语,输出了一段文字。
2023年,Neuralink的人体临床研究通过FDA批准。

研究存在什么争议?

Neuralink去年向FDA提交申请时曾被驳回,FDA负责审批的十几位专家表明了担忧,他们的担忧包括:设备锂电池是否安全、植入物的细线能否迁移到大脑其他区域、如何在不损坏脑组织的情况下移除设备……此外,由于使用猴子做实验,Neuralink还被指责虐待动物。Neuralink回应称,会以“最人道和最合乎道德的方式对待动物”。
几天前,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还声称,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已成功将一款脑-脊髓接口(BSI)植入人体,使一位瘫痪患者重新行走。
总之,各国在脑机接口上的竞赛已经开始,只要收益大于代价,再有争议的技术也会有被使用的可能。

参考链接:

https://www.theverge.com/2023/5/25/23738123/neuralink-elon-musk-human-trial-fda-approval




ChatGPT的iOS版已进入42个国家

5月26日,OpenAI宣布,ChatGPT的iOS版又进入了30个国家,使得可以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下载ChatGPT的市场扩展至42个。
Data.ai的最新数据显示,ChatGPT App在美国上线后的6天内,下载量超过50万次,这使它成为今年和去年表现最好的App之一,仅次于2022年2月特朗普推出的Truth Social。

ChatGPT这么火,但公司麻烦依然不少:

5月25日,OpenAI CEO Sam Altman在伦敦大学学院(UCL)演讲中称,如果不能满足欧盟提议的AI法案,OpenAI会选择退出欧洲市场。
5月26日,欧盟委员会官员Thierry Breton回应称,Altman不应向欧盟发出威胁,法规草案不容谈判。参与起草法案的荷兰议员Kim van Sparrentak措辞更加严厉,他表示欧洲议员不应被美国公司“敲诈”——“如果OpenAI不能遵守基本的数据管理、透明度、安全和保障要求,那么他们的系统就不适合欧洲市场”。
2021年4月,欧盟颁布人工智能法案(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这是全球第一部有关AI监管的法律。今年5月11日,欧洲议会方面通过了关于《人工智能法》(AI Act)的谈判授权草案,更新后的草案引入了旨在监管通用人工智能(AGI)和GPT等基础模型的新措施。该授权草案还需得到欧洲议会的批准,预计表决将在今年6月12日至15日的会议期间。负责草案推进工作的欧洲议会议员Dragoş Tudorache透露,该法案的修正案就有一千多项,创下了欧洲议会史上之最。

OpenAI想制定自己的AI治理方案:

5月25日,OpenAI在官网发文称,将拨出100万美元,分为10笔等额奖金,用于激励外界提出相关的AI治理方案。申请人需要提出可靠的代码程序、决定人工智能系统应该遵循哪些规则、帮助AI系统处理偏见。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向OpenAI展示一个至少有500人参与的民主决策过程,在10月20日之前发布公开报告,并开源代码。申请期将在6月24日晚9点结束。
总之,AI一边席卷市场,一边等待治理它的笼子。这场博弈刚刚开始。

参考链接: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3-05-25/openai-s-altman-clashes-with-eu-commissioner-over-ai-regulation?srnd=technology-ai#xj4y7vzkg




TikTok正在测试AI聊天机器人Tako

5月25日,TikTok在社交媒体Twitter上宣布,目前正在特定市场测试类似ChatGPT的AI聊天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叫作Tako。

如何使用Tako?

Tako将出现在TikTok界面的右侧,位于用户个人资料和点赞、评论和书签按钮的上方。点击按钮,用户可以输入自然语言向Tako询问有关视频的各种问题。例如,当用户观看查理三世加冕视频时,Tako可能会建议用户询问“查理三世加冕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用户想要观看某类内容时,可以让Tako定向推荐相关主题。想看宠物视频,Tako接到指令就会反馈一个结果列表,列表里包括宠物视频的名称、作者和链接。
TikTok表示,Tako目前尚未在美国公测,而是在其他市场例如菲律宾开启小范围测试。这款聊天机器人目前不会出现在未成年人的账户中。

Tako推出,Google可能着急

大多数科技公司都在以各种形式推出自己家的AI,但TikTok认为,聊天机器人不仅可以回答有关视频的问题,还可以帮助用户完成内容检索。如果Tako测试成功并正式上线,可能会对Google构成威胁。因为Google已经注意到Z世代正在将Tik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当做搜索引擎使用。Google正试图在搜索中推出AI对话功能,但如果TikTok拥有自己的AI聊天机器人,年轻一代的用户或将绕过Google,首选TikTok。
总之,每个号称智能的应用都在推出自己的copilot、bot、助手……落后就可能被用户放弃。


参考链接:

https://techcrunch.com/2023/05/25/tiktok-is-testing-an-in-app-ai-chatbot-called-tako/




小米4月已组建AI大模型团队

5月24日,小米集团在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中透露,已于4月组建了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相关人员超1200人。不过,根据小米总裁卢伟冰在小米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的说法,小米会“积极拥抱大模型,但不会像OpenAI一样做通用大模型,而是会深度和业务结合协同,利用AI技术提升内部效率”。
今年3月,小米对外表示“正在探索AI大模型”。财报会上卢伟冰的说法听起来小米并不想成为下一个OpenAI。这可能跟它的实力有关。
5月24日的财报显示,小米4项业务都在下滑。其中,智能手机收入同比减少23.6%至350亿元;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减少13.6%至168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减少1.2%至70亿元;其他收入同比减少36.9%至6亿元。此外,它还有另一个非常烧钱的投入:汽车。
总之,在汽车和大模型之间,小米务实地选择了硬件。



皮尤研究:高收入、高学历、亚洲人对ChatGPT了解最多

5月24日,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有关ChatGPT的调查,结果有点有趣。

美国用户:

约有42%的美国成年人从未听说过ChatGPT,18%的美国成年人听说过很多关于ChatGPT的信息,仅有14%的美国成年人尝试使用过它。

最积极学习ChatGPT的人:

· 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32%了解很多,48%有所了解,只有21%的硕士对ChatGPT完全不了解;
· 18-29岁的年轻人:30%的年轻人对ChatGPT了解很多,37%有所了解,33%的人毫不知情;
· 高收入族群:28%的高收入者很了解ChatGPT,48%的人有所了解,只有24%的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 亚洲人:46%的亚洲人熟知ChatGPT——这个占比也是所有很了解ChatGPT的族群中最大的,剩下31%的亚洲人有所了解,只有22%的人不知道ChatGPT是什么。
总之,这个结构与大语言模型可能冲击到的族群结构相关,亚洲人是个例外。

图片来源:pewresearch.org

参考链接:

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3/05/24/a-majority-of-americans-have-heard-of-chatgpt-but-few-have-tried-it-themselves/ 



-END-

新皮层New New Thing 


Hello!


我们是一个诞生于GPT浪潮、由《第一财经》YiMagazine孵化的全新内容IP。

和每一位关心技术、关照人的命运的读者一样,我们希望在这个有史以来不确定性最高的时代,更好地理解快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也更好地理解生而为“高级智能”的我们自己。在这个目标下,我们计划从学术、商业、伦理、监管等多个角度报道和讨论与“智能”相关的议题。请注意,我们说的是智能,不只是AI。


请扫码关注我们吧!


若想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阅读往期智能晚报:

智能晚报|英伟达单日股价涨出一个阿里巴巴、两个英特尔;脑-脊髓接口(BSI)设备让瘫痪男子重新行走

智能晚报|Google将在由AI生成的搜索结果中投放广告;Claude母公司融资近4.5亿美元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哦~
 
与记者交流,可添加微信(请备注公司名称和姓名):

王杰夫 微信号: wjfsty

张司钰 微信号: helianthus351

吴洋洋 微信号: qitianjiuye

 

再次,喜欢就关注我们吧,记得“设为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